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著名作家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也是我们上学期刚学过的一篇课文,非常渴望有一次零距离触摸革命圣地的机会,去感悟“延安精神”博大精深的神奇魅力。 </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9年7月29日早上七点,我们东康中学80名乡宁籍学子分乘两辆大巴车开启了延安红色之旅研学体验活动。</font></h3> <h3> 一路上,在教官和老师们的组织和指挥下,我们军歌嘹亮、意气风发,《保卫黄河》、《打靶归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了豪迈,唱出了气势。</h3> <h3> 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黄河壶口瀑布尽显了我们祖国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生命力。</h3> <h3>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延安。</h3> <h3> 休息片刻,我们开始了饭前感恩:“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谆谆教诲”。</h3> <h3> 齐声诵读之后,大家开启光盘行动,各种蔬菜、肉类、馍馍、米饭吃起来是格外的香。</h3> <h3> 午饭之后,我们到达了延安之行的第一站---枣园。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因枣树多而得名。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往此处。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迁入园内居住。想象中,可能是陈旧的窑洞、荒凉的黄土坡。没想到,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枣园里绿树成荫、树木茂密、环境幽静、风光秀美。一入园,迎面看到的就是中央书记处小礼堂,这是1943年工作人员自己动手修建的;再往前走,进入一个小广场,老远就看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的塑像;广场后面,是一片参天大树;顺坡而上,看到一排一排窑洞。</h3> <h3> 毛主席住的窑洞,分卧室、办公室、会客室,从1943年10月直到1947年2月,毛主席一直住在这里,领导了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在毛主席住的窑洞旁边,有一个毛主席生平图片展览,图片大都是没有公开发表的。过去看到的照片,都是一些领袖形象,高大威武、气宇轩昂。今天,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领袖的风采。</h3> <h3> 穿行在一个个窑洞之间,瞻仰毛主席、朱德等革命领袖的旧居。</h3> <h3> 无论是墙上精心挑选的老照片,还是这些镌刻历史印迹的老旧物件,在讲解员生动的演唱解说中,都让这些旧址蕴含的革命精神得以以另一种鲜活的方式延续,继续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人。</h3> <h3> 窑洞虽小,陈设虽陋,却足以涵容革命者们胸怀天下的广阔,承载一代伟人们指点江山的恢弘睿智。</h3> <h3> 我们真切地领悟到: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用来吹捧的,而是会像枣园里的辛福渠那样默默地流淌,润泽众生。</h3> <h3> 参观完枣园,我们在教官的指挥下开启了团队破冰行动。80名学生共分成了五组,每组成员商议团队名称、团队口号,并推举队长和副队长。</h3> <h3> 待每个组商议妥当,我们五个组开始练军姿、做游戏,练军姿时庄严肃静,做游戏时欢声笑语。</h3> <h3> 我们的队名是“闪耀队”,我们的口号是“闪耀闪耀,闪耀你的眼”。</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闪耀队”的全部阵容👍👍👍,老厉害了!</font></h3> <h3> 游戏中,大家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分享成功的快乐,现场气氛顿时活跃无比。</h3> <h3> 破冰行动之后,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宝塔山。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而一的著名景点。</h3> <h3> 夜色中,仰望灯光辉映的宝塔山,无比雄伟庄严,俯瞰延安城,有“一览众山小”的震撼,我们在爬山过程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长征时“翻山越岭”所经历的艰辛和困苦。</h3> <h3>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晨跑拉练后,来到了此行的第三个目的地---延安革命纪念馆。</h3> <h3>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一座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地区革命斗争史的纪念馆,整个建筑外观有如窑洞,很有当地特色,主要宣传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革命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平坦开阔。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着毛主席铜像,毛主席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气势恢宏。</h3> <h3> 馆内展品非常丰富,有好多当年战斗的武器和军需用品,还有很多的图文介绍。那一件件简朴的甚至有些简陋的珍贵历史遗物,一张张黑白的甚至有些残破的照片,一副副泛黄的甚至有些模糊的文字,仿佛无声的历史,向我们倾诉着它们曾经历过的峥嵘岁月。</h3> <h3>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延安这个名字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而更加鲜亮,她如一座丰碑久久伫立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追随伟人的足迹,重温那段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与洗礼。</h3> <h3> 这次延安红色研学之行,对我触动很深,通过参观和听讲解,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的岁月,感受到了一位位伟人真实的故事:毛泽东穿着补丁衣服给抗大学员讲课,还带头在杨家岭山脚下耕地种菜;朱德背着粪筐积肥;周恩来是大家公认的纺线能手……这些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朴素优秀品质,让我们对延安精神产生了更深的感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