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故事十则 (5) 图.文/李慎广

了一

<h3>1</h3><h3>婆婆背着儿媳评价孙子:“长得没他爸爸好看,一岁多了还说不了几句话。他爸爸一岁多就认识好多字,还能背几首诗。”</h3><h3>她的意思,她养得孩子比儿媳养得好,依次类推,比自己婆婆养得也好。</h3><h3>她想不到的是,儿媳、自己的婆婆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没说。她还想不到的是,儿子对此并不领情,他对孩子的本能疼爱,虽远远赶不上妻子的母爱,但要远远大于自己对父母的教育敬爱。</h3><h3>自我感觉良好的婆婆成了朕,于是落单了,便成了孤家寡人。</h3><h3>2019年8月26日</h3> <h3>2</h3><h3>网上有这样一段视频:岳父在饭桌对新女婿讲:“我闺女书读的多,心眼少,你要多照顾着点她。”言外之意,她“读书读愣了”。</h3><h3>这个看似笑话的实事,道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h3><h3>本来,想事的只有脑子,没想到到了这里,读书做事用脑子,为人耍滑动“心眼”。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用脑子的被动心眼地驱使。</h3><h3>2019年9月2日</h3> <h3>3</h3><h3>与来单位收废品的聊天。</h3><h3>他看着正在军训的新生问:“这么多学生,她们都是学什么的?”</h3><h3>我说:“多是学护理的。”</h3><h3>“3+2的那种?”</h3><h3>“是。出来就是大专生。”</h3><h3>“小孩倒是挺精神,可出来不好找活啊。”</h3><h3>“为啥?”</h3><h3>“我到医院收破烂,问过医生,他们说,招工只要参加过高考的。看来,就是高考不坑人。”</h3><h3>2019年9月6日</h3> <h3>4</h3><h3>一所乡镇中学成绩平平,学校怨当地欠缺重教之风,当地人怨学校教育无方。</h3><h3>前几年,因一次单位地址置换机会,学校迁往新址。当地人都说,“瞎了这所好学校啊”。</h3><h3>学校好在哪?新校漂亮、设施好,在本市(县级)数一数二。</h3><h3>何为瞎了?学校中考成绩稳居本市倒数第一第二。</h3><h3>学校领导愁了,想借鉴它镇一所好中学办法,收钱为学生课余补课,可少了人家收钱的底气。</h3><h3>好在,近几年,领导借助局里新领导意图,拿出一点点补助“刺激”老师利用课余、节假日为学生补课。于是,老师便有了周日、周六看班上课,学生也有了早自习、晚自习,甚至强打精神进行“午自习”。</h3><h3>老师迫于压力“义务”看班倒也罢了,对疲劳学习的“午自习”十分反感,觉得,它于老师是劳神、于学生是耗神。</h3><h3>有一个年级,有四个平行班。三个班主任消极执行,同意很多学生回家自习(实际上是午休)请求;一个班主任强压学生意愿,按部就班执行学校午自习决定。</h3><h3>结果,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坚持午自习的班级倒数第一。要知道,之前,它是正数第一。</h3><h3>2019年9月8日</h3> <h3>5</h3><h3>我骑着自行车往家赶,临近大院门口时,看到h老师拎着马扎走近了自动门铁栅栏旁。当我骑车过了铁栅栏后,听得身后“咣当”一声响,紧接着就是h老师一声国骂:“他妈的!”</h3><h3>当我回头时,他正盯着铁栅栏看。</h3><h3>不难想象事故场景:h老师的马扎别进了铁栅栏的缝隙,自己被绊了个趔趄。</h3><h3>理智一想,骂谁呢?铁栅栏立在一角不动,不该挨骂;马扎没有主观意识,被人抛到里边,不骂人就算高姿态;虽然自己是罪魁祸首,可不会自己骂自己吧?</h3><h3>可再一想,情急之中,他真可能是自己骂自己,可能是恨自己不争气,也可能是本能的愤怒反应。</h3><h3>这些都不是我感兴趣的,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个文文绉绉、飘逸潇洒、衣食无忧的退休老教师会“这么接地气”。</h3><h3>h老师七十多岁了,退休十多年了,儿女都是当地有钱的主,自己呢?文艺范十足,弹弹琴、练练字,不与周围人聊天打牌,休息项目就是一个,身着宽大的丝绸衣裤、戴着草编礼帽、坐在马扎上看河景。</h3><h3>他给人的印象是,满脸刮净一尘不染,与院里一个髯须飘飘的算命先生遥相呼应、珠联璧合。没想到,那些被神话的人,到了节骨眼上还会原形毕露。</h3><h3>此乃,不怨神,不怨人,天性难改啊。</h3><h3>2019年9月9日</h3> <h3>6</h3><h3>去年夏天,楼下院子平房里迎来了一家新房客。</h3><h3>丈夫“厉害样”,锃亮的头皮顶部留着一撮心形短发,身上刺满红蓝相间的青龙,矮矮的身体鼓胀鼓胀的,硬是塞在体恤和七分裤里,肉嘟嘟的大脚把拖鞋撑得东倒西歪没了样子,走起路来一拽一拽的,不知是拿出来的范?还是天生的形?</h3><h3>妻子“飘逸状”,细高的身材,着一身宽松别致的长袖长裤,白嫩的脸庞平静如水,一头黑发散到腰际,骑着电动车就像在地上飞的仙女。只可惜,我没见她几面,更可惜,我从没见过她走路,想来走起路来应该属于风吹杨柳的一类。</h3><h3>儿子五六岁的样子,身材瘦小,走路拖拉,不住的哼哼唧唧,嘴里不住与大人大声讨价还价,不是“我困啊”,就是“明天还不行蛮”。</h3><h3>孩子的话痨是有远源的,有着父亲强烈的影子。</h3><h3>他的父亲外表酷,可还远远跟不上自己的气势。每天早上,当我醒来以后,就会听到楼下他的干咳声——砊!砊!砊砊!砊!若是听不见了,或是他不在家,或是他回到了屋里。</h3><h3>有时我就想,每天早晨我是不是被他乱醒的?</h3><h3>他不咳嗽的时候更可怕,会对着手机训话:“你说吧你需要几辆车?”“钱不是问题,货源可不能断了。”“兄弟我混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对不起朋友!”……行了,行了,想想就炸耳。</h3><h3>他们家里经常性的、带有血腥气的吵架倒是不太惊心,可能是听的太多了,也可能觉得不像同类的活动。</h3><h3>婆婆与儿媳的实战,婆婆与儿子的争执,夫妻二人手脚并用的打骂,夫妻二人对孩子的训斥管教,这些活动,隔三差五就来一次,时间一长,我倒觉得心里不踏实。</h3><h3>别看他们打扮入时,可打起仗来原形毕露,操着当地话,五官走形,唾沫飞溅,拳打脚踢六亲不认。可能这样很能施展功力,就像妖精被打急了现出原形还击一样。</h3><h3>这时髦的两口怎么蜗居在这里?后来有所了解,一是为了躲开老人,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在县城里上学,最终能考上大学。</h3><h3>但愿孩子智力特点合适、智力水平较高,自己努力加上碰到好学校能走出家庭,走得越远越好。</h3><h3>他们的上家,丈夫是个咋天呼地爱打扑克的货车司机,妻子是整天与小女儿抬杠的家庭主妇,可他们的大孩子考出去了,一家人完成了孩子发展的战略任务回家了。</h3><h3>这种家庭的孩子将来可能会得到一份好的工作,但大多不会有好的家庭生活,毕竟,小时候的家庭影响是抹不掉的。</h3><h3><br></h3><h3>2019年9月12日</h3> <h3>7</h3><h3>一帮学生不爱学习,任课教师都愁着上课。</h3><h3>新学年开始,教导主任找到一选修课教师:“你把内容拓展拓展,再上一年吧。你的课上得不错,再说你也没有考试压力。”</h3><h3>老师疑惑:“没有压力?正是因为没有考试拿着,学生学习就没了紧箍咒。为了把课上下去,我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要知道,没有考试的心理压力要比有考试的大脑压力大的多,何况又是无中生有地再讲一遍。”</h3><h3>2019年9月14日</h3> <h3>8</h3><h3>今天看到一个关于卓别林晚年人生观故事:</h3><h3>喜剧之王卓别林,在70岁生日的当天,写下了一首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nbsp;</h3><h3>他说: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h3><h3>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用我的方式、我的韵律。</h3><h3>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h3><h3>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h3><h3>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h3><h3>我们能不能,从今天开始,好好爱自己?</h3><h3>远离不规律的作息、难以负荷的工作强度、不健康的饮食习惯。</h3><h3>不要等失去健康的时候,才知道它的可贵。</h3><h3><br></h3><h3>我的看法——</h3><h3>西方人自我意识是比较强的,多是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说话做事,没想到,就连名利双收的大师也有不得已的时候,最终发出“自爱”感叹。</h3><h3>人“自爱”是对的,什么时候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还得因人而异。</h3><h3>自己的经济、地位条件允许吗?周围的环境支持吗?自己的思想观念认可吗?自己的身体条件适应吗?(这里说的是,当一个人智力、体力、激素旺盛时,很难能想得开。)</h3><h3>对于一般人来说,单从年龄来看,什么时候合适?他到70岁感受强烈,对于为存在而活的我们,我怎么50多岁就这样想呢?是不是我脱离群体太早引起的?</h3><h3>理智一点讲,只要身体还行,服务群体和满足个人两不误,不是求个永垂不朽,只是注意量力而已。</h3><h3>2019年9月15日</h3> <h3>9</h3><h3>男孩某某某,初中就读于本县城一所初级中学,不会与男生拉帮结派,也不会兴趣盎然湊近女生,日常生活常识知道的也不多,对于学习则乐此不疲,学习成绩遥遥领先。</h3><h3>很多男同学对他的成绩嫉妒得要命,对他的不食烟火无比鄙视,甚至有的当面称他为“娘们”。</h3><h3>有一次晚自习后,几个调皮学生想提弄他,便把他领到陌生偏处后偷偷溜掉。他一时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哇哇大哭。</h3><h3>此事传开后,很多家长拿他当笑话,感叹:"他上了大地方该怎么活啊?"有的还把他当成了只会学习的“书呆子”,当这个故事当成笑话讲给周国的人听。</h3><h3>十几年过去,很多同学到首都旅游或办事都奔着"娘们去,人家国外博士毕业后到了北京一家科研单位工作。</h3><h3>2019年9月16日</h3> <h3>10</h3><h3>按当地习惯,我们处理问题多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怕坏了彼此养出来的“口味”。就现在的行情来看,细节不到,整体结果往往出现尴尬。</h3><h3>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虽管理风格凌厉,可收效不佳,一年下来班风进入混乱模式。</h3><h3>级部主任不含糊,不动声色换了班主任。</h3><h3>新班主任也算麻利,刚刚上任就在家长群里发表就职演说,意思是希望家长积极配合,自己定会加倍努力,并表达忧虑——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彻底改变现在局面。</h3><h3>尚在家长群的老班主任受不了了,这不是守着人挨巴掌吗?</h3><h3>于是,老班主任哭了,老班主任的爸爸急了,爷俩怒气腾腾闹到了办公室。</h3><h3>作为级部主任同事的爸爸疑惑地问:“孩子是在你身边长大的,有你这样当叔的吗?”</h3><h3>2019年9月1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