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赫效应”: 扬长的成功之道

Jim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瓦拉赫与瓦拉赫效应</font></b></h3> 曾有一个叫奥托·瓦拉赫的人,上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可一学期下来,老师认为他在文学方面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br><br>无奈之下,他又改学油画,但这次得到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br><br>在父母亲绝望之际,化学老师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点评,他觉得瓦拉赫做事一丝不苟,这是搞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尝试学习化学。谁知,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并最终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这便是有名的“瓦拉赫效应”。<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奥托·瓦拉赫,德国化学家,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于191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font></h3> <font color="#ff8a00">瓦拉赫效应,指人的智力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力上的优势和弱点</font>,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最佳点,通过专业的训练和持续的努力,使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向“隐形冠军”取经</font></b></h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隐形冠军”,<font color="#ff8a00">这是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在《隐形冠军:谁是最优秀的公司》提出的概念</font>。所谓“隐形”,就是这些企业知名度不高;所谓“冠军”,是这些企业在某个专业领域无出其右。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压力,面对日益个性化的消费者群体,一家不知名的企业如何才能鹤立鸡群(当然不是单纯靠打广告),赢得客户?<font color="#ff8a00">那就能提供的最好的产品,最好的服务,而且能给予稳定的预期(不仅现在能提供最好,未来也能提供最好)。这是“隐形冠军”们得以成功的一个关键。</font><br><br>在扩张的过程中,它们要克服多元化的诱惑,注意限制自己的业务范围,搞手机就专注提高手机性能;搞餐饮就专心每一道菜的色香味;哪怕搞一个小螺丝就尽力减少误差,让零件更精确,更耐久。正因为它们把自己的市场界定得很窄(并不是眼界的“窄”),用心专注做好一件事情,不断迭代更新,即使它们不出名,但也能在具体的产品或业务上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br><br>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企业的能量值,它们并不比知名企业差,甚至有一些还稍胜一筹。我记得就有一家企业做化纤的,一年收入达到3079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相当于王健林的3079个“小目标”,要知道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去年总营收也2500亿左右,这家低调的公司收入却比这个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巨头还多出500亿,确实让人想不到。<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font></h3>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向这些“隐形冠军”取经,让自己的能量值最大化呢?那就是极致主义。<br><br><font color="#ff8a00">“成功没有秘诀,而是完美主义,辛勤劳作 ,从失败中学习,以及忠诚和执着的结果。”</font><br><br>我们常说一句话叫“扬长避短”,说的就是我们要学会经营自己的长处,让人生增值。相信,这便是“瓦赫拉效应”最通俗的理解吧。<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不把缺点当借口</font></b></h3>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br><br>失败、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失败当作借口,当作挡箭牌。<font color="#ff8a00">事实上,缺憾应当成为一种促使自己向上的激励机制,而不是一种自甘沉沦的理由,它暗示你在它上面应当做一点努力。</font><br> 有人或许会纳闷,那这个“瓦拉赫效应”跟“木桶原理”有什么不同呢?<br><br><font color="#ff8a00">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壁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font>所以,想让木桶装更多水,我们必须加长自己最短的木板。<br><br>一个是从“最短”入手,一个是从“最长”入手,<font color="#ff8a00">“瓦拉赫效应”和“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的是问题解决的两个选择项</font>,当无论是哪个选择项,都应该正视缺点,从而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你看,找到最适合的,不正是“瓦拉赫效应”的一种体现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