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考察散记(六)

一等星

<h1>地衣——极地“草原”</h1><h3></h3><h5> ——潘刚志</h5><h3> 每年的12月至2月底(南极夏季),在南极长城站附近的露岩地区,放眼四望,视野之内均是一片片、一块块淡黄、淡绿、又泛着黑色的植物;细看,它有枝有丫,却无叶无花无果实,它顶多长至15厘米高,这可是南极最高的植物了——它的名字叫“地衣”。在冰雪组成的白色世界中,一块块、一片片由地衣“织”成的象征着温暖和生命的“草原”异常夺目。</h3> <h3>  南极地衣生长极其缓慢,每一千年才生长1厘米,它一年之中只有一到两天是“醒”着的。一株15厘米高的地衣本身就是一部古老的历史。假如地衣有记忆,世间多少沧桑可由它去诉说!据说有一块地衣在欧洲一座博物馆里展览15年,被送回南极之后居然重新复活。如此顽强的生命,我想世间少有。</h3> <h3>  为了在严酷的极地环境中挣扎生存,地衣在千万年的演化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它坚固的表皮,既能有效抵御常年低温和防止无休止的强风蒸发水分,又能顺利输送养分,保证了植物能在营养少又异常干燥的露岩中生存下来。南极已发现150多种地衣,广泛分布在沿岸直至南纬80度的地域上。</h3> <h3>  长城站背后有一个淡水湖,严冬时湖面结冰在2米厚上下,是长城站日常用水的源头,我们给它取名为“西湖”。南极的西湖虽然没有杭州西湖的婀娜多姿,但它水清冰洁,背后又高耸着“山海关峰”,峰四周的山坡纵横交错,景色迷人。每逢夏季,覆盖山坡的积雪渐渐化去, 便是科考、建站的黄金季节。那个时候,三三两两的队员,常在晚饭之后登上“山海关峰”,举目抒怀……</h3><h3> 在我这个南方人看来,“山海关峰”四周的道道山岭,分布着一片片、一块块的青青、绿绿、黄黄、黑黑的地衣就是“大草原”,在山窝里一块块的积雪倒像是一群群雪白的羊。</h3> <h3>  离开南极之前,我根据单位领导的指示并经长城站站长批准,特地带回一块长有地衣的石头赠送给了广州航海学会。而我个人就从长城站的西海岸,选了一块形状特别的南极石,以纪念这次终身难忘的南极之旅。</h3><h3>★原载1996年5月10日《南方日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