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研究报告-鲁迅

东风东路小学六年12中队

<h3>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卒于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他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h3> <h1><b>幸福童年—快乐的少爷</b></h1><h3>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在京城做官,官虽然不大,但是在鲁镇这样的小地方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幼年时,他在一个颇富足、热闹的家庭中度过。他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屡次乡试未中,一直赋闲在家。母亲鲁瑞也是出身大户人家,爱好读书。小时候的鲁迅常在私塾里读书,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阅读了众多文学名著和书籍。</h3> <h3> 《故乡》里面描写的场景,是鲁迅对儿时的美好回忆,我们也从侧面了解到他从小生活的情景。</h3> <h1><b>家道中落—尝尽人间冷暖</b></h1><h3> 鲁迅的祖父因贿赂乡试主考官而锒铛入狱,判了“斩监候”,就是死缓的意思。全家人为了救祖父出来散尽家财,四处求人。而鲁迅的父亲也被革去秀才身份,一病不起,经常借酒消愁,后来又被庸医误诊,36岁便撒手人寰。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h3> <h3>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这样写道: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幼年时经历了怎样的困境,也谴责了庸医对父亲诊治的耽误。家道中落后,鲁迅随家人搬到乡下生活。</h3> <h1><b>求学之路—弃医从文</b></h1><h3> 长大后,鲁迅逐渐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从三味书屋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顿,鲁迅来到政府资助的“南京路矿学堂”。他成绩非常优异,因此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h3> <h3>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h3> <h3> 今年暑假,我来到了鲁迅笔下的上野公园,面对着不忍池里盛放的满池荷花,妈妈带着我第一次朗读了他的《藤野先生》。妈妈告诉我,鲁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同时也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h3> <h1><b>回国从教—投身文学创作</b></h1><h3> 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随后和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思索。他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严厉质问。这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h3><h3>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先生的笔是投枪,是匕首,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是最任性的。</h3> <h3>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的寓所里逝世。巨星殒落的噩耗传来,全国人民以及世界进步人民和文化界十分痛惜,在宋庆龄主持的鲁迅葬礼中,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