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水埠,走进久远的故事

LY069

<h3> 黄泥水埠,又名黄泥老街,位于潜山县南部黄泥镇巷道里,寻觅中几乎就匆匆略过了。</h3><h3> 与周围楼房显得有些破败的房屋,很难与前来寻觅的千年水埠相提并论,哪怕资料考证繁华时间距今逾700年了。</h3><h3> 狭窄道路边是古老的木式建筑,看上去飘摇欲坠;两边店铺排列的条条门板,也已是斑驳漆落。</h3><h3> 其实,大多数老街几近相似,这儿,黄泥老街也不例外。</h3> <h3>  时值正午烈日,看整条主街道,阳光像切割一样在地上划了个线,来了个明暗中分。 小走稍息,此处冷清无风,静谧无声,更添加一种被遗忘、被遗弃的氛围感受。 街上行人很少,缓缓的相向而过,没有言语,更衬托出老街的孤独沧桑,岁月风霜。<br></h3> <h3>  深挖历史,其实黄泥水埠有着满满的古韵,历史上是黄泥区、乡、公社、镇治所在地,是黄泥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h3><h3> 它地处潜山、怀宁、太湖县交界长河中游北岸,是三县(市)交界重镇,素有“三县重镇,五邑市场”之称。</h3><h3> 论历史底蕴来说,黄泥水埠古商贸繁盛数百年。流经黄泥镇的长河为长江支流皖河的源头,历史上长河河面宽阔,黄泥港是长河中游的重要停泊码头。</h3> <h3>  曾经的古镇街区南傍长河而建,就如同渔梁坝一样,徽商的“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起源,这儿同样也是发生地。</h3><h3> 山区输出的木竹、生漆,外埠输入的盐油、百货,就在黄泥水埠这块地界上进行周转调运。</h3><h3> 据说,鼎盛期人烟稠密,市场繁荣,喧嚣热闹。当时刘家巷开设了许多茶馆酒肆,夜间船灯渔火、箫笛歌戏、觥筹交错、热闹非凡,与南京的秦淮河繁华有着几分相似。</h3> <h3>  直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战乱动荡,黄泥水埠作为战略要地,自然成为清军与太平军的主战场。</h3><h3> 清军将领胡林翼、多隆阿与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多次在黄泥街、西竺寺一带大战,双方投入兵力各达数万。</h3><h3>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期间,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军队、夏斗寅部队都在黄泥街罗路过和驻扎,从此市镇萧条,经济萎靡不振。</h3> <h3>  黄泥老街的房子,维持到现在已是随处可见破旧的屋瓦、凌乱的电线、破损的门窗。</h3><h3> 只有细细观察加上依稀辨认,还是能看出原来的民居,祠堂,街井,青砖小瓦,木制椽枋等等。</h3><h3> 还能察觉这些静止的,停滞的,定格的古朴、粗犷的繁华印记,甚至还有感觉稍许渲染透出的柔美恬静,寸影光阴,让人依稀看到700年前的老街那种特别的风韵。</h3> <h3>  老街人口的“空心化”状况比较严重,多数紧闭的大门,显示着土著居民的越来越少,年轻人都走出去就没有再回来,慢慢的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几乎沦为了“城中村”的境遇。</h3><h3> 他们默默守护着这方宁静老街,就当你来没来,每一天都一样渡过。同样越来越少的游人的脚步似乎也总忽略这里。</h3> <h3>  就连黄泥水埠独特的美食“黄泥粉蒸肉”也没了踪影,左右打听才知道,“黄泥粉蒸肉”美食传承制作老人原来是用自家特制炒制的米粉做的,口味纯正,咬一口都肉汁流香。后来老人走了,就没有后来了。 “黄泥米粑”据说有独特的农家风味,拦住专门卖“粑粑”的三轮车小贩买了点,期望能抽离现实,满足口舌之余,把我们带回小时候“吃一口爆米花,就能开心一下午”的童年时代,结果是咸干涩口,难以下咽。 可能,是我们也变了,我们的童年轶事也只是能在梦里回忆罢了,搁在现实,是回不去,也回不了的呀。<br></h3> <h3>  就要离开了,望着奔跑的儿童,无邪笑脸,一闪而过,望着他们跑过的坑洼石板街道深处的背影发呆,距离已是很远很远了,但孩子们的脚步声和笑声,都能听到。</h3><h3> 愈发感到,黄泥水埠曾经的繁华已经成为过去时,“舟楫往来如织,百货聚焉兴旺”的鼎盛故事,将彻底彻底远去,最终会遗忘殆尽。</h3><h3> 不需要多少年,又一条老街也将消逝,那份历经岁月沉淀的韵味,也将和我们告别。</h3><h3> 黄泥老街,就此别过。</h3><h3> 以后或许,再无老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