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共和国同年生

李勇~慧

<h3><font color="#010101">(李玉芝摄影)</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迎接共和国70华诞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原本已淡出人们视野的“古稀”之人,又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摄影报》发出了寻找共和国同龄人照片征集令;安徽省文联、省摄协公开征集“70年70人——我与共和国同成长”影像作品,这些举措无疑为我们吹响了同龄人的“集结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征集令”的感召下,我们在自己的老同学微信群里也发出了相应的征集老照片老物件的通知,并相约于6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末,在母校——安徽蚌埠五中,共同为共和国,也为我们自己庆祝70周岁生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此举得到了母校的大力支持,校办杨主任从百忙之中不仅为我们挑选一间配有完好音视频设备并位于一楼的教室,还亲自调试音响设备,悬挂国旗,布置会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同时,蚌埠市摄影家协会也倾力相助,专门招募一批摄影志愿者,为这次不同寻常的聚会全程摄影记录。(俞忠发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次生日聚会的主题是“我和共和国同年生”。它取自于55年前即国庆15周年时全国统一布置的一道初中作文题——“我和祖国同年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道作文题和之前国庆十周年时的作文题“祖国十年我十岁”一样,是我们这一届学生的专属命题作文。它再次印证了我们这一届,是</span>真正和共和国“齐步走”的一届 ;同时也预示着,我们将用一生的经历为这篇作文书写续篇……</p> <p class="ql-block">  生,在新中国诞生的凯歌声中;长,在新中国建设的火红年代;求学,在共和国曲折艰辛的探索中被无奈中断;小小年纪,又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艰苦磨练;而立之年,迎来了共和国自我完善的伟大变革,举国上下,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又成为改革开放最初三十年的一支生力军……</p><p class="ql-block"> 风风雨雨,潮起潮落,我们苦过、乐过、狂过、迷过、悲过、搏过,蹉跎过、反思过,但从未怨过、悔过、恨过,从未落下和共和国同行的步伐。我们始终与千千万万父老兄弟一起,以不变的热情,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共同践行和见证了共和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这篇作文,我们做得投入,做得揪心,做得惊心动魄!这道作文题,也是在向世人昭示:新中国还有这么一个特殊而平凡的群体——共和国同龄人。他们无愧于时代!他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聚会正式开始前反复播放的暖场音乐就是一位同龄人音乐家王佑贵创作的歌曲——“我们这一辈”。撕心裂肺的旋律,悲怆沧桑的歌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生命的写照,灵魂的呐喊!</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光阴似箭,七十年弹指一挥间;岁月如歌,歌声飘过七十年。主题生日聚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王冬云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全体起立,高唱《国歌》。(李璧龄摄影)</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对于我们这些退休人员来说,“顶头上司”就是这位不在编制、不拿工资的群主,为聚会活动致辞,非他莫属。(王冬云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群主满含激情的致辞以后,在歌声中开始了我们的庆祝生日活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同学们纷纷上台一展歌喉。久违的歌声,熟悉的旋律,虽没有专业歌手的嗓音,却有着历经沧桑的真诚。(王冬云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年《沙家浜》里那个年轻的“沙奶奶”,终于熬成了《红灯记》中名副其实的“李奶奶”。不过,气场更足了。(马娟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  50多年前学的俄语歌曲“我的故乡”和“我们举杯”,很多同学居然还能一字不落地用俄语唱下来。(李璧龄摄影)</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视频。(邹秀芳录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年,这也是一位师范学校毕业的“文艺青年”,擅长钢琴、手风琴。如今因身体原因,站立、走路都需要人帮助,手风琴更是背不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为了使这次聚会活动更精彩,他费尽周折,借了一台电子琴,忍着病痛为大家伴奏。在此,除了感谢,更多的应该是祝福。(李宗和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因场地限制和没有舞伴,这位女同学表演的舞蹈改为播放为她新近录制的舞蹈视频。这是其中的片段。谁能相信,视频中那位穿花衣,扎马尾辫,翩翩起舞的女士已经年逾七十?</span></p> <h3><font color="#010101">(李宗和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冬云、李玉芝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广、马娟摄影)</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重温学生时光。(李玉芝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特殊的生日聚会,也牵动着一些因种种原因不能赴会的同学的心。一位远在加拿大和一位在外地因病住院的同学特地发来新录制的短视频。表达了对这次活动的祝福;更多的同学则通过微信传递了自己的心声。</span></p> <h3><font color="#010101">(徐湘生录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时芙远录制)</font></h3> <p class="ql-block">  这次生日聚会的重头戏,就是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由于准备时间比较短促,从发出通知到聚会正式开始,总共只有12天时间,但大家还是积极认真的按照要求收集老照片,翻拍老物件,并精心准备讲述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从征集到的100多张老照片来看,涵盖了大家从童年时期到退休前后各个时间段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 随着这些发黄褪色的老照片在屏幕上徐徐展开,大家依次上台,拂去岁月的浮尘,重拾淡忘的记忆……</p>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玉芝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冬云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冬云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广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广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广摄影)</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穷且快乐的青葱岁月,坎坷多舛的人生际遇,激情澎湃的奋斗历程,改革前后的社会变化,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都一一拉回到眼前……有欢乐,有悲愁,有激情,也有荒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姊妹四个,在那个年代真不算多。(杨永志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4年,学校组织庆祝国庆15周年文艺汇演,我们初三(1)班女生的舞蹈“唱得幸福落满坡”大受好评。瞧这造型,可是那个时代的经典哦。(时芙远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5年初春,学校组织到怀远荆山搞“战备拉练”,30多里路,全体步行。天不亮整队出发,结束后,有的坐船返回,有的坚持徒步到底。我们学校射击队成员每人还背着一条老式步枪,有“七九”式、汉阳造、“三八</span>大盖”。返回到市里后队伍即解散,但枪没收回,居然都背回家待了一夜,这件事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这可都是真家伙啊!。(时芙远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看到这张照片,就想起当年的老电影《女篮五号》。阳光,单纯,朴实,是那个年代中学生的集体风采。(纪桂兰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5年“五四”青年节前,蚌埠五中应届毕业班的一次团日活动。如今,你还能认出几个?(胡贵庆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早在“文革”之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宣传动员活动已经开展起来了。那时,全国下乡知青的典范是侯隽、</span>邢燕子、 董加耕等,蚌埠地区的典型是杨彬义。这是他应邀来学校给应届毕业生做动员报告后的合影。后第二排左起第5位就是他,他右首即当时的校长陈岳。(时芙远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上农校,好比是上山下乡的“预科班”。当时招生的农校有黄山农校、蚂蚁山农校、方邱湖农校、焦岗湖农校等等。</span>现在回头看来,这不就是为<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即将到来的、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热身”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是国营焦岗湖农场农垦学校的学生证。(李红提供) </span></p> <p class="ql-block">  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王银成、赵茂理、马孝先、时芙远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一次的认真投入和付出,都是基于激情的梦想,源于青春的躁动,来自于一个难以拒绝的召唤。(朱西云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打倒一切”的年代,这些学生干部也“靠边站”了。他们自发组织一支“红卫兵长征队”,从泰山一路步行到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逆天</span>”的是,竟然在长征队里建立一个临时团小组,照常过组织生活,照常缴团费,不少人还对当时的政治形势颇有微词。回校以后,他们的遭遇可想而知。不过,很多年以后,不少成员依然津津乐道长征队那段互敬互助、亦苦亦乐的经历。(陶永奎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7年,我班男生毕业后难得的一次聚会。在蚌埠,能认出这个地方的人,说明他的青春已经出走。</span></p> <p class="ql-block">  1969年,为了亲眼目睹新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这家伙,约上几个同学,身无分文,扒火车、下钟山,从守车坐到车头,胆儿够肥的!没有照相机,就逮住几个拍照的解放军战士,软磨硬泡,才有了这几张难得的留影。——应该记住这位无偿给我们照相并履约将照片寄给我们的解放军同志: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军代表朱德森。</p><p class="ql-block"> ——金珠玛米,亚古都!(马孝先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刚刚成年,初涉尘世,又一个难以拒绝的召唤,使这一代人早早告别家乡,告别亲人,被敲锣打鼓送到农村。就此,青春的汗水,在这片陌生、广袤</span>的天地间恣意<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挥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人生坐标,再一次发生騰挪跌宕。(叶兰田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远离亲人是孤独的,这些,并没有把这些来自城里的年轻人击倒。在每天艰苦的劳作中,仍然苦中寻乐,同时,也为封闭落后的农村吹进一缕现代文明之风。(叶兰田提供)</p> <p class="ql-block">  面对苦涩,面对磨难,仍然以笑相迎。广阔的天地,使我们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练就了坚强的心理和身板儿。(徐湘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正是当年知青生活的又一个版本。(徐湘生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5年,共和国以博大的胸怀,特赦全部在押战犯。这位女同学历经磨难,这才第一次见到了父亲,恢复了父姓,从此他们的家才算真正的团圆。(李红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然而,生活并不像“婚纱照”那么完美。不久,在企业改制的大潮中,她所在的企业破产了,她也失去了工作。她与同为共和国同龄人的爱人相濡以沫,共度时艰。最多时,她曾经一个人同时兼做四份工作。</span>含辛茹苦,相夫教子,<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李红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个年代最美的妆容就是不化妆、无美颜;最时尚的服装,除了军装,就是工装。女孩子能有这么一张照片,真令人羡慕。(时芙远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文革”后,人们的审美观迅速发生变化。烫发,就是最先兴起的时尚之一。她们很幸运,第一次烫发,就由合肥青年理发厅“全国劳动模范”张世华亲手操持。(邹秀芳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个普通车工,没有令人羡慕的家庭出身和社会背景,居然两度(1979、1983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走上领导岗位后,1998年又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她的付出,常人难以企及——佩服!(金新如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是她1998年参加省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与池州代表合影以及获得的部分奖章、证书。(金新如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常言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所以,这位老同学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干得风生水起。(杨永志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重温的不仅仅是婚礼,更是当年的那份承诺。(邹秀芳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含饴弄孙,乐享天伦。(洪玲玲、邓衍德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最美不过夕阳红。(时芙远、李红、赵茂理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虽然老了,我还有绘画”。被我们引以为豪的这位老同学,一生追求艺术,佳作不断,多次办展、获奖。最近,又荣获“第一届华夏之星中国书画人才海选”山水画优秀人才奖(银奖)。(杨森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功成不忘师恩。2011年母校蚌埠五中百年校庆时,他特地向当初支持他,关怀他的战秋萍老师致谢致敬。(杨森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是他和昔日五中美术组成员、初三(2)班的老同学、被美术界称之“为国家画‘中堂’”的著名画家王俊松在一起。 (杨森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目前,他任北京中联国兴书画院创作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平湖市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陆维钊书画院特聘画师,海南仙岭书画院名誉院长,每天在他钟情的艺术海洋里遨游。(杨森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段历史。每个人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每个故事都与时代相通。当我们把这些故事叠加在一起时,忽然发现,这不就是一部共和国的发展史吗?</span></p>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冬云摄影)</font></h3> <p class="ql-block">  当老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后,更加深了和共和国的不解之缘,特别是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倍感亲切,因为我们也是和五星红旗同时诞生的,我们和国旗,还有国歌、国徽是“孪生兄弟”啊!按予定的议程,由摄影志愿者为每位同学拍摄了和国旗的合影,也了却了大家的心愿。</p>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冬云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马娟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马娟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马娟摄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龄摄影)</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70年,对共和国来说,正如日中天,风光无限;对一个人来说,却已如夕阳黄昏,难觅辉煌。回首往事,渐成笑谈。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顺利的实现了“奔七”的人生目标,以后还要争取做个“80后”“90后”甚至“00后”。我们当下的第一要务就是,调整好心态,善待自己的身体,善待亲友,保持晚节,安度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环顾四周,我们能安享前人、今人和自己的奋斗成果,理应庆幸,感恩,知足!如果苍天再能给我三十年,我们将再次见证共和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那时,当再展歌喉,举杯相庆:山呼祖国万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最后,在嘹亮的“歌唱祖国”歌声中,我们共同吹灭了祝福共和国,也是祝福我们自己的生日蜡烛。(李璧龄摄影)</span></p> 在此——<br>特别感谢我们的母校——蚌埠五中!<br>特别感谢蚌埠摄影家协会及其摄影志愿者们!<br>祝老同学们健康长寿,家庭和睦!<br>祝共和国永远年轻,蒸蒸日上!<br>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我们将金新如同学的事迹上报《中国摄影报》新媒体平台《诠摄汇》后,被安徽省《江淮文史》杂志社发现,遂对她作了进一步地采访,并将其事迹载入史册。特此向金新如同学表示祝贺!</p><p class="ql-block"> 附《江淮文史》相关截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