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华惜拾】我的电影梦·邂逅谢晋、孙道临

灵动色彩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朝华惜拾】我的电影梦</p><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邂逅谢晋、孙道临</div><br>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先生离开我们快11年了,最近读余秋雨先生的纪念文章,让我想起多年前与谢导在英国邂逅的一幕,在此纳入我的【朝华惜拾】,并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与我相熟的朋友们分享。</h3><h3><br></h3><h3>谢晋是我崇拜的一位杰出电影导演,他是中国电影的民族魂。经历过文革的坎坷,中年以后的谢晋大作品一部接着一部,部部深入人心。他导演的《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最后的贵族》、《鸦片战争》等等,屡获大奖,成为有口皆碑的标杆。真可谓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云蒸霞蔚。<br></h3> <h3><font color="#010101">更令人敬仰的,是谢晋一生刚正不阿、坦荡自若又平易近人的人生轨迹。</font></h3> <p>1997年,谢晋在英国拍摄《鸦片战争》外景的时候,我们有缘在驻英国使馆文化处相聚。他见了我细细详端了一会儿说,“来来来,请你摘下眼镜,转身,再转身,好,你像一个人”,我问像谁,他说,“孙道临”。</p><p><br></p><p>我暗暗吃惊,我已经有五、六十次被这样议论了,以前我都不以为然,但这次不同,是一位对孙道临非常熟悉的著名导演在详端之后认真说出的话,让我对“我是谁”真有了点飘飘然,更令我从现实中迷失的是他随后加上的一句:“如果你不是外交官,我一定要给你一个角色。” 哇,名导演要给他的粉丝一个角色!我相信他此刻一定在酝酿着某个剧本,也许正好遇见了他心目中那个民国热血青年。</p><p><br></p><p>他当时炯炯的眼神至今印象深刻,印证了余秋雨先生后来在追忆谢晋时所说的话:“他总是充满古意地反复怀念一个个久不见面的老友,怀念得一点儿也不像一个名人;<font color="#167efb">同时,他又无限兴奋地结识一个个刚刚发现的新知,兴奋得一点儿也不像一个老者。</font>”<br></p> <h3><font color="#010101">在谢晋眼里,我与孙道临有几分形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年轻时候的孙道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 1, 1);">二十岁时的我</span></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年的孙道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 1, 1);">中年的我</span></font></h3> <p>与谢晋邂逅时,我在驻英国使馆当新闻参赞。说实话,我青年时期还真有过电影梦。那是我1962年初中毕业的时候,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摄影师陈振祥(第一部“红楼梦”舞台剧的摄影师),在看了我的绘画习作后,有意收我当徒弟跟他学电影摄影。我好开心,似乎看到我的电影梦正向我打开大门。父亲热情鼓励我随心选择,却让母亲阻止了,她坚持要我上高中读大学。梦想破灭后,无缘从影的我,爱上了摄影,从此忠贞不渝!</p><p><br></p><p>多年之后,听到著名导演谢晋的这番话,令我兴奋,勾起了我对儿时电影梦的回忆。孙道临也一直是我崇拜的德高望重的电影艺术家。他出演或执导的《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家》、《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非常大总统》等等,一直是我心目中的不朽经典。<br></p>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老同学曾这样对我说:“《早春二月》上演后你就孙道临的打扮,中式棉袄加条长围巾”。其实我早在“早春一月”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装束,却让老同学记住了《早春二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自叹没有从影的命运,更没有谢晋、孙道临那样的艺术素养,也终于没有等到谢导想给我的角色;我与电影的缘分也只是这样的一再擦肩而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孙道临的艺术家气质非同一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如果说稍有形似,也许可以去做模仿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7年早春二月,央视一个“电影的记忆”摄制组,带着一大群老影星到美国休斯敦拍摄“中华情”节目,我以驻休斯敦总领事的身份招待了剧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世纪80年代央视的系列片“话说长江”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好节目,一头银发</font>飘飘<font color="#010101">的</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主持人陈铎今天主持“中华情”,他正和电影艺术家于洋互动。</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曾经的“江姐”--于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陈铎和陈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陈铎、“东太后”陈烨和曾经饰演众多英雄人物的杨在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杨在葆近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陈铎和“刘三姐”黄婉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相伴五十年,于洋夫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也应邀参与了“中华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创作的大合唱“中国,我永远的家”在“中华情”中演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合唱团由休斯敦、亚特兰大的桥学界和总领馆的馆员组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你见过我的激情指挥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夫人与电影艺术家于洋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与电影艺术家杨在葆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陈铎是周恩来总理老家淮安人氏,我们很谈得来。在驻休斯敦总领馆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与于洋、于蓝、黄婉秋、陶玉玲、杨在葆等老明星合影留念时,我心里还默默地叨咕:我曾经可能是你们圈子中的一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回头看看不同年代的孙道临先生和我,对照之下,那稍许的形似,有点意思,形似让我借了点光,不过也仅此而已,我做不到神似,他那大艺术家的风采,非我能及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孙道临的老年风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如今的我也是双鬓染霜了</font></h3> <h3><br>谢晋和孙道临两位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原籍都是浙江,分别是上虞和嘉兴。那里孝义之风盛行,是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名人辈出的地方。谢晋曾经请余秋雨题写过“东山谢氏”四字,他的远祖,居然是公元四世纪打过“淝水之战”的东晋宰相谢安。谢安本来已经隐居于东山,常与大书法家王羲之一同喝酒吟诗,他的侄女谢道韫也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后来因形势所迫再度做官,这使中国有了一个成语“东山再起”。谢家自东晋南朝至今一直在东山脚下生息繁衍,那股积累了一千六百年的气场,非比寻常。谢晋对此很在意,但对外却从来不提此事,可见他完全不想借远祖之名炫耀。他在意的,是这山、这村、这屋、这姓、这气。凭着这种无以言表的深层皈依,他会一个人回去,在大批的远祖面前画上人生的句号。</h3><h3><br></h3><div>余秋雨为谢晋写的碑文是这样的:“谢晋导演,浙江上虞人氏,东晋谢安、谢玄之后也。以“晋”为名,以铭根器,悠悠千年,果然承其先祖创拓之脉,引领中国电影事业而气象万千。毕生辛劳汗水,无尽悲欢胶片。辨善恶于大地,投思索于历史,追人性于血火,问正义于困顿,且大多融入中国女性之忠贞婉淑而感动遐迩。后人若问:在封闭年月,凿得天光谁为最?答曰:谢晋也;再问:在复苏时代,振聋发聩谁为最?答曰:谢晋也。谢晋作品,润泽中国三代。此地茔丘,足可笑对苍原。”<br></div><div><br></div><h3>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精神世界里与谢晋、孙道临邂逅,都是我这个崇拜者的荣幸。</h3><h3><br></h3><h3>如今来纪念谢晋先生,我要对他说:谢导,你欠我一个角色。</h3><h3><br></h3> 步入老年,总爱回忆往事,美其名曰<font color="#167efb">“朝华惜拾”</font>--<font color="#167efb"> 珍惜地捡起那些曾经的点滴光华 </font>-- 拿来开开玩笑嘚瑟一番,似乎略可安抚晚年的寂寞。这最多也只是饭后茶余的谈资,所以这个本来只留给自己看的图文集,也只借以跟相熟的朋友聊斋品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