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liu ning

又是一场成功的演出。<br>欧洲三站演出,法国巴黎大剧院,瑞士苏黎世歌剧院是第二站。<br>她感到非常的劳累,非常的不适。巴黎大剧院谢幕完她就晕倒了。在幕布合拢的一瞬间,雷鸣般的掌声响起的时候,她腿软的支撑不住,躺在了幕后的舞台上,她想站起来再次的谢幕,可是不行。<br>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在新加坡的时候她就差点在舞台上晕倒,幸好预先喝了点药。医生说该歇歇了,小姨和经纪人还是说坚持把欧洲巡回演出完。因为平时她好好的,看不出一点儿病态的征兆。这种晕倒都是突发的,过后又没事了。<br>离第三站奥地利金色大厅的演出还有一周。小姑说找个地方歇一歇吧,小姨说还是直接去维也纳吧,经纪人说他去和演出公司商量商量。<br>苏黎世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欧洲演出公司各来了一个人。实际上他们是一家公司的人,分属各大剧院。他们来了解情况,并做好下一步安排和接待工作。<br>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人还是建议赶紧去维也纳,生怕耽误了演出。苏黎世歌剧院的人说,到维也纳还要在那里干待四五天,不如在瑞士休息一下,欧洲交通很发达,不管火车飞机,当天就到。<br>那个欧洲演出公司的老太太,蹲下来,摸了摸彩彩的头,又握住她的手,问:“不好受吗?”<br>彩彩点点头。<br>“到阿尔布拉山去!”老太太坚决的说。<br><br> 那是阿尔卑斯山的一条山谷,美丽的莱茵瓦尔德峰矗立旁边,山下有极具瑞士风情的苏菲尔斯镇,不远处就是寂静的拉奇村。<br>彩彩一行下榻在苏费尔斯镇。彩彩看到高山绿谷一下子来了精神,放下行李就奔向了山野。游人不很多,零零散散静静的漫步在乡间小道上,跟着游人来到拉奇村,一群山羊围了过来,不围别人,专围彩彩,闻她的鞋子、裙子,舔她的手。<br>拿着羊鞭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他对彩彩说:“你一定养过羊,而且很多。”经纪人翻译一转述。彩彩高兴的说:“俄不拦羊,俄门村的羊娃哥,他拦羊,俄总跟他的羊群满山挖野菜。那些羊也可稀罕俄呢。”<br>小男孩问:“你也是在山里长大的?”<br>“是的,俄们的山没有你们的高,但是也美得很呢!”<br>“那你是从那座山来的?”<br>“陕北,黄土坡,圪梁梁上。”<br>“有大树吗?有青草吗?有白云吗?”<br>“退耕还林后,俄们的山可绿啦,不比你们这里差!”<br>“我最喜欢跟着羊满山跑,你喜欢什么?”<br>“唱歌呀!一吼起来什么都忘了。”<br>“我也爱唱歌,”说着轻声唱起:<br>“在阿尔卑斯的山上,有我的小山羊,<br>我和它满山跑呀,我美丽的家乡。”<br>彩彩赶紧鼓掌,直叫好。<br>一些游人围上来,饶有兴趣的听他们对话唱歌,一听彩彩从陕北来,新闻这些天正在报道一个中国陕北小姑娘的巡回演出,轰动整个欧洲。就起哄,让她唱一首陕北民歌。<br>听了小男孩的唱歌,彩彩正嗓子痒,况且在这大山里,正是唱歌的好地方。长贵老汉常说“唱歌要到坡上唱,窑活里唱的一漫不好听。”羊娃也最喜欢听她在山洼洼里唱,教她的歌子全是在山坡上学会的。这些日子她在音乐大厅里唱,乐器响起来一漫震耳,大厅的回声绕得她晕头转向,一漫不舒服,渐渐地她的精神快崩溃了。看到这样的美景,不由得想唱的不行:“青线线,蓝线线,兰格盈盈的啋……”清沥沥的《兰花花》曲回荡在整个阿尔卑斯山,震撼了所有周围的游客和村民。<br>小男孩说:“这么好听的歌,你的家乡一定很美,你为什么要远离它呀?”<br>翻译一转述过来,彩彩楞了一下,满眼泪花就流了出来,这句话撞击了彩彩心灵最深处的东西。<br>“别哭了,想家就回去,像海蒂一样。”<br> 晚上,镇上为游人露天播放《海蒂》电影,这是苏菲尔斯镇传统的旅游节目,每晚皆有。<br>彩彩看完,哭的跟泪人似的完全不能自己。意识很清醒,四肢却不能动弹,在电影场里躺下,不能回旅馆。找医生一看,说是年轻女孩常有的癔病,过一些日子自己会慢慢的见好。一听“癔病”这个名字,她小姑恍悟:早年听说,她娘家村常有这种病,当年知青来插队时,就有一个漂亮的高干女子,也是这种病,在山上受苦,突然就倒下了,差点掉到崖畔下,一扶她什么都知道,就是不能动弹,不能说话。怕再出事赶紧送回城里去来。听说后来一点事没有,还做出大事业了。<br><br>彩彩回到旅馆,睡不着,她倒没像海蒂那样梦游。脑子清醒的很,总在眼前过着海蒂梦游中走到阁楼上遥望青山白云的情景。她爬上床旁的飘窗,打开窗户,靠坐在飘窗台阶上,从歌厅里飘来萨克斯管《回家》的悠长曲调,望着月光下莱茵瓦尔德峰峰顶,想她的圪梁梁,想她的羊娃,想她的小米捞饭。<br><br>有多少天没吃到小米捞饭,她已经数不清了。<br>她从山里出来,已经演出了大半个中国,上过春晚、上过专题、演出的专场已经不计其数,出的专辑也行销海内,小小年纪功成名就。可是她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呀。十几年的家乡生活,黄土高坡的绚丽风景,受苦人的风土人情,喷香的米酒、冉饭,还有从小一起长大的羊娃,牵着她手满世界寻吃食的长贵叔,东家婆姨、西家老汉一捧枣、一把核桃,都给她打下深深的烙印。<br>这次,从澳门开始,到香港、到新加坡、到罗马、到巴黎、到苏黎世,越走越远,越走越豪华,越走越不自在,不舒服。站在舞台上,面对豪华的音乐大厅,她总是出现晕眩的感觉。她刚要张嘴唱歌的时候,总是有长贵叔的声音出现:“窑活里唱的一漫不是陕北民歌。”伴奏响起来的时候,她总想去堵耳朵,因为在山里唱的时候,就是自己在那里吼。当歌声从大厅的对面、房顶撞击回来的时候,头顶就像有个什么东西撞得生疼,因为山里唱歌没有这样的回声。当掌声响起来的时候,她呆呆的不知所措,因为羊娃听她唱歌从来不鼓掌,只是躺在坡上静静的听。有时会说上几句,哪儿唱的不对。在陕北,只有陕北汉子们唱的陕北民歌才是最受听的,女子们也唱,但是只要汉子们一吼就都禁声了,因为一是词没有汉子们的多(汉子们毕竟见多识广),二是汉子们吼的嗓音压过了女生。彩彩常跟经纪人说,叫羊娃来唱,比她唱的好听。<br>彩彩越唱越不高兴,越唱越兴奋不起来。唱歌时,脸上总不带笑容,但是她天生的娃娃脸,评论家就说她是一张不笑自喜的脸,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更受观众的喜爱。其实你到陕北的山沟沟里走一走,美丽的陕北受苦人的女子都是这样一张敛尽苦难,含苞欲放的脸庞。<br>到了阿尔卑斯山,一下子就触动了彩彩想家的念头。加上劳累过度,她就病倒了。<br>她要回家。小姑劝不行,小姨劝不行。经纪人说,你不唱了是要赔钱的,还是不行。她不是说出“不行”两字,就是摇头。<br>欧洲公司的老太太来了,握住她的双手,问:“发不了声了?”<br>点点头。<br>又问:“想家了?”<br>又点点头。<br>经纪人说:“都是海蒂闹的。”<br>老太太愠怒:“海蒂怎么了,海蒂是我们瑞士人的骄傲。”<br> 还是去了维也纳,还是上了金色大厅的舞台。老太太先上了舞台,说明了彩彩不能唱的原因,并说我们还安排了更好的节目给大家观赏,如不满意可以退票。希望大家能够原谅这个陕北来的小姑娘。招招手,小姑把彩彩用轮椅推到了舞台中央,彩彩满脸泪花,直向观众点头致歉,字幕打出:“海蒂告诉我,我要回家了。”台下爆出雷鸣般的掌声。 下了飞机地区文化部门要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彩彩说她病的不轻,不能参加,非要叫她露一面。羊娃雇了一辆车,连夜偷偷地拉她回县里。不敢走县城,下了公路,赁了个毛驴就走了山路。陕北就有这好处,不走大路,走山路,走分水岭,照样能够到家,能到那个沟掌里的小村。小姑和小姨坐车直接回家了,她们都是出嫁有家的人,与彩彩不是一个村。彩彩出道以后,看她还小,唯一的两位直系亲属争着要陪,也好有个照顾。其实也是挣点钱,沾点光。<br>少了多少热闹和打扰。羊娃拉着驴,彩彩坐在驴背上,看到黄土高坡的山山峁峁,再没了烦恼。一下子就轻松了,一下子就高兴了,腿上有了劲,嗓子有了声。直叫:“羊娃,羊娃!”,羊娃不理,只牵着驴往前走。<br>太阳照在山坡上,明个晃晃的,退耕还林后的山坡绿油油的一起一伏,比阿尔卑斯山还要美。彩彩憋不住,唱出来:<br>“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哦<br>三盏盏的那个灯<br>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儿哟<br>噢哇哇的那个声<br>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br>朝南那个那个咬<br>哎呀赶牲灵的那人哟<br>噢过呀来了<br>你若是我的哥哥儿哟<br>你就招一招手<br>哎哟你不是我那哥哥哟<br>扬长走你的路<br>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哦<br>三盏盏的那个灯<br>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儿哟<br>噢哇哇的那个声<br>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br>朝南那个那个咬<br>哎呀赶牲灵的那人哟<br>噢过呀来了<br>你若是我的哥哥儿哟<br>你就招一招手<br>哎哟你不是我那哥哥哟<br>扬长走你的路”<br>羊娃牵着驴,回头笑看彩彩,扬起手:<br>“宝塔山那个宝塔楼<br>紧紧连着个天<br>哎呀俄门村那个四妮子<br>回呀回来儿哟”<br>同样的赶牲灵调,不同的词,听得彩彩热血翻腾。在舞台上怎么就没有这个感觉呢。<br>《赶牲灵》是陕北人的经典,是陕北人的魂。彩彩一回来就唱它,那是千回百转在心里萦绕的家乡调。可是外头人不知道,《赶牲灵》在陕北的山沟沟里也有千回百转不同的词。那个宝塔山的前两句词,在那个时代也唱遍延河两岸。<br> 回到家乡,兴奋不已,她唱起了《故乡》,那是演出公司给他编排的歌子,流行曲调。她想让他知道她在外的生活,她想家的心情。<br>羊娃停下,等她唱完,背对着她,浑身颤抖。她一唱完,他就冲着山沟吼上了:<br>“你(个)妈妈打你, 呀你给哥哥说呀哎<br>你为什么那又把哪个洋拉烟磕(喝)哎<br>你个大大那骂你哪个你不要哭呀哎<br>你该知道你大哪个脾啦气倔呀哎<br>哎你啦哥哥凶你哪个你拉不要气呀哎<br>哎你该(敢)知道你哥哪个灰啦脾气吆哎”<br>凄厉发聩,她一下就听出来了,他生气了。他不爱听那不是陕北民歌的调子,听了那曲子就跟喝了洋烟一样难受——你在外面受了委屈就赶紧回来和亲人说呀嗨。<br>她赶紧转而唱轻快的缓解气氛:<br>“俄送大哥黄羊坡,<br>黄羊坡上黄羊多。<br>黄羊叫声缠绵绵,<br>黄羊坡上叫哥哥。<br>俄送大哥杜梨山,<br>杜梨山上杜梨多。<br>杜梨树上枝连枝,<br>俄送大哥手拉手。<br>俄送大哥五里湾,<br>五里湾中弯弯多。<br>五里湾中常流水,<br>俄送大哥泪长流。<br>俄送大哥十里滩,<br>十里滩上石子多。<br>河水淌过石子留,<br>大哥远走别忘俄。”<br>这是真正的陕北调,彩彩在舞台上从来不唱。羊娃听着,似乎心情愉快了很多,加快了脚步。<br><br> 老远看见学校的学生打着红旗在路边欢迎,长贵叔拄着拐杖迎过来了,村长领着一干众人迎出了二里地。一帮后生打着腰鼓,一帮婆姨女子扭着秧歌。<br>“回来了,回来了,俄们的的女子回来了。”不知是谁唱出了这么歌词。<br>一下子,彩彩泪如雨下,她是全村养大的孤儿。当她的父母离去以后,是长贵叔牵着她一家一家要饭长大的,是羊娃陪着她渡过童年。长贵叔教他多少陕北民歌,羊娃又陪着她唱了多少歌子。全村受苦人就是他的爹娘、兄嫂、姐弟。她一下子明白了,她牵挂的是他们呀,俄的亲亲的受苦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