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往事,岁月如歌,纪念赴北大荒60周年

百雄

<h3>1959年8月29日我和一百多名上海中学生乘火车,离开上海奔赴北大荒去参加边疆建设。9月7日到达852农场。从此,我在北大荒生活工作了22年,成为一名北大荒农垦战士。1981年离开北大荒,到北京市畜牧局工作,2004年退休。从离开上海到今天,整整六十年了。六十一甲子,弹指一挥间。岁月走得真快啊,不知不觉中自己已从一个青少年变成75岁的老人了。岁月虽流逝,青春最难忘。我的青春岁月是与北大荒,尤其是852和尖山子紧紧相连的,那里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都有我的脚印,都有我的汗水,甚至鲜血。我同千千万万转业军人、垦荒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农场荒二代及各地来的人员一起,同甘共苦,并肩战斗,日夜奋斗在荒原上。如今的北大荒,早已变成了北大仓,米粮川。回顾大荒往事,依然会令人激动和难忘。在纪念的日子里,找了一些新老照片,汇集成美篇小相册欣赏欣赏。大部分是我拍的,每张照片里都有故事。愿这些照片和故事,永远伴随我们到永远!</h3> <h3>1959年9月114名上海中学毕业生,奔赴北大荒参加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战斗。这是1962年5月大家在852老场部的合影。</h3> <h3>这张放大的照片左2是我,62年5月我刚刚17岁半。</h3> <h3>原八一农垦大学党委书记龚玉丹在上海政协文史资料杂志,写的回忆首批上海青年赴北大荒文章。</h3> <h3>112名上海学生名单</h3> <h3>60年前,我从上海蓬莱区蓬莱路388路2号,出发去北大荒。40年后,我重回故乡旧宅。</h3> <h3>我的上海尚文中学班主任罗涌才老师,是他鼓励我去北大荒,走上了成为农垦战士的道路。2018年我到上海时,专门去罗老师家探望了他。</h3> <h3>90年重访母校上海尚文中学</h3> <h3>1979年赴北大荒20年时,一些同学在三分场合影。</h3> <h3>1962年冬在852农场3分场1队的我,一个标准的东北人。头上戴的狢子皮帽子,是花18元钱从猎人手里买的一只狢子,让人给做的。</h3> <h3>65年出席852农场共青团代表大会。</h3> <h3>60年852大礼堂即工人俱乐部,刚刚兴建,我在工地上的留影。现在这个大礼堂已拆除。</h3> <h3>在八一农垦大学畜牧兽医系学习三年后,于62年8月分配到852三分场一队畜牧排和分场兽医所工作。十多年里,长期奔走在十几个连队的畜牧兽医第一线,从喂马、放牛、养猪到当畜牧练习生、司药,兽医……,经历了许多许多的事情。</h3> <h3>16连哈尔滨知青、养猪姑娘刘凡菲。我也在16连的猪号喂过猪。</h3> <h3>66年在尖山脚下的三分场场部果园留影。</h3> <h3>68年农场改为建设兵团,又成为了一名兵团战士。</h3> <h3>70年在佳木斯刘英俊烈士墓前。</h3> <h3>在三分场的家中</h3> <h3>我也开过康拜因收割机</h3> <h3>在宿舍里马灯下,看书学习。</h3> <h3>在三分场政工组和工会工作多年,负责宣传报道摄影和工会文体等工作。</h3> <h3>76年我拍摄的三分场领导班子:徐子超,桑森林,赫崇友,徐亚亭,李安厚,陈家利,马新民。</h3> <h3>在852这块黑土地上工作生活了22年。这个老办公楼也拆了。</h3> <h3>98年又一次重返尖山脚下</h3> <h3>这是与我日夜相伴19年的尖山子</h3> <h3>王震将军在兴凯湖的墓地刚建之时,我就去瞻仰了。</h3> <h3>成立兵团后,三营炮连在军训中。</h3> <h3>北大荒劳动场景,水中麦收。</h3> <h3>拖拉机翻地开荒</h3> <h3>大豆丰收</h3> <h3>尖山脚下三分场场部,我在这里生活了19年。</h3> <h3>冬季水利会战,每年冬季,农场都要在荒原上展开数个月的大规模的水利挖渠会战。我也多次参加过。</h3> <h3>麦收会战场面</h3> <h3>72年在哈尔滨松花江畔码头上</h3> <h3>67年回上海时,在外滩市政府大楼前留影。那年22岁。</h3> <h3>摄影师老战友丁珊在尖山脚下,给我拍的青春照。</h3> <h3>1973年在尖山脚下成了家,这是只有一间屋子简易的家,家俱都是朋友们给做的。</h3> <h3>在北大荒结婚,至今已有46年。</h3> <h3>1979年初,夫人和儿子先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时的全家合影。</h3> <h3>白桦树下的留影。</h3> <h3>2005年,我和夫人,儿子重返北大荒。</h3> <h3>2006年应邀出席852农场成立50周年大会</h3> <h3>儿子在北大荒的大豆地里</h3> <h3>22年了,北大荒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令人难忘!06年在852大豆地里。</h3> <h3>夫人马保平和董俊茹,赵小芳三位北京同学,65年同去北大荒。</h3> <h3>汽车是我们那里最主要的对外运输工具之一,而全分场只有几台。这是解放牌汽车。</h3> <h3>站在尖山上</h3> <h3>宝清挠力河大桥</h3> <h3>与场部的知青们,王玮琨,丁珊,马春生,师桂珍,姜桂英。</h3> <h3>夏锄拿大草</h3> <h3>上跳板,扛小麦麻袋入囤。当时我可以立肩扛150斤重开口的小麦麻袋,上几米高的跳板入囤。</h3> <h3>组织体育比赛</h3> <h3>分场篮球赛</h3> <h3>组织文艺汇演和演出</h3> <h3>参加852总场农业展览筹备工作</h3> <h3>65年参加852文艺汇演,获二个大奖归来。有陶勤存,马大力,屈儒,邵里庭,宋恩光,王景如,杜崇娅,张淑荣,秦桂香,王桂林,高凤英,我</h3> <h3>陪852总场文工团的朋友们,在三分场各连队巡回演出。</h3> <h3>与852文工团老朋友李恒伟(现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书记),于海伦(北京軍区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崔英平(农场建设局长、建筑工程师)一起。</h3> <h3>老朋友、放映员,、三分场副场长陈建民</h3> <h3>尖山脚下的上海知青刘卫国,北京知青刘闯</h3> <h3>81年离开852调北京工作,主持了最后一届田径运动会,与裁判员合影</h3> <h3>分场畜牧兽医方面的老朋友,畜牧技术员马新年,兽医董连贤,种马站站长于桂仁,种马站段立功,我。</h3> <h3>分场的简易食堂在为秋收誓师大会,准备丰盛的伙食。</h3> <h3>在分场大礼堂前的群众集会扭秧歌</h3> <h3>春播场面</h3> <h3>飞机撒药灭虫</h3> <h3>机械中耕</h3> <h3>三位知青拖拉机手,24连上海王克勤,章顺富,天津张永生。</h3> <h3>卫生所大夫出诊归来,张五福,占香荣,张淑香,张佩文</h3> <h3>98年重返852三分场时,与卫生所的医生护士们合影</h3> <h3>我们这批上海老同学自96年后,多次在无锡,上海,北大荒,北京,宁海等地聚会。</h3> <h3>一队(16连)北京知青在紫竹园</h3> <h3>与开发北大荒元老老铁兵甄科(中),63年北京知青马大力(右)相聚。</h3> <h3>与荒二代老朋友廉国军,王荣聚在尖山子合影。</h3> <h3>三分场加工厂北京知青李永增,刘闯,张学东,天津知青闫金傲。</h3> <h3>北大荒战友相聚,是最快乐的时光!王大新,朱景济,吕斌轩,阮丹尼,王玮琨,师桂珍,刘闯,我,欢迎陶勤存来京。</h3> <h3>06年参加852成立50周年活动,与三分场老干部老领导在一起。</h3> <h3>05年与三分场场长书记们在一起,讲述过去的事情。</h3> <h3>25连的全连大聚会</h3> <h3>与16连的老北京知青一起去四季青养老院,看望65年知青王保信。</h3> <h3>北京天津和哈尔滨知青相聚在天津,欢迎哈尔滨知青王兴为。</h3> <h3>与6队知青一起相聚,欢迎尖山脚下老战友王大荒和陈虹夫妇,从美国来北京。</h3> <h3>北大荒,永不磨灭的记忆!参加852成立50周年的朋友们。中为三分场原副场长史亦法。有郑乐天,方喆,郝祁家,邹永宁,孔令军,我等。</h3> <h3>与老邻居、老朋友、老干部孙锡恩相聚在山东乳山。</h3> <h3>92年在难忘的852大白桦树下,与老朋友老同学的合影,冉征堂,冉瑞平,沈汉文,李洁,崔英平,叶春在一起。</h3> <h3>荒二代们,史丰,叶子民,刘燕青,他们的父亲都是58年的转业军人,我的老领导老战友。</h3> <h3>201l年夏天在尖山脚下,又一次与老朋友们相聚。有董连贤,马实栗,张永平,廉国华,孙建,刘向利等。</h3> <h3>虽然已离开北大荒了,回北京后,一直挂念着那里,这些年里始终关心着852。自己曾出资帮助建立了三分场文化室,门球场和门球队。向农场邮寄饲养肉牛的各种资料,提高养牛户饲养管理水平。</h3> <h3>05年返回852时,与三分场职工门球队的球员们合影。</h3> <h3>在天津举办的难忘北大荒岁月如歌的摄影展上,接受天津记者采访。</h3> <h3>北大荒岁月是艰苦的,但又是有意义和有收获的。艰难困苦的岁月锻炼了人的意志,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81年回到北京工作后,不久就多次评为局级先进工作者。这是1984年的局光荣榜里的照片。感谢北大荒,难忘北大荒!</h3> <h3>风雨兼程六十年,夕阳西下无限好!2019年在张北草原。</h3> <h3>2019年在长江三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