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中的“戏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

寻摄天涯~刘秀娟

<h3>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目连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 徽州目连戏诞生于明,盛于清,延续至解放前夕,历300余年而不衰。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流传。徽州目连戏的习俗,自明始至民国,到解放前夕,一直延续下来,尤以清时为盛。由于目连戏内容通俗易懂,又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杂耍,出神入怪等表演形式,因而流传很快。</h3> <h3>  目连戏是以宗教故事"目莲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是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目连戏几乎演遍全国,现有资料表明,曾有过高腔或与高腔有过渊源的剧种,都有或曾有过目连戏。将佛教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的理论事为题材、影响广泛的一出戏,也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清代,目连戏的演出遍及全国,并进入宫廷。目连戏一度广泛流传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随着佛教的传播,目连戏甚至远传到东南沿海及川滇等地。其中以安徽省徽州目连戏、湖南省辰河目连戏和河南省南乐目连戏为代表。</h3><h3> </h3> <h3>  目连戏是个复杂的文艺现象,是各种思想历史积淀,它涵盖多元思想,包容多种艺术。在思想内容方面溶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艺术形式上,目连戏演出时,有脚色行当、唱做念打,包容各种杂技、歌舞、百戏,以及大量的民间风俗,并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矛盾冲突的安排,具有结构艺术的整体性,对研究中国戏曲的形成及发展衍变都是一个极好的剖析个例。<br></h3> <h3>  明初,安徽南陵已有以伴演目连戏为主的戏班。之后,安徽的泾县、旌阳、宣城、太平,江苏的溧阳、宜兴,浙江的绍兴、新昌、开化,江西的婺源以及湖南、四川、山西等不少地方都有目连戏班或目连戏演出。目连戏经历了由民间进入宫廷,经过宫廷整理、提炼、完善,再走向民间的过程。目连戏近代已遍及全国,尤以南方流布最广,福建、浙江、江西、四川、贵州、湖南等省都有各自的目连戏。无论何地的目连戏,均以傅相广结善缘升天堂、刘氏背誓开荤下地狱、傅罗卜(目连俗名)皈依佛法救母亲、终至合宅超升的故事为主干。各地又加枝添叶,把与目连无关但与儒、道所提倡的忠、孝、节、义(或烈)的剧目组合拼装,成为目连大戏。</h3> <h3>  目连戏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吞火、喷烟、开膛、破肚带彩特技和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及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拳诸多拳路,服装、道具、化装、表演均有独特之处。演出唱腔古老,唱腔初为花鼓调,自清代改为大平调。其唱腔大多为高腔,以鼓击节,锣钹伴奏。后期有的也受徽戏和民歌小曲影响,改唱别调。基本唱腔是‚弋阳腔‛,即徽州腔、青阳腔,还有很大一部分唱腔是来自当地或外地流传的民间小调,还有的唱腔与齐云山的‚道士腔‛非常相似。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上寿时则用唢呐。 目连戏突破了曲牌的限制,巧妙地吸收了戈阳腔中"杂用乡语"特点,渐渐演变为独特的"徽州腔"。而流传于池州的目连戏又形成了红极一时的"青阳腔",它与"徽州腔"一并称为"徽池雅调",从而取代戈阳腔在剧坛上的位置,为后来徽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r></h3> <h3>  目连戏的演出有"两头红"的说法,就是从太阳落山开始演,一直演到第二天的日出。目连戏演出中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坛等杂技表演,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其他剧种产生较大影响。目连戏的演出场所也与其他戏种有很大不同。"目连戏"并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整个山村都可以是表演的舞台。从这一点来看,目连戏更像一种祭祀活动。</h3> <h3>  祁门最早的目连戏班社为祁门西乡栗木班,以后随之兴起的不下20余个戏班。栗木班一般每隔五年、十年演出一次,但遇灾年或疫病流行,也要演出,清尤为盛。</h3> <h3>  演出班社大多以宗族为单位组班,即一个班社均由同宗同族的人氏组成,外姓人不得加入。如祁门栗木目连戏班和马山目连戏班就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的。栗木目连戏班的师承关系大都是子承父业,也有少数侄接叔班的,除亲缘关系外,他们还在经济上立有严格的条约,这在整体上保证了其班社传承的延续性。<br></h3> <h3>  目连戏演出形式有二:一为演员直接扮演,谓之"大目连";二为演员操木偶演唱,谓之"托目连"。一般以春、秋两季为盛,有"稻旺戏"(秋收)、"堂会戏"(公堂办,每五年或十年一届)、"庙会戏"(朝九华山)、平安戏、香火戏(还愿)等名目。</h3> <h3>  当前只在部分乡间保留的目连戏,民间艺人日渐老迈,愿意随其学艺的人很少。专业院团里最好的年轻演员几乎流失殆尽,由于缺乏保护和研究资金,大量珍贵的文字及录音录像资料逐渐散佚、损毁,有的还被外国专家学者罗致而去。另外,目连戏在有些地方被列为旅游观赏项目,在利益的驱动下,传统表演遭到割裂扭曲,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保护。</h3><h3>&nbsp;</h3> <h3>  目连戏宣传三教一家,戏中僧、道同行,反映出我国历史上儒、释、道、巫间关系融洽。目连故事出于佛经。目连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戏中的目连成了中国的和尚,俗名傅萝卜。戏中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都是中国的。从中可探讨佛教传入后中国化的过程和原因。印度佛教是出世的,僧尼出家后不认父母、不拜君王。佛教入中国后变成入世的。提倡信徒诸恶不作、诸善奉行、忠君孝父母。目连僧是个孝子,历尽艰辛到地狱救母亲。这种变化为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佐证。</h3> <h3>  每逢农闲,特别是重大节假日,在一个徽州农村搭台唱戏,娱乐乡民,即便现在,也是一件最寻常不过的事情。在古人的生产生活中,由于抗击自然的能力低下,灾年灾情不断上演。目连戏成了抗灾鼓劲的首选。随着时间的推移,目连戏不只为灾年祈福,诸如瘟疫、迎神、赛会或富裕人家办丧事,也要搬演目连戏,以祈求消灾纳吉、人寿年丰、村社平安。</h3><h3>&nbsp;</h3> <h3>  目连戏作为一种民间戏曲表演活动,其表演几百年来几乎从未间断过,但是和其它非遗项目一样,目前我国传承人存在人才奇缺,后继乏人、缺乏规范的认定法规体系、缺乏健全的经费投入机制,难以维计。几个方面问题应该做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愿目连戏这一"戏祖"能够发扬光大。</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