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毛3一斤猪肉的年代<br><br>7毛3一斤猪肉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当然,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留在我的记忆里的那个年代却难以磨灭。<br><br>那年我17岁,才上高一就被“上山下乡”了。由于我的家在山村里,我只能算作“回乡知青”,管他是“下放”还是“回乡”,反正算知青了。知青者,知识青年是也,大队对我这个有知识的青年做出一个慎重的安排,担任大队小学的民办教师。同样,管他“公办”还是“民办”,反正我是教师了。那个年代的民师每个月可以拿到8块钱的补助,这也比拿工分强,我们队一个工年底结算才合0、26元,可以买三两猪肉,何况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孩子一天顶多也才拿6分工,二两肉都不值。当民师了,平均每天可得一个工钱,而且旱涝保收,即便星期天也算在内,一个月的补助可以买将近十一斤猪肉呢。奶奶乐不可支,上课的第一天,她就花了七毛三分钱到街头潘屠夫那儿剁了一斤肉,用洋薯(即马铃薯)红烧给我吃。我有些心疼,说奶奶吃了我三天的工钱呢,可奶奶说,不能这么算,赊三不如现二,你现在是旱涝保收的钱,比拿生产队那点工分好多了。生产队的工分要到年底结算,还要看年成好不好,遇到灾年,二毛六都保不住。<br><br>懵懂里,我从奶奶的话里听到了知识也值钱的这个道理。我的知识虽然只是个初中文化,却也值三两肉钱。从那时起,我除了教书和劳动外,我还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习知识。我们家附近有所初级中学,中学老师大抵都认识,因为我们经常要在一起开会学习。我把学习的愿望告诉了很有文化的江老师,江老师十分热情,答应帮我圆高中学习梦。在他面前,我就是个小学生,他出题,我做答,他布置作业,我来完成,他给我高中课本,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就这样,我终于等到了文革结束,高考恢复。<br><br>那年,猪肉仍然是七毛三一斤,但社会却有了不小的变化,我考上了师范专科学校,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国家教师。去上班前,奶奶花了两块一毛多钱,剁了三斤猪肉,买了瓶老白干,请江老师来家做客。奶奶笑容可掬地谢过江老师,可江老师却说:“奶奶,您真的要谢的话,得谢国家的好政策,党的好领导,不然,你家子民再用功也不过值十斤猪肉钱。”确实,我成为公办教师的第一个月就领到了30块钱,江老师还说,年年有得加。奶奶乐眯了眼,说:“我终于培养出了一个像他爸爸妈妈一样的脱产的,吃国家饭的人了。”<br><br>时光如梭,转眼就过了四十多年,奶奶去了,江老师也没了,可我的儿子生儿子了。儿子现在是一名大学老师,他拿到工资的第一个月,我就到奶奶坟前告诉奶奶:“奶呀,您重孙子现在的工资每个月能剁那时的两百多斤猪肉了。”有些人总爱拿当年的七毛三与现在的十六块相比,说那时的猪肉多便宜,现在是那时的二十多倍。我觉得不能这么比,要比就得看收入和付出之比。那年我每个月拿八块钱,现在我退休了,每个月仍然可拿四千块钱,如果买猪肉可以买到250斤,是过去的20多倍。<br><br>无论如何,七毛三一斤肉的年代一去不返也不会淡忘,这倒不是一个物价问题,应该还是个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问题。那年头,一个月也难吃一餐肉,花七毛三的天价买一斤肉谁舍得呀?那时一个鸡蛋五分钱,可以换三样商品,一盒洋火(火柴),一根穿衣针,一张毛边纸。与现在相比,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商品的琳琅满目,谁也不会在乎一个鸡蛋或者七毛三。现在人们的生活理念再也不是吃肉喝酒了,而是健康饮食,绿色果蔬。那天儿子要我买野菜吃,一斤兰草苗就花了我七块三。这个数字很容易想起七毛三的年代,搁过去,可是十斤猪肉钱啊。我老伴用一句话总结了如今的生活:“现在哪天不是过年?而且是过去皇帝也享受不到的年。”<br><br>我们从“七毛三”走来,格外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儿子告诉我,明天会更好,我坚信不疑,但无论怎么变,我都不会忘记那个“七毛三”。<br><br>作者:胡子民(中国作协安徽分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