红柳的美篇

红柳

<h3>品读安塞</h3><h3>新窑坪村史馆——留住乡村记忆&nbsp; 传承红色基因</h3><h3> 冯生刚&nbsp; 袁大明</h3> <h3>新窑坪村委会全景</h3><h3>&nbsp;</h3><h3> 悠久的文化遗存、质朴的乡土风情,红色的革命历史,不仅是“留住乡愁”的精神财富,也是宝贵的发展资源。新窑坪村史馆就展现了这几点。</h3><h3> 新窑坪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这些故事一直被当地人口口相传,根据这里的故事我曾和袁大明、张福社合作撰写出版了《塞北风云》一书。</h3> <h3>《塞北风云》一书</h3><h3><br></h3><h3> 今年四月份,建华镇政府的李彦来电话说,之前他们办了个村史馆,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尽如意,要求我给予重新策划、设计、拍照、撰稿、布展。我欣然答应了,因为这里的历史在写《塞北风云》一书时已经了解并掌握。</h3><h3> 根据展厅面积和这个村的历史实际,我设计了历史文化、红色记忆、新窑坪来了北京娃、民情风俗、农耕文化,教育卫生、文化艺术、乡贤名流、英才辈出、新人新事、特色产业等十三个板块,主要以历史文化和红色记忆展开故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充满红色基因的村史馆。</h3><h3> 新窑坪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自从出现了一位清末秀才张文学之后,与其他村庄相比变得更加声名鹊起。</h3> <h3>展馆实景</h3> <h3>太平桥</h3> <h3>腰鼓动作石刻</h3><h3>&nbsp;</h3><h3> 这里有被誉为陕北第一桥赵州桥之称的太平桥,有木本水源汉人祠堂,孝思维则鲜卑族祠堂,有乾隆年间记载多民族融合的铁钟一口,有刻腰鼓动作的石碑一座,有北魏至明朝的石雕佛像,有唐显庆五年一尊</h3> <h3>石雕</h3> <h3>少数民族香炉</h3><h3>&nbsp;</h3><h3>石佛像和碑相结,记载了呼延将祖辈在六个朝代中镇守边关的事迹,这尊碑就是子孙为了铭记先祖的功德而建造的,以流芳后世,村民保存有清、民国、陕甘宁边区的田契,更有数万年前的鱼化石、恐龙蛋化石……</h3> <h3>新窑坪上下院</h3><h3>&nbsp;</h3><h3> 新窑坪原名吴家崚坪,同治末年,回民叛乱,这里被杀的鸡犬不留,所到之处,狼藉一片,直接威胁着延安府的安全。</h3><h3> 肖官驿当地人张伟、张俊、张杰弟兄三人励志报国,主动请缨延安府驱逐叛民(回民),杨知府答应平定叛乱后给予嘉奖。&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果然,张伟兄弟三人指挥有方、作战勇猛,平叛的兵马所到之处连连得胜,两个月时间,迅速平息了叛乱,保护了延安府境内的安定。</h3><h3> 杨知府为了报答张伟三兄弟,给他们封官加爵,但张家三兄弟不为官职所惑,执意回乡生活,最后杨知府给三兄弟奖励了黄金和白银。张家三兄弟拿了金银开始买田置地,买下吴家崚坪,修起了上下两院四合院,从此吴家崚坪就改为新窑坪了。新窑坪的人们,在张家三弟兄的带领下发奋图强,光景一年比一年好。</h3> <h3>新窑坪村全景</h3><h3>&nbsp;</h3><h3> 新窑坪位于安塞区东北部建华镇,位于小川河中游,延安至青阳岔公路穿村而过,距县城十公里,有土地面积33.5平方公里,586户, 1900人。地理条件优越。</h3> <h3>展馆实景</h3><h3>&nbsp;</h3><h3> 早在1921年,张文学在瓦窑堡教书时,谢子长是张先生的学生,张文学给谢子长宣讲苏联十月革命的概况,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美好生活深深打动了谢子长年少的心灵;成人后的谢子长参加并领导了陕北革命武装起义斗争,组织成立了单线联系的革命联络站,总站设在新窑坪,分站遍布安塞南北:坪桥村的野鹏飞三兄弟、刘祺瑞、白永昌;八里湾村的李承录、李承统;桃堡湾村张子芳的父亲张增德、张增燕、谢宗德;雷咀河村的李文德、李文华、张志义、延泽民的父亲;黑泉驿村张默然;罗居村的郭思文;冯岔村的冯存振;谭家营村的谭成园;东沟村的朱怀旺、刘长智、赫启清;团庄河村的李毛四(李治国)、谢丕和;新窑坪村的张德发父子几人;沐浴村的郭树录兄弟几人、王生财;李家沟村的张仑山兄弟几人、朱怀有;吴新庄村的王明堂、李玉英、尚生才、高庆祥(高照华);拓家洼村的拓炳光、拓海玉、拓海珍、张甫宪;梁家河村的郭占奎兄弟几人;张山村的张文贤兄弟二人;肖官驿村的张文远、张德营;蔡阳平村的拓志敏;高家塬村的曹明亮。他们以哥老会、农协会的形式,和官府进行抗粮、抗税的斗争。当时的总站联络员是张志义、张增德、延泽民的父亲。这些人在陕甘宁边区时期为革命力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h3><h3> 1929年,谢子长派陈鸿宾等人和张文学等,发动群众逼迫大地主徐士林放赈饭,救济榆林逃难的灾民。一九三四年六月三日,安塞区区长刘长智,县长朱怀旺,十二支队长郝启清,发动新窑坪村,张应福、张海生、张德发、张应成、张海旺、张应财、张应旺、张应真、黄老生、樊管子、张文贤、钟生荣、张丑子、张海德、张海朝、李玉英、张文远、周俊义、拓炳广、张海彦、周俊德、白应昌、钟生元、韩俊福、钟生旺、牛应奇、牛旺奇、韩杰华、韩杰财和刘志丹派来的新窑坪当兵人张德胜、张德营配合谢子长一打安定城。</h3><h3> 1935年秋,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明方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在新窑坪村看到张海生从四川重庆带回来的西红柿,个大、成色好、产量又高,决定在这个村召开两省农业交流会,推广张海生的西红柿,在种植西红柿的园子里,马明方和习仲勋给参加会的各区和安塞县的负责人说:“新窑坪人敢于引进外边的先进农作物,这说明新窑坪的人思想超前,闹革命也要有超前精神,就像西红柿一样,从小到大到红”,形象化的比喻使大家受益匪浅。在说农业的事时就把闹革命的事也说了,真可谓一箭双雕。</h3><h3>&nbsp;</h3> <h3>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西北解放区全体代表合影上张子芳(第三排第二位)是唯一的女代表</h3><h3>&nbsp;</h3><h3> 1935年陕北省政府在新窑坪居住时,贾美玉、郝明珠(史明珠)张子芳都是妇女干部,王达成、马明方、吴亚雄、贺晋年、陈鸿宾是主要领导,妇女宣传员有拓志珍、白玉兰。</h3><h3> 1935年6月,李家塔解放后,贺晋年由警卫张海生带路来到新窑坪村养伤,当时陪同的有马明方、吴亚雄、吴岱峰、强晓初、唐宗贤。住在条件较好的张文汉家,张文汉的爱人是佳县任清云的姑姑,任清云后来移到子长县吴家寨居住,是贺晋年的老乡,强晓初和唐宗宪还看望了他的恩师张文学,并了解了陕北革命力量的发展状况。</h3><h3> 1935年9月,习仲勋在错误肃反中被关押,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到达陕北后,他才得以释放平反。习仲勋从瓦窑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返回新尧坪省政府驻地时突患急性肠胃炎,他的好友李伯良、马明方、朱子休找到张文学,张文学一把脉就诊断出是吃了榆树皮杂粮得的肠结炎,用张海生家的蓖麻油给医治了,并在张海生家疗养了一周,临走时将在寺湾买的心爱的炕桌送给了张海生,现仍保存着。</h3><h3> 1936年春,彭太远和爱人胡桂祥带骑兵团来到新窑坪村休整,因马匹草料紧张,张文学发动群众,把自家用来装粮用的干草囤拆了拿出来,又让庄里人在山上挖茂草根洗净铡碎调在一块喂骡马。得到彭团长的高度赞扬。</h3> <h3>习仲勋</h3> <h3>林伯渠</h3><h3>&nbsp;</h3> <h3>开会的地方,弹痕的遗迹</h3><h3>&nbsp;</h3><h3> 1947年5月,习仲勋、林伯渠和边区政府、西北局的领导从西营经过踏桥玉村、沐浴村到张山村,由于人多大家分几个村子住宿,边区保卫团、边区政府和西北局住在张山村、新窑坪村、西寺沟村,教导旅住在蔡阳坪村、九叶沟村、吴新庄村。为了首长的安全,他们白天在一个村开会,晚上就转移到另一个村住下。一天习仲勋和林伯渠在张山村的乡指导员张应元家开会,用电台给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对敌方案,被国民党侦察机发现,敌机向张山村的边区政府、西北局住地来回猛烈扫射,但是习仲勋和林伯渠不顾危险继续向党中央汇报防敌工作。雨点般的子弹扫向四合院,自今,张应元家石窑面子上还有敌机扫射的弹痕。</h3><h3> 1947年5月15日,周恩来、陆定一从王家湾出发在经过桥儿渠时,被放哨的张文华和张桃仁拦住要路条,周恩来他们是去参加真武洞祝捷大会做准备工作的,没带路条。张文华和张桃仁就是不让过,说是区上定的,没有路条谁也不能通过,直到西北局的张毅给林伯渠送信路过此地,认识中央首长,才被放行。当天晚上区长郭存道,乡长韩耀英,召集区委开会,准备给上级做检查。第二天县上派人给老五区送信,说老五区防敌工作搞得好,给每人晋升一级,郭存道和韩耀英才松了口气。</h3><h3> 在这个板块里还讲了7个故事:</h3> <h3>馆内实景</h3><h3>&nbsp;</h3><h3>被抓带路化险为夷</h3><h3> 1947年国民党军从真武洞北上要与我军决战,彭德怀在安塞摆下了口袋阵。国军在新窑坪、党家湾、张山各驻扎一个加强连。我党政军机关和部队从新窑坪撤走以后,敌人抓了三个人,要他们交出西北局的文件。当时西北局撤走的时候就把文件烧了,或扔到天窖、或挖坑掩埋,敌人搜了半天什么也没找到,就把村长和高成年抓走。当时我地下工作者杨加义混在国军队伍中搜取情报,看到敌人抓了新窑坪的群众非常着急,便找机会解救。杨加义认出高成年被敌人抓来带路,就凑到跟前,“死老婆子,你不在家好好身着,跟着队伍瞎跑个甚?”说着扬起手,照着高成年“啪啪”狠狠地扇了几个耳光,其实杨加义只不过是在她脸颊旁边手对手拍了几下。“滚,你还赖在这干嘛,家里没吃的,你倒想来蹭国军这碗饭?”杨加义说完给高成年使了个眼色,“快跑!”高成年赶紧钻山沟、翻山,跑得无影无踪。敌人把剩下两个人张应风、张应生带到王家湾做随军劳役。此时,天色已黑,敌人让他俩去阳克浪湾担水。杨加义趁机高声吼喊,“嗨,你俩人不走还身毬做甚呢?还不快去担水,咋还想让别人伺候你们不成?”那两个人拿起扁担水桶走到河边,杨加义尾随,看到旁边没人,低声说,“你俩年轻人赶快跑,其他事我来对付!”二人听了扔下水桶,跑得无影无踪。</h3><h3>边区第一任女县长与农民拓子清</h3><h3>  1941年10月2日,在安塞县举行的第二届参议会上,邵清华以67票当选为安塞县县长,成为边区第一任女县长。她以自己出色的工作,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尊敬。</h3><h3>  1941年冬,王震指挥的三五九旅遵照中央“反摩擦”的指示,从绥德把何绍南赶跑,在返回延安时,中途需要到安塞休整三天,边区政府把正在参加边区参议会的邵清华派回,要她限期完成部队的供给任务。当时,安塞地广沟多、山高路远,许多路都是沿着河道行走,她在返回中途顺便打算视察新窑坪村的工作。傍晚顺着河道路过蔡阳坪,正发愁从哪过河,看见前面拓子清在支碾石,他把远近河道的碾石垫的稳稳当当,让人过河不用胆惊受怕踏空掉进水里。邵清华看见很受感动,表扬拓子清在战争年代还能不顾自己安危,方便大家出行,让老五区的群众都向拓子清学习。当时天色已晚,邵清华在拓子清的指引下,住到1936年6月中央机关撤出瓦窑堡途径蔡阳坪村周恩来曾经住过的窑洞休息,第二天一早在拓子清家吃过早饭赶往新窑坪。</h3><h3>邪不压正</h3><h3> 1947年,村乡干部随部队向东转移,乡指导员张海旺、书记兼文书张应园、乡长张应真三人也随部队东转牵制敌人的活动,因为毛主席转战陕北在王家湾一带活动,部队东转吸引胡宗南队伍远离毛主席,远离党中央。三人完成任务后听说家乡被国军糟蹋得不像样子,心情焦急连夜往家乡赶路。刚到家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敌人的密探得知,闫国璋带着保甲队把三人扣住,暂时放到边区政府保卫团三连空房子里看管,准备第二天押送到国军那里处置。边区政府保卫团团长霍云亭想到,新窑坪这一带驻扎过边区政府,敌人肯定要上来骚扰破坏,打发三连长强智南带队伍来到新窑坪设伏,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第二天,闫国璋押着张海旺、张应园、张应真三人往真武洞走,刚走到张山村路口,远远看见县保卫团的队伍从大路对面走来,保甲队长闫国璋知道自己不是边区保卫团的对手,心里害怕,悄悄地把押解的三个人放了。</h3><h3>榆树皮的风波</h3><h3> 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陕北,其他村庄动员不起足够的人力支前,上级动员新窑坪村民全都上前线支援部队后勤任务。新窑坪全体村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全村成立了运输队、担架队,下至12岁的娃娃,上至70岁的老汉、婆姨全都撂下家务和农活,男女老少手推土车、担着箩筐、抬着担架奋勇支前。战役结束后,经历多半年的支前任务没有人种地,把地里的庄稼农活都耽误了。转眼到了来年的1948年,村里的百姓已经没有粮食可吃,野菜也被挖光了。有人发现仙人桥李龙王庙台后长了一片榆树,大家听说后都去剥榆树皮,拿来与草籽、谷糠、麸皮混合压成面蒸馍馍吃。仙人桥的村民一看把自家的榆树皮都扒光了,怕今后自己也饿肚皮,挡住不让新窑坪的人吃。饥饿的新窑坪村民与仙人桥的村民吵闹起来,这件事被告到县政府,惊动了安塞县长贺兴旺。他说“救人当紧,韭菜割了还能发新芽,榆树剥了皮还能再长出来,人要是饿死就毬势了。”陕北省政府主席马明方当时也在安塞,他指示,“树皮放开了让大家吃,救人要紧。”事后大家把仙人桥李龙王庙台整整一架山的榆树皮都吃光了,终于熬过了青黄不接的日子。通过这件事,反映出新窑坪全体村民不顾小家顾国家,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援自己的子弟兵打敌人;更说明仙人桥村民顾全大局,两村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任何敌人</h3><h3>黑白颠倒,两次平反冤假错案</h3><h3>&nbsp;&nbsp; &nbsp; 1948年榆树皮风波过后,高成年的父亲听说新窑坪的人缺粮,吃开了树皮,因此孟塔的老父亲来到新窑坪给自己的女儿带来一些油馍馍,还捎来一装粮食,高成年和张海生一家人有了粮食吃。高成年的邻家也因此常让其孩子们在高家门口等着施舍来的米汤与自家的杂食和在一起过日子,高成年有的时候干脆把剩饭剩菜都送给邻家。村里的二流子、坏</h3> <h3>馆内实景</h3><h3>&nbsp;</h3><h3>&nbsp;</h3><h3>北京知青也影响了俺陕北人</h3><h3> 新窑坪原来农村人上厕所都用土疙瘩、烂棉花擦屁股,要不就在土墙棱子上蹭一蹭了事,妇女经期就使用烂棉花、破布,使得人们害病难以医治;陕北人原来也没有刷牙的习惯,看见知青和北京干部刷牙,都好奇地围着看热闹,“这些人可真儿了,嘴里流出白沫子,怨不得牙齿白个莹莹的”。北京知青来了后,不知不觉,村里的小卖部有了卫生纸,牙膏,香皂,雪花膏,陕北人也跟着学爱美、讲卫生了。</h3><h3>黄土当本棍作笔</h3><h3> 每当村民们提起当年小时候上学的艰苦生活,除了吃糠咽菜外,就是发愁没钱买作业本和铅笔,怎样练习写字算算数呢?听老人们讲当年闹红的时候,本村的郎中张文学是农民协会夜校的老师,张老师发明了很多黄土盘练习板,上面撒上一层薄黄土面当纸用,笔就是细木棍,在黄土面上写完了抖一抖左右筛一筛,“土盘”又平整了。受到这个启发,知青让村里的木匠做了很多“土盘”和木棍笔发给上学的娃娃们使用。虽然现在的生活好了,大家买得起纸本和铅笔,但是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受益匪浅。</h3><h3>“韭菜”炒鸡蛋</h3><h3> 知青刚来的1969年正月初四,天气晴暖,商继玲爬上脑畔,看见地里一大片麦青,想到知青灶上已经好几天没吃上青菜了,回到知青窑洞招呼女同学付培悌上山割“韭菜”。没有走贯山路的女知青上山容易下山难,急得哇哇直叫,几个村里年轻后生听见,爬到脑畔“英雄救美”,女知青带着镰刀顺路就要割些“韭菜”回去做一道鸡蛋炒韭菜,后生们大笑,连连摆手,“千万别割,这些是小麦苗啊!”女知青们听到哈哈大笑,“幸亏你们说的及时,不然这些麦青早就下肚了。”</h3><h3>开天辟地我们也有了玩具</h3><h3> 刘俊岭当老师的七十年代,村子里穷的什么玩具都没有,刘老师发现村子里到处扔了很多空瓶子,就发动同学们把瓶盖收集起来,用油漆在瓶盖上画了象棋子,并动手搭建了一个石板桌子,在上面刻画出“汉界”“楚河”棋盘。同学们下课都抢座位下象棋,玩得可开心了。至今,村子里的下棋高手都是40多年前那个年代学会的,每当一提起下象棋,村民们都很怀念当年的知青刘老师。</h3><h3>糠窝窝带来延安大变化</h3><h3> 商继玲来到新窑坪插队,正赶上陕北生活最艰苦的一段时间,当年国家给知青下拨粮食,可乡亲们却吃糠咽菜,一天两三顿饭都是稀汤挂水的野菜汤就着糠窝窝吃,这些都被知青看在眼里。四个月后,商继玲因家中有事,急需回京办理,跟老红军张海生的婆姨说:“嫂子,把你们吃的糠窝窝让我带几个到北京,”,高成年说:“我家最近没有糠窝窝,我给你蒸上几个玉米馍馍你拿上”商继玲回答只要糠窝窝,高成年不知道商继玲的目的是什么,告诉她,张世强家孩子多,日子过得艰难,你去张家能寻上糠窝窝。商继玲怀揣2个糠窝窝回到北京转给了周总理,中央领导知道了陕北农民还吃糠窝窝,周总理都落泪了,他召集国家计委支援延安,还让北京对口援助延安各部门建设,延安当时各村都得到了北京支援的电器和现代化的生产工具。</h3><h3>新窑坪的大坝也有北京知青流的汗水</h3><h3> 安塞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但这里梁峁连绵、沟壑纵横,安塞人民为了治理这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开始打坝淤地,从1970年开始到1977年安塞人工打起33座淤地无排洪渠大坝,多数都被冲垮,只有新窑坪大坝有排洪渠和排水道而未被冲垮。该坝是北京知青带队干部候振赢所设计。这座大坝开始两次都没成功,第三次由北京干部候振赢设计,由书记张守功、队长张世宽、张世强、张世前、张应贵、党员南志林、张守奇、石匠张世有带领,再次用泥浆浇筑,北京知青和全村男女老少苦干两年而完成,至今安如泰山。望着大坝前的一汪清水,知青付培悌还教过村里的年轻后生张福社游泳,至今张福社回忆起来还说,能跟知青学到一个本领颇感自豪。</h3><h3>知青老师教我们抗寒</h3><h3> 冬天学校里没有火炉子,小同学们冻的瑟瑟发抖,在教室里坐也坐不住。下课后,付培悌老师就说,“你们男同学比赛摔跤吧,看谁能把谁扳倒,谁要是得胜了,就赢得一颗小红星;女同学可以踢毽子、跳绳。”同学们一听老师有奖励,都来了精神,下课后一活动,浑身直冒热气。付老师教学有方,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至今,步入中老年的同学们回忆起当年的往事,都赞不绝口,北京知青老师在任何困难条件下总是能出奇地想出克服的办法。</h3> <h3>农耕文化板块实景</h3> <h3>民俗风情板块实景</h3> <h3>窑洞文化板块实景</h3> <h3>医疗卫生板块实景</h3> <h3>教育文化板块实景</h3><h3>&nbsp;</h3><h3>《乡贤名流》精选了以张文学、张丕雄、张守功、张文章为重点的4位名人。</h3> <h3>馆内实景</h3><h3>&nbsp;</h3><h3> ⑴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张文学一直是新窑坪群众心中的主心骨。1908年,他考取清末最后一届科举的秀才。1910年被任命到瓦窑堡完小教学,谢子长是他的学生。张文学听从他的学生谢子长的劝说,返回到老家安塞县新窑坪村,兴医办学办农校,宣传并开展闹红活动。张文学回到家乡后成为当地的头面人物“乡约”,方圆百里的百姓遇到大小事都请秀才张文学说和,村民日常发生的利益冲突,斗殴争执,墙界、地畔之类多在平时即由“乡约”调处平息,非重大事件一般也不上交到县府;村民中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也请“乡约”按照“礼仪”主持进行;涉及官府公事公务,也由“乡约”出面应酬接待,配合处理。民初陕北的“乡约”已成为官府与村民间的桥梁,是个不拿官薪的民间小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大队书记之职。;精湛的医技曾经治好了多名陕甘边、陕北革命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贺晋年、延泽民等的伤势和疾患;1929年陕北大灾,与陕北革命领导人陈鸿宾共同说服大财主徐士林放赈饭救济灾民。组织村民在灾年抗捐抗税,舌战税务员杨探娃。1930年,张文学在谢子长、刘志丹之间穿针引线,促成了陕北和陕甘边两大革命力量大联合。新中国成立初年,张文学不幸因胃癌不治去世。</h3><h3> ⑵张丕雄为张山村人,民国时期是当地头面人物“乡约”,曾妥善处理了寺沟拓家与高家、赵家沟袁家与胡家的地界民间纠纷,之后名望大增。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保甲队长闫国璋请他当保长,协调处理村与民国政府征税、国军的给养问题。他被迫明里给国民党办事,暗地里心向共产党、给人民解放军通报敌情,组织村民抗击蒋军胡宗南进攻陕北解放区的斗争。</h3><h3> ⑶张守功,1969年至1979年为新窑坪大队书记,为人正直,秉公办事,赢得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婆姨汉之间拌嘴吵架,邻家为鸡毛蒜皮小事相争,年轻人争强好胜打架斗殴,都愿意找有威望的张守功来处理。他任上这一段时间是陕北生活最艰苦的10年,他起早贪黑带领村民扩大粮食生产,大搞农田基建,打坝淤地,在北京干部老侯的帮助下,建起全县最牢固的大坝,至今这块淤地坝还一直保持着高产,当时,群众的生活水平一下子提高了一倍以上。提起过去的往事,大家都很怀念他。</h3><h3> ⑷新窑坪村的怪才张文章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他心灵手巧,什么东西一看就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平时自学了木工、绘画,本村和十里八乡的群众盖房、做家具、寺庙翻修、彩绘,都请张文章来帮忙。1965年至1969年,担任新窑坪完小教师,他的儿子张学一从小耳濡目染,努力学习,1988年12月至1992年12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1992年12月至今在美国华尔公司工作。张文章为照顾孙辈也去了美国,闲时写书法、作画、捏泥塑,周围的美国人看了非常欣赏,趋之若鹜,争相购买张文章的艺术品。</h3> <h3>英才辈出板块实景</h3><h3>&nbsp;</h3><h3> 在《英才辈出》栏目里,收录了新窑坪10名科级以上、8名研究生以上学历和职位的英才,激励青少年向他们学习。</h3> <h3>新人新事板块实景</h3><h3>&nbsp;</h3><h3> 在《新人新事》栏目里,推出了张小云和张锤志两个年轻人。</h3><h3> 张小云,他家住延安市安塞区建华镇新窑坪的张山,出生于1985年3月5日,毕业于延安四中,曾经在武警西藏总队服役。现在是杏子川采油厂采油一队的采油工人,他有个圣地祥云爱心公益团队,从2016年5月份组建,到现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组织各类爱心公益活动二十余次,帮助过贫困残疾家庭,看望过延安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儿,每年在春节前带领爱心人士看望慰问贫困孤寡老人、贫困残疾老人、抗战老红军21户,连续三年组织团队爱心人士为安塞区高级中学学生进行了助考志愿服务,免费为家长学生发放爱心矿泉水2300余瓶,提供橡皮,铅笔等,亲自疏导个别考生考前紧张情绪,为每位考生取得好成绩保驾护航!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各大新闻媒体也进行过多次报道,成了当地的名人。这样优秀的年轻人应该放在村史馆,让其他的年轻人学习,所以我专门设计了个板块“新人新事”。将张小云的先进事迹和图片上墙,满满的正能量教育影响下一代年轻人向他学习。</h3><h3> 张锤志,出生于1983年2月24日,职业高中毕业,中共党员。1999年至2004年在78329部队服役,2000年荣获“优秀士兵”,2001年荣获“学习成才”标兵,2002年荣获“优秀士官”,2003年荣获“优秀士官”。2011至今在杏子川采油厂工作,2012年采油厂“先进个人”,2016年采油厂“先进个人”,2017年荣获采油厂“先进个人”和“注水大会战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采油厂“竞赛标兵”、“先进工作者”、“科技创新工作者”荣誉称号。</h3> <h3>馆内实景</h3><h3>&nbsp;</h3><h3>在《特色产业》栏目里,收录了钾肥厂,饮料厂,大棚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h3> <h3>展馆实景</h3><h3>&nbsp;</h3><h3> 村史馆布好展后,北京知青王德福专程从北京带着妻子和外孙女前来参观,这次村史馆搜集资料,北京知青的照片和信息都是费平和王德福提供的,他来到新窑坪首先就到村史馆,从前言到结束语,从历史</h3> <h3>张福社给王德福介绍</h3><h3>&nbsp;</h3><h3>文化到红色记忆,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看到他们参与打的坝为新窑坪造了近50年的福时,特别高兴,他说他原来在新窑坪四年多对历史文化和红色记忆的内容就没了解过,没想到新窑坪的历史是红色的历史,新窑坪的人民是革命的人民,这次来了新窑坪让他刮目相看,</h3> <h3>在知青板块前他顿足了好长时间,他说十人已有两人不在了</h3><h3>&nbsp;</h3><h3>使他重新认识了新窑坪。在谈到对插队四年多的感受时说,他来新窑坪时才17岁,啥也不懂,看到农村这么穷,又吃不上,还住土炕,心就凉了半截,到了晚上10个知青“哇哇”全都哭鼻子,这日子咋过呀?好在新窑坪人对他们十分关心,经过四年的磨练,我们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我的人生的起点就在新窑坪,对后来参加工作,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用现在的话说,插队四年是真正的接了地气了,我的正确的人生观就是在这里奠定的。参加工作后,我从一个工人到国家正式干部,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带薪在延安大学脱产学习两年,到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源于组织的培养、同志们的帮助和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工作几十年,让我常能回忆起的就是新窑坪插队时的事情,我们新窑坪的知青在一起聊的最多的也是插队时的往事,这是我们人生永远抹不掉的回忆。看完村史馆,王德福</h3> <h3>王德福拿出1000元的红包捐献给了村史馆</h3><h3>&nbsp;</h3><h3>拿出一个红包,内装1000元人民币,以表对第二故乡办村史馆的一点点心意,因村上领导未到,由张福社代收。从村史馆出来,王德福</h3> <h3>王德福在他参与打的坝上和妻子外孙女合影</h3> <h3>看到他住过的窑洞已塌了,他说这里他住了4年多呀</h3><h3>&nbsp;</h3><h3>还看了村史馆展出的木本水源汉人祠堂建筑,参与打的新窑坪大坝,他住过的土窑洞,并见了健在的老乡,中午新窑坪的热心人大刘割了羊肉,拿在张福社家做了一锅,庄里的婆姨们捻的圪坨招呼回家的客人,张福社还从县上叫了他们庄的两名民歌手献唱了原生态的陕北民</h3> <h3>民歌手献唱了原生态的民歌</h3> <h3>王德福拿过话筒,非常感慨的发表了对新窑坪的感激之情</h3><h3>&nbsp;</h3><h3>歌,王德福很是感动,拿过话筒,他说,他离开新窑坪46年了,但心里一直惦记着村里的乡亲们,新窑坪是我的第二故乡,四年的插队锻炼,在乡亲们的影响和帮助下,使我的政治思想得到了提高,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始终融入在我几十年的工作中。咱们村的其他北京知青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王德福最后祝福新窑坪村政建设越办越好,乡亲们生活幸福安康。</h3> <h3>王德福和大家照了像</h3> <h3>费平(左5)回来时和村民的合影</h3><h3>&nbsp;</h3><h3> 在新窑坪村史馆还没建好之前,北京知青费平就专程过来参观,小小村史馆牵动着远方的家人。</h3><h3> 走进新窑坪村史馆,仿佛走进时光隧道,上百件传统的农耕用具、昔日农民家庭用过的生活、文化用品,甚至不少压箱底的“宝贝”,再现了不同时代的生产生活场景。一个个锈蚀物件、一段段发黄文字,记录着新窑坪村的发展变迁,都镌刻着文化的符号,印烙着时代的标志,见证着文明的进程。</h3><h3> 从过去到现在,农民生活经历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变迁历程。我们在深怀眷念之情的同时更为时代的进步而无比高兴。</h3><h3> 馆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滋润过我们的先辈,也正在陪伴我们经历冬去春来。就算其中的一些已经被历史所尘封,面对它们,我们仍难以忘怀。这些永存在我们心中的先烈先辈的精神,古老器物和传统习俗中包含的文化基因,依旧活跃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造福于新窑坪的百姓。</h3><h3> 村史馆,记录时代变迁、留住乡愁记忆、鞭策教育后人、传播正能量的文化场所。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事业,而我们才刚刚起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