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第一雄关_《嘉峪关》

快乐的人

<h3><b>  嘉峪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是明长城最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比山海关还早建九年。现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b></h3><h3><b>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 </b></h3><h3><b> &nbsp;&nbsp;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b></h3> <h3>  </h3><h3> </h3><h3><b> 1961年,长城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3> <h3><br></h3><h3><b> 公元1873年,当时的陕西直隶总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伊犁时速经嘉峪关,面对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关城,提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匾悬挂于嘉峪关楼上,为雄关平添了几分威严,几分雄壮。</b></h3> <h3><br></h3><h1><b>内城</b></h1><h3><b>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b></h3> <h3><br></h3><h1><b> 外城</b></h1><h3><b> 外城比内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门额刻有“嘉峪关”(系乾隆所书)三个大字。</b></h3> <h3><br></h3><h1><b> 角楼和敌楼</b></h1><h3><b>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见下图插旗处),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 </b></h3> <h3><br></h3><h1><b>游击将军府</b></h1><h3><b>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b></h3> <h3><br></h3><h1><b>文昌阁</b></h1><h3><b>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 (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 筑, 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 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b></h3> <h3><br></h3><h1><b>关帝庙</b></h1><h3><b>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关帝庙曾多次扩建。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又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 </b></h3> <h3><br></h3><h1><b> 戏台</b></h1><h3><b>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 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b></h3> <h3><br></h3><h1><b> 长城第一墩</b></h1><h3><b>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矣”。</b></h3> <h3><br></h3><h1><b>悬壁长城</b></h1><h3><b> 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悬壁长城在峡谷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悬壁长城和断壁长城(位于黑山峽口之南,为东西走向)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b></h3> <h3><br></h3><h1><b>定城砖</b></h1><h3><b> 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因怕得罪神明,不敢再追究。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b></h3> <h3><br></h3><h1><b>名将冯胜</b></h1><h3><b>冯胜(?—1395),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曾协助朱元璋征讨四方,建立明朝。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北征沙漠,冯胜为右副将军。冯胜率军在甘肃一带击败元军,随后又成功在瓜州、沙州战胜元军,将甘肃地区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因军功而受封“宋国公”。</b></h3> <h3><br></h3><h3><b><font color="#010101"> 望着茫茫大漠,回想中国几千年来抵御外虏的历史,我仿佛看见金戈铁马、喊杀震天的撕弑和高奏凯歌还的场面。但让我更多想到的是在这一望无际黄沙下,埋着多少战死沙场的白骨和永远也回不了家的孤魂!对这巍峨的大漠雄关便肃然起敬。</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这巍峨的雄关,千百年来,流传了多少动人的故事,经历了多少有名的事件。又有多少伟大的人物为它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霍去病率军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入中原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嘉峪关,壮哉!美哉!</font></b></h3> <h1><font color="#b04fbb" style=""><b> _ 完 _</b></font></h1><h5><font color="#010101" style="">本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为此感谢原作者!</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