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的选择

幸福印象

&nbsp; &nbsp; &nbsp;1986年1月16日,一位老人在高台烈士陵园走完了他风雨七十八载的人生路,高台县党政军民代表数百人为这位历经沧桑的老战士在他终身守护的地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安葬着红军先烈的庄严肃穆之地为一位今人送葬,在高台历史上这是首次。这位受到人民尊敬与爱戴的老人就是曾血战河西的红西路军流落本地的老战士——符泽攀。<br> &nbsp; &nbsp; &nbsp; 符泽攀, 四川省宣汉县人,1908年出生,自1932年参加王维舟领导的川东农民赤卫军后,即投入到了血与火的战斗中,并在战斗中逐步锻炼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红军战士。1933年反围剿作战中,因他作战勇敢、思想进步而被党组织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此后的几年间,随部艰苦转战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参加了宣达战役、反六路围攻作战等著名战役及红四方面军长征。并在长征路上被提升为五军四团连指导员,成为出色的红军基层指挥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后,符泽攀随部抢渡黄河参加红西路军悲壮的西征。在随部西征途中,符泽攀和他的战友们一道爬冰卧雪、流血牺牲,经历了人世间少有的残酷,同时也谱写了罕有的英勇悲壮的历史。在参加了一条山、干柴洼、永昌、山丹等血战后,符泽攀不幸在临泽战斗中受伤而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受伤后为便于隐蔽,只好流落在祁连山中挖煤度日养伤,但心中却在苦盼自己的队伍能够早日打回来以便归队继续战斗。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多年。 <p>&nbsp; &nbsp; &nbsp;</p><p>&nbsp; &nbsp; &nbsp;1949年9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扫西北国民党残部,高台县城胜利解放。当时驻防高台的驻军一位师长也曾是当年红西路军的一员,师长将流落在当地的30多名西路军幸存者都请到了高台县城,符泽攀也在其中。当他看到经过十多年后又一次高高飘扬在城头上的五星红旗时,顿时泪如泉涌、悲喜交加,这十多年所受的苦难终于没有白受,归队的感觉就像久盼娘归的孩子一样令人欣慰无比。经过短期培训后,符泽攀作为初生政权的建设者担任了高台县四区公安助理员,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新的征程。<br>&nbsp; &nbsp; &nbsp;在重新参加工作后的时期内,符泽攀不论是任公安助理员,还是后来当定平乡乡长,他都始终保持了红军时期养成的那种昂扬向上的工作作风和高涨的革命热情,将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赢得了同事及群众的信赖与尊重。早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老人大义凛然的高尚品格,“文革”开始后,当地的造反派诬蔑他为“逃兵”,这使符老气愤难忍,他能忍受战争中血与火的考验,也能忍受多年来生活的艰辛,但他绝不能忍受这种颠倒他信仰的胡言乱语,老人回敬造反派道:“老子是从雪山草地过来的红军,身上有敌人的子弹,你们娃子懂个啥!”造反派气急败坏,强行压他低头认罪,老人挺直腰杆绝不低头;造反派要抄他的家,老人把在当红军时保留下来的一把螺号埋在院里的小树下,双手握拳,威风凛凛地站在大门口,吓退了造反派,表现了一名红军老战士高尚的革命气节。<br></p><p><br></p> <p>&nbsp; &nbsp; &nbsp;</p><p>&nbsp; &nbsp; &nbsp;50年代高台烈士陵园建成后,当地政府将牺牲在高台的全部红五军将士的尸骨都起进了陵园,以示后人要永远记住脚下这片当年被鲜血侵染过的土地,要永远记住那些为了今天而牺牲了的先烈们。这座埋葬着符泽攀老人亲如手足的战友们忠骨的地方,无时不牵动着老人无限的思恋。这种萦绕在老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感终于使他做出了自己后半生的生死抉择:为牺牲长眠的战友作伴,做他们的守墓人。经请示领导,组织批准了老人的要求。这样,这位幸存的红军战士又用特殊的方式与亲密的战友战斗到了一起。这一年,符泽攀59岁。<br>&nbsp; &nbsp; &nbsp;那时的陵园只有孤零零一座坟墓和一块石碑,没有图片、实物可供参观,符老就站在参观的人们面前,用自己的亲生感受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战友们的壮举。老人每一次的讲述都与眼泪相伴,这样时间长了,他的嗓子、眼睛都有了毛病,但老人又把讲述的内容教给自己的孙女,让她代讲。1985年,县政府为照顾这位红军守墓人,在县城里为他修建了一座宽敞的房屋,可谁知房子修好后,老人坚决不去,理由很简单,他要与战友们日夜相伴。</p> <p>&nbsp; &nbsp; &nbsp;</p><p>&nbsp; &nbsp; &nbsp;1965年,他把珍藏着的一把海螺号、一条毛毯被单、一件羊皮夹袄捐献给了高台烈士陵园。他把陵园当成了自己的家。他认为到了烈士陵园,自己才算真正归了队,他要长陪牺牲的战友,与忠魂相伴,做他们永远的守墓人。他为死难的战友整修陵墓,为长眠的战友清扫陵园,和烈士忠魂相伴了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他曾告诉身边的同志,每当夜深人静时,仿佛能听到欢呼声和歌唱声,好像战友围着篝火在尽情欢唱。他的战友、流落在高台新坝的杨发才对他说:“你是最幸运的人,能为战友的忠魂守灵,天天都能看见首长的身影”。这就是红军将士们的生死之交,深厚感情。<br>&nbsp; &nbsp; &nbsp;1937年1月20日,西路军五军在高台城浴血奋战,近3000名红军将士的鲜血溅满了西部的长天。而49年后的一天清晨,红五军的幸存者符泽攀老人在为他的战友守灵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之后,带着他对战友的无限眷恋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去找寻他日夜牵挂的战友去了。<br></p><p><br></p> <p>&nbsp; &nbsp;</p><p>&nbsp; &nbsp; &nbsp;符泽攀老人在陵园的20多年中接待了数不清的参观者,一次又一次地向大家讲述着红军的悲壮征程和彻底的革命精神,在为战友守墓的20多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他长眠的战友为伴,默默地工作、生活和做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自己无悔的选择。<b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