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行程900余公里,历时整整4天,我们一行人完成了一次晋陕豫交界以文化历史为主题的出游。一路上,我们走过了晋国博物馆、关帝庙、普救寺、蒲津渡遗址、鹳雀楼、风陵渡、潼关、陕州地坑院、函谷关、洛阳博物馆、黄河小浪底,感受到晋秦豫文化的博大、母亲河的雄壮和豪迈、雄关古道的沧桑,虽然由于行程安排没有能去到仰韶文化遗址,但依然觉得这是一趟收获满满的行程。</h3> <h3> 8月24日一早,从晋城出发,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临汾曲沃,我们第一站到晋国博物馆。虽然晋城是以晋称城,但是关于晋文化的渊源和历史却了解并不多,趁此机会好好补上这一课。</h3> <h3> 晋国博物馆是在曲村西周时晋国都城所在地的发掘遗址上建立起来的,里面有很多出土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非常值得一去。</h3> <h3> 一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群雕,底座上刻写“晋魂”。中间是一位晋国国君,像是在指挥战斗,左右两边是文臣和武将。整个车马战阵像是行进在笔直的大道上,战马奔腾、尘土飞扬、势不可挡,象征着晋国驰骋春秋争霸中原的宏伟场景。</h3> <h3> 进入序厅,抬头看到许多灯管,正在纳闷这是什么设计?然后低头一看,点点绰绰的灯光正好是一个金文的“晋”。不得不说,这个设计还是很精巧的。</h3> <h3>原来“晋”有这么多字形,长知识了!</h3> <h3> 慧先给孩子们讲了晋的历史大脉络,源于西周叔虞封唐,结束于韩赵魏三家分晋,历时660余年,给她点个大大的赞!</h3> <h3> 历史厅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珍贵的展品,用来佐证晋从叔虞封唐、燮父改晋、文侯勤王、文公称霸、迁都新田、三家分晋等一系列足以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h3> <h3> 这是晋侯稣钟,由于晋献侯稣作战勇敢、战功卓著多次受到周天子的赏赐,为了记述自己的功绩,特意打造了这一套编钟,是非常珍贵的一套文物。</h3><h3> 此外,还有其他很多珍贵文物,我都只顾着看,没有来得及留下照片。比如晋侯稣鼎、西周鸟尊、猪尊、龙耳人足方盒、磬、盘等,都值得仔细观摩和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h3> <h3>这个场景是标志着晋文公称霸的践土会盟…</h3> <h3> 我很喜欢这一段结束语:</h3><h3> 我们只是揭开晋国厚重历史中,冰山一角;我们只是读懂祖先,缜密心绪里,九牛一毛。</h3><h3> …………</h3><h3> 如果说,过去的你,能够远望一个大国的背影,那么,现在,你就能得出这个大国是如此的强盛,因为你来到了这个大国的心脏。</h3><h3> 如果说,过去的你还不能够了解历史的作用,那么,现在你就能感受到对你的强大震撼和影响,因为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传承。</h3><h3> 历史无言,因为创造历史的祖先无言,重温历史,打点行装,我们走在前进的路上。</h3><h3> 历史有情,因为书写历史的我们有情,珍惜现在,从容不迫迎接明天灿烂的阳光。</h3><h3> 我们关注历史,就像历史在关注我们一样…</h3> <h3> 走出历史厅,我们还到了古遗址厅,这里有具有代表性的四组晋侯及夫人的墓葬和三座车马坑进行了展示。出于保护文物原因,我没有拍照。</h3> <h3>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座晋侯后夫人墓,特意修建玻璃观台,方便人们参观。</h3><h3> 晋穆侯后夫人墓,是晋侯墓地墓葬规模最大的一座,比晋穆侯规模还大,墓主人的身份也让人颇为好奇。她的墓室内发现了王权、军权象征的玉戈,有学者猜测她应是一位对晋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女将军,她的贡献可以让她理所当然地享有如此丰厚的随葬。</h3> <h3> 从晋国博物馆出来,直奔运城。难得朋友正好回到老家,中午她隆重设宴招待我们,吃到地道的河东美食,朋友的热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运城人的豪爽好客!虽我们平常远隔千里,但仿佛从不曾离开过!(๑❛ᴗ❛๑)</h3> <h3> 吃完午饭我们绕着盐湖走了一圈,一下车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咸味儿,四千多年的盐场见证的历史的沧桑变化。</h3> <h3> 下午我们去到了解(hai)州关帝庙,到了关公的故乡,跟着讲解员的步伐,了解了关公的文化,感受他的义薄云天和千百年来所有华人对他的敬仰!他代表的忠义和诚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品德!</h3> <h3>关公的兵器:青龙偃月刀,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h3> <h3> 这是关帝庙中建筑最精巧的一座木制阁楼,非常有价值。二楼倒悬的六根柱子,看起来像一栋空中楼阁,整个木质建筑没有用一颗钉子,是榫卯结构。</h3> <h3>八卦天井</h3> <h3>我给关公来站岗。</h3> <h3>在这里,体现了河东人的尚武之气!</h3> <h3> 晚上,我们到了永济最著名的牛肉饺子馆:晓雪饺子馆,果然名不虚传,孩子们一下子吃了个精光,快吃完了,才想起留一张照片。</h3> <h3> 两位唐朝时期河东的名人,一个是书法大家柳公权,另外一个是文宗泰斗柳宗元。河东果然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啊!</h3> <h3>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普救寺,这是一座唐朝时期的寺庙,里面的莺莺塔是得名于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也是现在有情人见证爱情的一个地方。</h3> <h3> 据说,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声效应。在塔的附近以石相击,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咯哇、咯哇”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可是我们努力试了半天,也没有听到,不知道是方式不对,还是地方不对。</h3> <h3> 普救寺中到处是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传说!</h3> <h3> 出了普救寺,在附近的古街口就有一家卖石子饼的店铺,尝尝味道还不错,特意留了联系方式,方便以后购买。</h3> <h3> 从普救寺中出来,我们到了蒲津渡遗址,也就是开元黄河大铁牛的所在地。</h3> <h3> 孩子们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千年前的唐代铁牛,和他们背后的故事。</h3><h3> 铁牛的下方是六条粗粗的铁支柱,斜插在基座上。四尊铁牛和四个铁人,用了当时一年全国铁产量的80%来铸造,可见建造之不易。</h3><h3> 整个景区除了四尊铁牛,再无其他,觉得门票不值那么多,但是不来又会觉得遗憾!</h3> <h3> 永济最出名的景点应该就是鹳雀楼了,这也是我们此行中最重要的一个点。</h3><h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传世名篇让它妇孺兼知。</h3> <h3> 进入景区大门,是宽大的广场,在广场的正中心位置,有一个鹳鸣处。在此,用双手轻拍,就可以听到清晰的鹳鸟鸣叫声,非常神奇!</h3> <h3>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复建于1997年。 虽然不是历经千年,但是依然气度非凡。一步一步走近他,就越能感受到他的宏大、古朴、典雅。</h3> <h3>一进展厅一层,是唐时期鹳雀楼上眺永济全景。</h3> <h3> 大厅左右两边的壁画都是与鹳雀楼相关的故事。右边的这幅是与王之涣相关的一个小故事:某日,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位大诗人在酒楼小酌,并请歌女歌舞助兴,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结果,歌女唱出的王之涣的诗最多,另外两位诗人甘拜下风!这个故事也传为美谈!</h3><h3><br></h3> <h3> 到了六楼顶楼,远眺中条山和黄河,苍茫一片,许多感慨,让人不由得吟唱起那首《登鹳雀楼》。</h3> <h3> 运城饭馆不论大小高中低档,一进门都有一盘卤豆腐串,还有他们最喜欢点的油饼和油糕,孩子们最喜欢的是蜜汁风葫芦。运城的面食做得也很不错,让慧这么不爱吃面的人都赞不绝口!</h3> <h3> 结束鹳雀楼行程,我们下一站到风陵渡。跟着导航,找到了风陵渡黄河大桥。但是没有近距离看到黄河,于是误打误撞到了一条小路,小路的尽头就是滔滔黄河水,卷着泥沙奔流向东,到了这里,才真正能感受到黄河为什么叫“黄”河。</h3> <h3> 在这里,我们偶遇到了几个来自河南灵宝的游客,他们带着小马扎,就在河边吹着风聊聊天。灵宝距离风陵渡,只是一河之隔,他们平常休息的时候,也经常开车过黄河来到这边。风陵渡旅游开发比较落后,整体没有河南陕西做得好,但也正因为如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黄河风情。估计很多人来到这里,都是因为金庸在神雕侠侣中那句:“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h3><h3> </h3> <h3>一个满怀理想抱负,一个充满文艺气息。</h3> <h3> 终于,我们找到了风陵渡的古渡口。夕阳西下,站在黄河边上,看着卷着泥沙的河水汹涌奔流而过,想起来刘禹锡那首“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写得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h3> <h3> 渡口有快艇,我们带着孩子乘快艇感受了在黄河上风驰电掣,也感受到了黄河的滚滚波涛。</h3> <h3> 渡口的对岸就是古潼关遗址,快艇绕了一大圈,特意在靠近潼关的那一侧,为我们停留了一小会儿。摆渡的师傅特意让我们看,所停留的河面上一侧水比较清,而另一侧水比较黄,这正是渭水汇入黄河所形成的特殊景象。</h3> <h3> 艇上近距离看潼关古城似乎很有气势,和对岸的风陵渡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h3> <h3> 可是我们开车过黄河大桥,到达这一侧,才发现很多潼关景观都是人为新修建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而且同样是快艇,票价却比在风陵渡那边贵不少。</h3> <h3> 绕着古城转了一圈,到处都是工地,虽然整个工程看上去很有气势,但是却丧失了那种历史的古朴和沧桑感。</h3> <h3> 从潼关出,过陕豫省界,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陕州。</h3> <h3> 陕州地坑院,是网上评价最好的一个,也是刚才那几个灵宝老乡给我们重点推荐的。本来想去看地坑院的夜景,但是因为时间错过,没有能够赶上。</h3> <h3>第三天一大早我们就到了地坑院。</h3> <h3> 进入景区,首先是地坑院的大篇幅介绍。据说早在黄帝时期就有掘地为穴而居,这样算来,地坑院的历史都有6000多年了。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br></h3> <h3> 这里可以开放,供参观的地坑院共有21座,中间有地道相连接,每一座地坑院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展览。</h3> <h3> 这是陕州特有的穿山灶,村里谁家办事儿,请大家伙儿吃饭的时候用这个,煎炸烹煮蒸同时可以进行,非常节能高效。</h3> <h3> 从地坑院顺着出口来到地面上,可以真正感受到,“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的特色。</h3> <h3> 孩子们最喜欢是这个体能乐园。一般一个小时的地坑院行程,我们转了整整两个半小时。</h3> <h3> 地坑院出口,有一面长长的墙写着中华百家姓的不同古体字,不过两个孩子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自己的姓氏,有点小小的沮丧。</h3> <h3> 中午牛肉拉面和面皮,味道很好,尤其面皮是很典型的陕西风味。</h3> <h3> 吃完午饭,我们随即就赶往函谷关。来之前,一提到函谷关,想到的就是一大堆与之相关的成语,比如: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老子过关、玄宗改元等,还有在那里发生的著名历史故事,也是很期待的一个点。</h3> <h3> 景区门口的“千年雄关,道家之源”,精准的概括了函谷关最重要的两个文化。</h3><h3> 景区的前半程,或者说绝大多数都是与老子和道家的相关文化布置,整个景区是公园风格,这让一心想来感受雄关漫道沧桑巨变的我有些失落。</h3> <h3> 很好玩的正反镜,墙上的文字直接看是反的,但在镜子里看是正的。或者这正好印证老子的哲学思维:一切事物及事物的正反两面都处于两两对立的关系之中。</h3> <h3> 终于到了函谷关的关楼,登上城楼,顿时感受到了雄关的气魄,仿佛可以穿越历史,看到曾经的古战场。</h3><h3> </h3> <h3>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走进函关古道,才能真正体会到“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说法。狭窄的关道,两侧是高山和密林,长达十五公里,确实是易守难攻。</h3><h3> 在这里,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h3><h3> 走在其中,仿佛能听到战马嘶鸣,能看到血流成河,在战争的残酷中,也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一步步前进的印迹,也让人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h3> <h3> 从函谷关出后,原计划到渑池县,看秦赵会盟地和仰韶文化遗址,但是由于行程拖延,到那边之后刚好展馆关门,于是临时改变路线,直接奔洛阳,晚上去看十字街夜景和丽景门。</h3> <h3> 天黑了,先找地方品尝洛阳水席,跟晋城的十大碗看上去很相像,都是汤汤水水的,但是一尝,却又完全不同,都还是很喜欢吃的。</h3> <h3> 吃完水席,就开始逛十字街夜市,熙熙攘攘的人群,玲琅满目的商品,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光怪陆离的霓虹灯,让这条夜市街显得格外热闹。</h3><h3> 走到十字街尽头,便是丽景门,夜晚灯光的映照下,格外好看,传统和现代的交织在这里体现很明显。</h3> <h3> 儿时记忆中的泡沫塑料冰棍箱,不用电,但是冷藏效果很好,节能又环保,“老板,来根奶油冰棍!”</h3> <h3> 第四天一早,直奔洛阳博物馆,这里是洛阳所有精华的集大成地,而这一趟博物馆之行也让我觉得特别值得。</h3> <h3> 原来计划去博物馆请讲解员,到前台一问,告知正好有志愿者讲解员刚进去,可以免费跟着一起听,由此也有了与这位讲解老师的半日之缘。</h3><h3> 她的博学、耐心、生动而细致的讲解,刷新了我对讲解员的原有认知。原来想着,志愿者讲解员不过是按照套路记下讲解词来讲,但她融合自己大半辈子人生阅历和经验,去注解河洛文明。</h3><h3> 从远古时期到旧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之前,从二里头文化遗址到商周战国,从汉魏时期到隋唐两宋,她带我们穿越了洛阳的3100年历史,去认识历史中曾经的那些物件和人,去了解这个十三朝古都曾经的辉煌和灿烂。</h3><h3> 以前在看到新旧石器时代的展品,因为看不懂往往一闪而过,但这位老师讲解细致生动让我第一次沉浸其中,比如仰韶文化的介绍中,她讲到一个陶罐中有骨头,就具体解释这种现象和习俗的由来,以及流传到今天具体的体现,而且还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讲,本来一眼过去的展品,愣是停留了十分钟。她从一个大象化石的讲解,能引申到河南之所以简称为“豫”的原因。而且从她的讲解中,能感到她应该是一名退休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她非常注意跟听众中孩子们的互动,让不管小学生还是高中生都听得非常入迷。</h3><h3> 但这样,本来正常一个多小时的讲解,她给我们整整两个半小时多,比她晚一个小时进场的志愿者讲解都结束了,她还没有结束,我们这些跟着听的年轻人都已经腰酸腿疼了,甚至有些半路去休息了,但她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却始终丝毫没有懈怠,非常认真敬业地给我们讲到最后,让我特别尊敬和敬佩!</h3> <h3> 我们九点进馆,参观完一层就已经快十二点了。一层是普展,二层是珍品展和特色展,由于时间和精力,就没有请讲解员,自己走马观花地看了看。上楼一看,好东西真的不少,除了有馆藏珍品展,还有唐三彩文化展,古家具展,书画展,藏传佛教文物展等等,只是没有来得及细看,不过留点遗憾也好,下次可以来洛阳再好好参观学习。</h3> <h3> 洛阳博物馆的文创做得也不错,除了唐三彩,还有很多其他周边,比如服饰类、文具类、饰品类等,非常精美有特色,而相比之下,山西的几个景点在这方面就相差较多。</h3> <h3> 河南美食最大特点就是美味实惠,今天中午这顿孩子们尤其喜欢。(粮掌柜烙馍村)</h3> <h3> 四天行程的最后一站是黄河小浪底,作为对前几天历史文化景点的调剂和放松。</h3> <h3> 虽然与三峡大坝相比,规模小了很多,但是也别有一番风景。整个小浪底景区绿树成荫、波光粼粼,非常优美和静雅。</h3><h3> 我们是从西门入,东门出,两个多小时的游览都是在步行,这还是单程,如果往返估计回去都累趴下了。</h3> <h3>一桥连接南北,天堑变通途!</h3> <h3> 夕阳余晖下的小浪底黄河仿佛一位沉思的少女,优雅而娴静!</h3> <h3> 返程路上,途径县城,在斑马线前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等待过马路,我们就很自然地停车,礼让斑马线,老人刚开始愣了一小下,然后快速通过,还不忘给我们点了一个大大的赞,顿时觉得给晋E车牌,给晋城人长脸了……(◔◡◔)</h3><h3> 从济源返,在一家锅贴臊子面小店,完成旅途中最后一餐,味道很好!总体来说,这四天行程中,吃的都还非常满意的!</h3> <h3> </h3><h3> 最后,非常感谢慧精心设计的这条旅游线路,集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让我们每个人都不虚此行!</h3><h3> 非常感谢拉拉爸爸一路的辛劳,为我们担任司机兼保镖!</h3><h3> 期待有缘再次一起出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