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草原行(十四)成吉思汗拴马桩处的湖光水色与呼伦贝尔草原的绚丽彩虹

天地悠悠

<h3>接上集(十三)</h3><h3>离开风光无限、风情万种的满洲里,沿着中蒙边境,下一站我们将去往传说中的成吉思汗栓马桩处:呼伦湖。</h3> <h3></h3><h3>据介绍从满洲里出发,到景点的距离将近九十公里。途中看到的这景物,笔者不知此地、此物是否有何说道。</h3> <h3>不远处的山坡上,隐隐约约有些物体。由于看不清,显得有几分神秘。</h3> <h3>空旷的绿草坡上,孤零零地立块石头,应该有它的说道,难道是成吉思汗的栓马石?不像是,但我们只能猜想。</h3> <h3>我们的车行驶一个多小时后,到达了呼伦湖景区。</h3> <p>呼伦湖又名呼伦池、达赉湖、达赉诺尔,与贝尔湖互为姊妹湖。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历史曾称大泽、俱轮泊、阔连海子、虎图泽、玄寞池、库楞湖等。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回纥、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于此呼伦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扎赉诺尔区之间,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湖长93公里,最大宽度41公里,平均宽32公里,湖周长447公里,面积2339平方公里,最大水深为8米,平均水深为5.7米,蓄水量138.5亿立方米。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东北地区第一大湖、中国第五大湖、第四大淡水湖、亚洲中部干旱地区最大淡水湖,为构造成因的矿化度受环境影响较大的淡水湖。</p><p>呼伦湖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草原之肾”之称,[6]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特殊地位,对维系呼伦贝尔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动植物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呼伦湖及其周边水系于2002年1月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年11月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p><p>地址:扎赉诺尔区草原西部</p><p>中文名称:呼伦湖</p><p>英文名称:Hulun Lake</p><p>别称:达赉湖、达赉诺尔</p><p>所属水系:内蒙古自治区</p><p>地理位置:呼伦贝尔西部</p><p>名称由来:</p><p>呼伦湖在史前已经有人类居住。北齐称大泽,唐朝时称俱伦泊,辽、金时称栲栳泺,元朝时称阔连海子,明朝时称阔滦海子,清朝时称库楞湖,当地牧人称达赉诺尔(蒙古语,意为“像海一样的湖泊”)。</p><p>呼伦湖石碑</p><p>而呼伦湖是近代才有的名称,“呼伦”是蒙古语“哈溜”的谐音,意为“水獭”;“贝尔”蒙古语意为“雄水獭”。古代这两个湖盛产水獭,生活在湖边的蒙古人便以动、植物名称命山、河、湖、泉名称的古老习惯为两湖命名。</p><p>地理概况</p><p>地理环境</p><p>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满洲里市扎赉诺尔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0'10''~117°41'40'',北纬48°30'40''~49°20'40'',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内蒙古第一大湖泊。乌尔逊河将呼伦湖与贝尔湖沟通,形成了同一个水系。呼伦湖湖面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湖长93公里,最大宽度为41公里,平均宽32公里,湖周长447公里,面积2339平方公里,呼伦湖水域与周边湿地总面积7680平方公里。湖面水位最高时海拔545.59米。呼伦湖最大水深为8米,平均水深为5.7米,蓄水量为138.5亿立方米。冬季封冻期达170天~180天,最大冰厚为1.3米。</p><p></p><p>呼伦湖的演变</p><p>随着构造运动和气候的变迁,历史上其范围曾不止一次的扩大与缩小。当湖面缩小时,成为湿地和不连续的小湖泊;当湖面扩大时,它就成为一个外流的吞吐性湖泊。呼伦湖的水质变化亦主要取决于湖水量的增减:当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成为排水湖,含盐量降低,属于淡水湖;当湖水量持续减少,水位不断下降,只吞不吐,甚至与外流河联系中断而变为内陆湖,此时湖水含盐量增高,甚至会变为微咸水湖。绝大多数时期的呼伦湖为外流淡水湖,湖水注入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入黑龙江。pH值为8.5。</p><p>阳光灿烂,清风拂面而过,实地欣赏这浩瀚无垠、碧波万顷的湖光水色,让人感觉心胸开阔,浮想连绵...</p> <h3>远望本照片右边中部有一礁石,据说“有故事”,前去看看。</h3> <p>上图那块礁石的近景,若想了解其“传说”,请读下述资料:</p><p>成吉思汗拴马桩</p><p>成吉思汗拴马桩位于呼伦湖西岸,距阿镇所在地东北38公里,离满洲里市88公里,是一处三面环水的峭壁。南临一湖碧水,石壁嶙峋峭拔,光滑如刀削;北、东面呈陡坡,下临湖湾;只有西部为缓坡与湖岸相连。山顶上有一座凉亭,山崖东方10余米的湖水里,有一座高10米左右、周长20余米左右的柱石突兀而立。柱石呈不规则形,上细下粗,石纹条条,纵横交错。石缝间筑有鸟巢,时有水鸟飞出,盘旋湖上。</p><p>中文名</p><p>成吉思汗拴马桩</p><p>地址</p><p>扎赉诺尔区呼伦湖旅游区</p><p>最佳旅游时间</p><p>夏季,秋季</p><p>特产</p><p>蕨菜,沙棘,麻黄,黄芪</p><p>风景</p><p>成吉思汗拴马桩 - 风景成吉思汗拴马桩位于呼伦湖西岸, 距新巴尔虎右旗驻地阿拉坦额莫勒镇38公里,离满洲里市88公里,是一处三面环水的峭壁。南临一湖碧水,放眼望去,石壁嶙峋峭拔,光滑如刀削;北、东面呈陡坡,下临湖湾,只有西部为缓坡与湖岸相连,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凉亭。在山崖东10余米的湖水里,有一座高约10米、周长20多米的柱石突兀而立,柱石呈不规则形,上细下粗,石纹条条。</p><p>成吉思汗拴马桩</p><p>纵横交错。传说,成吉思汗曾经在这里训练兵马,把他心爱的八匹骏马拴在这个柱石上,柱石因此得名“成吉思汗拴马桩”,并且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旅游景点,关于拴马桩和八匹骏马的故事也在草原上流传下来。该景区总面积(包括水域面积)为17.5平方公里,成吉思汗拴马桩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此驻扎、拴马的神奇传说和它特有的草地、岩石、湖水景色,以及当地居民浓厚的民族气息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巴尔虎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它成为新巴尔虎旗境内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摘自百度)</p> <h3>传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长年征战中,亲手调教驯服了八匹草原上的骏马。战马在草原征战中如同战士的弓矢、刀枪一样重要,这八匹骏马不但能日行千里,而且多次在战斗的危急时刻救过成吉思汗的命。当成吉思汗大战仇敌泰赤乌部落时,两军相遇,便展开了一场拼命厮杀。泰赤乌人不顾伤亡拼命抵抗,战斗十分激烈,十分艰难。成吉思汗的部队向前去又被击退,退了回来又冲击过去,多次反复厮杀。一直战斗到夜幕降临也未能击溃泰赤乌人的抵抗。这时,敌人的援兵就要赶到,形势十分危急。成吉思汗如同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拔出战刀,骑着心爱的红鬃战马,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刀劈马踏,直杀得敌人溃不成军。突然一支冷箭向成吉思汗射来,与敌将正杀得难解难分的成吉思汗毫无防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久经战阵的红鬃马凌空立起,用躯体挡住了冷箭,顿时,鲜血从红鬃马的脖子处流出。成吉思汗见战马为自己负伤,不禁怒从心生,大吼一声,把敌将杀落马下。 成吉思汗拴马桩</h3><h3> 共17张</h3><h3>风景</h3><h3>成吉思汗的势力日益强大,引起了克烈部的不满,并联合其他部落对成吉思汗进行突袭包抄。猝不及防的成吉思汗率部匆忙应战,刚刚摆好阵势,敌人就冲了上来。双方恶战半日,都伤亡惨重。敌兵越来越多,尽管成吉思汗的部队奋力冲杀,仍然不能取胜。成吉思汗只好下令撤退,来到牧草丰美的捕鱼海子(今呼伦湖)附近安营扎寨,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并在此召集旧部和扩充军队,每天用湖水为战马洗刷。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成吉思汗的大队人马又充满了生机。每当清晨,成吉思汗都站在山头上眺望北方草原,谋划着统一草原的计划。每当这时,久经沙场的八匹骏马就耐不住悠闲的寂寞,都扬鬃奋蹄,嘶鸣不止,渴望着随同主人征战沙场。天长日久,巨大的拴马桩被马缰勒出一道又一道纵横交错的纹路,连燕子和飞鸟都可以在里面筑巢。</h3><h3>秋高气爽,战马都养得膘肥体壮,将士们也摩拳擦掌,征战心切。成吉思汗率部从呼伦湖杀出,东征西战,很快完成了统一草原的宏伟大业。达赉湖畔的柱石,也因成吉思汗在此拴过战马,而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关于拴马桩和八骏马的故事也在草原上流传了下来。成吉思汗拴马桩——记载</h3><h3>(摘自百度)</h3> <h3>从岸边的那礁石(“拴马桩”)看似十来米远,通过水中半露的石头,好像可以走过去。</h3><h3>但四百年前湖水到哪儿?如果和现在湖面这么大,那么意味着成吉思汗的马要站在水里。这好像说不过去。</h3> <h3>换一方位(从东南向西北)观看,礁石似乎“变小”,底部几乎完全浸在水中。</h3> <h3>用手机放大拍摄,看到礁石上面有一水鸟。估计几百年前,水鸟应该更多吧。</h3> <h3>从底向上观瞧,虽不很高,也算是刀劈斧剁似“小悬崖”吧。</h3> <h3>按资料介绍,这呼伦湖总蓄水量约138亿立方。</h3><h3>北京的密云、官厅水库,唐山的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四座相加总蓄水量才比呼伦湖的零头多五分之一,比其总蓄水量的三分之一略多点(据说会这算术一时半会儿还痴呆不了呢)。可想而知,这呼伦湖可真够大的。</h3> <h3>这是东南部的景象。</h3> <h3>该地区已有兴建发展旅游的规划,只是尚未全面铺开动工。不管咋地,这里确是天然极佳的大美资源。</h3> <h3>谁说“草原水少”啊?不见则已,一见惊人。不告诉你这是草原上的呼伦湖,说是哪儿的海景,阁下真能辨别真伪吗?</h3><h3>难怪当地牧人称其为达赉诺尔(蒙古语,意为“像海一样的湖泊”)。</h3> <h3>据资料介绍,这湖最长(长轴西南—东北方向)93公里,最宽42米,最深8米(不算很深)。看来按人的眼力看,似无边际,实际不过几十公里。</h3> <h3>从西边向东南观望,除了碧波荡漾,一望无边的湖水,右侧岸坡上有一小亭子。那是古迹吗?过去看看。</h3> <h3>到了这岸边草坡上,看到了孤零零的一座破旧的的小亭子。不知其修建于何年,好像也不会太久,至少不像有历史痕迹。</h3> <h3>里面有长条凳,倒是乘凉观景的好地方。</h3><h3>可惜,来观光赏景的人不太多。</h3> <h3>请看此处录制的短视频。</h3> <h3>这边的湖里能看到有水鸟嬉水觅食。</h3> <h3>用手机放大后拍到的湖里的水鸟,(不知是不是野鸭子?)用眼睛看得很清楚。</h3><h3>这世上,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野生物种繁衍生活得更好。</h3> <h3>照片中水的颜色挺美,实际并不怎么清澈干净。</h3> <h3>不知当年成吉思汗曾在这儿休整和征战了多少天,我们到这儿转转看看,不到一小时,就感觉没啥可看的了。</h3><h3>那就走呗,再见了呼伦湖!你的风光我领略了;成吉思汗的拴马桩原来如此,即使不再有故地重游,这儿俺来过了。</h3> <h3>请欣赏成吉思汗拴马桩处的湖光水色。</h3> <h3>我们的车继续驶向最后也是最大的景区阿尔山前进。</h3> <h3>天很蓝,蓝的如此纯净透彻,云飘飘悠悠,自由自在、随风浮动,就像我们被风景名胜吸引,心无羁绊地前行...</h3> <h3>笔直、平坦、宽阔的公路,只管向前开。偶尔还会碰到骑行者,别以为他们是自讨苦吃的“苦行僧”,其实他们都很快乐,身心更健康。他们不仅有一个个目标和精神追求,更有令人不得不钦佩的坚强意志和体力支撑。</h3> <h3>刚刚遇见骑行者,这会儿,路边草地上,又看到了一群牛。</h3> <h3>这群牛老少胖瘦的都有,这儿的草长得很好,绿油油的。</h3> <h3>看来牛们想要过马路,一头身强力壮的(应是公牛)率先过了公路。它回过头来,像是在招呼后续牛们,估计它是在表达:过来吧,赶紧的,他们不敢撞你们。敢撞,我顶翻他们。</h3> <h3>后面的慢腾腾地相继过了公路。</h3> <h3>这头橙白色相间的“花奶牛”一定是当妈的,它护着小牛犊走在最后,不时地盯着我们的车。</h3> <h3>看来,牛群活动是有合理安排和老幼顺序的。</h3> <h3>当我们的车驶过时,那头花母牛转过头来,一直看着我们。不信的话,请看它那眼神的意思,估计...</h3><h3>请记,万物有灵性,因果終相报。</h3><h3>Amen!</h3> <h3>与牛群告别,前行了一段路,又看见路边有群羊和马群。见多了,已不觉稀奇,人家安静地吃草,你尽快赶你的路。</h3><h3>互不打扰,也是一种尊重。</h3> <h3>前面出现了诺门罕景点的指示路牌。</h3> <h3>继续向前行看到的。</h3> <h3>到了下道去景点的路口。</h3> <h3>有兴趣的读者可粗略阅读下述网摘资料:</h3><h3>诺门罕战役</h3><h3>诺门罕(诺门罕战役)一般指本词条</h3><h3>诺门罕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h3><h3>展开</h3><h3>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又叫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战事于1939年在当时的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发生。</h3><h3>日、苏双方的军队分别代表“伪满洲国”及“蒙古国”交战(以苏联朱可夫元帅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乔巴山元帅为领导的苏蒙联军),但日、苏双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战事以日本关东军失败结束。日、苏双方此后在二次大战中一直维持和平状态,直至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后,苏联在8月8日向日本宣战并攻击伪满洲国的八月风暴行动为止。</h3><h3>诺门罕战役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亡6万余人。</h3><h3>2018年12月,首次公开日军士兵相册中的诺门罕事件。</h3><h3>名称:诺门罕战役</h3><h3>地点:蒙古诺门罕地区</h3><h3>时间: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h3><h3>参战方:驻伪满的日本关东军,苏联、外蒙古联军</h3><h3>结果:苏联以惨重的代价获得胜利。</h3><h3><br></h3> <h3>这些露天放置的坦克、大炮等军事装备,不知开始露天陈列展示的年代,甚至看不出是否是当年参战的“遗物”。</h3> <h3>由于不许私家车辆进入,展览馆离门口还有挺远的距离只能步行前往。想到天黑前还要赶到阿尔山,再者诺门罕战役打得再激烈,毕竟主角是外来的,就似“侠盗”与“强盗”在自己家院内干仗,自己竟伸不上手,没啥值得太在意。另外,也没有见有其他游客主动进去接受教育的。</h3><h3>上车赶紧走,看看听听“中美毛衣战”和霍尔木兹海峡近况都比那有现实的意义。</h3><h3>此照片显示离开时间为:15点:56分。</h3> <h3>我们的车继续朝阿尔山方向前进,时间为4点33分,前方天空开始呈现乌云翻滚,一场大雨似要来临。</h3> <h3>不管天气如何多变,看到的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丽风景。</h3> <h3>光观赏还不够,打开车窗,听听呼呼的风声、噼噼啪啪的雨点声,闻一闻呼伦贝尔大草原草木的气息吧。</h3> <h3>哇,看那天边出现了彩虹!</h3> <h3>“停车、快停车”,这绝对是一生难遇见的草原美景...</h3> <h3>管它下不下雨呢,下车去马路那边,好好拍下这一辈子也许都不会再碰上的景象。</h3> <h3>可能是雨水湿气所致,录下的视频不是很清晰,也算是小小的遗憾吧。</h3><h3>如果人生看到想见的,是一种满足的快乐;那么见到了没想到的,则是一种意外的惊喜!</h3> <h3>绮丽的景象无法留住,美妙的境地也只能短暂驻足。</h3><h3><br></h3> <h3>风雨中的牛马羊,依旧安然自在,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h3> <h3>人生如旅行,只能在不停地前行中,寻察领略不断变化的风景。</h3> <h3>晴天丽日有晴天丽日的风光,风起云涌有风起云涌的景象。</h3> <h3>没过多久,天空转晴。山川、草原依旧,也许只是赶路的人们,不知不觉中变换了心情。</h3> <h3>抬眼望去,路边指示:玫瑰峰景区到了。</h3> <h3>本照片拍照时间为17:36分,汽车到了景区停车场。</h3> <h3>根据名称想象,还以为玫瑰峰一定与玫瑰花有关,实际不过只是一座石头山。</h3> <h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知哪位高人的眼里看这山头像玫瑰🌹,笔者看着倒像是一群小X们正出没在黄昏的山头上(与逆光黯淡的背景有关)。</h3> <h3>夕阳在山头的遮挡下,山体更显黯淡黢黑。</h3> <h3>还是快走去往阿尔山吧。</h3> <h3>夕阳下,再怎么看,也没看出玫瑰的影子,这应该与喜不喜欢玫瑰和“花心重不重”没关吧。管它呢,不如刚才的彩虹🌈美好。</h3> <h3>又行车约一小时,六点半左右,我们到了阿尔山景区门外停车场。</h3> <h3>虽多是人工修建,但无论是房屋、树木、草坪等都非常洁净、别致,空气也分外清新、舒爽,想那阿尔山一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