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一阶段的行程</h3> <h3>第二十三天</h3><h3>一早儿离开和田,沿着国道315行驶600多公里到达且末,路上穿越戈壁,穿越大漠胡杨林,刚到萨瓦尔墩检查站,就变天了,紧跑慢跑入住温州商务宾馆,沙尘暴就到了。</h3> <h3>大漠胡杨</h3> <h3>中途休息</h3> <h3>变天儿了</h3> <h3>瞧瞧这沙尘暴的威力</h3> <h3>第二十四天</h3><h3>离开且末,沿着S233到达塔中县,进入塔里木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轮台,入住油城宾馆。</h3> <h3>进入省道233</h3> <h3>石油工人的境界</h3> <h3>塔里木沙漠公路(即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公路。北起314国道轮台县东,南至民丰县恰汗和315国道相连,南北贯穿塔里木盆地,全长522公里,其中穿越流动沙漠段长446公里。 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公路。公路于1993年3月动工兴建,1995年9月全部竣工。</h3> <h3>在大漠中,这条公路能正常运行,离不开两侧的防护林,离不开水井防护员。在路边有这种红顶的房子,就是水泵房,隔4至5公里一座,全线100多座,值班人员有的是夫妇俩人,有的是孤身在此守护,从三月到十月,余下四个月因冰雪封路,无需看守。每隔十天有人送食物来,没有网络,没有电视,他们的工作便是每天按时抽水浇灌沙漠公路两侧的防护林,拇指粗的黑胶管掩藏在防护林根部进行滴灌,绵延数百公里。防护林绝大多数不超过两米,形同乱草,偶有茁壮者,高达数米,外形依然不似普通的树木粗壮挺拔,名字好像叫梭梭树。正是有着这简略而浩大的工程,有着这些忍耐寂寞煎熬的水井守护员,沙漠公路才能象高速公路一般畅通无阻。</h3> <h3>第二十五天</h3><h3>离开轮台,到库尔勒北郊的铁门关,博斯腾湖游玩。晚上入住和硕。</h3> <h3>库尔勒铁门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北郊8公里处,扼孔雀河上游陡峭峡谷的出口,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冲,古代“丝绸之路”中道咽喉。晋代在这里设关,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h3> <h3>南疆北疆分界线</h3> <h3>博斯腾湖,维吾尔语意为“绿洲”,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盆地东南面博湖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水域总面积800多平方公里</h3> <h3>第二十六天</h3><h3>离开和硕,到达吐鲁番,不到吐鲁番不知啥叫天热,大中午的游玩交河故城,参观坎儿井,您说得多热呀!晚上入住山水宾馆。</h3> <h3>交河故城,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车师前国"的都城,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遗址,距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它的残骸中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伟大,也见证了西域曾经的繁荣和辉煌。</h3> <h3>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h3> <h3>第二十七天</h3><h3>早上参观苏公塔后,到葡萄沟游玩,下午到火焰山景区,上京新高速400多公里到达哈密入住。</h3> <h3>葡萄沟全长8公里,沟两侧是寸草不生的秃山,沟内却是潺潺流水,绿萌环绕 ,到处长满了葡萄树和其他果树。人工水渠引来了天山雪水,浇灌了这一沟绿色,这就是新疆人民最具智慧、最引以为傲的坎儿井工程,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三大工程之一。</h3> <h3>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89℃,沙窝里可烤熟鸡蛋。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虽然年平均温度只有14.5℃,然而超过35℃以上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9℃,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h3> <h3>今儿还不算热,地表温度才50多度</h3> <h3>一块儿去西天取经</h3> <h3>从6月27日到哈密,到今天又到哈密,一共24天,在新疆跑了一个封闭的环线,将近7000公里,在新疆我们到过的地方(住宿地)是: 哈密~奇台~阜康~布尔津~禾木~贾登峪~乌尔禾~博乐~伊宁~特克斯~那拉提~库车~喀什~塔什库尔干~莎车~和田~且末~轮台~和硕~吐鲁番~哈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