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溪海子

品茗

<h3>叠溪海子位于四川省阿坝藏羌族自治州茂县太平乡岷江河入上海子口处,有温泉喷涌,常年不息,此处距成都251公里,距九寨沟193公里,</h3> <h3>受高山气候影响,天景、气景、水景尤为绚丽,玉带般的溪沟将6个海子缀于一体,使各景点相连接,一点一景,变化无穷,其乐无穷,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一座精美的山水画廊。</h3> <h3>叠溪海子湖面海拔2258米,原为叠溪城,为古代边防重镇。扼川西平原通松潘旱地及青海、甘肃交通要塞。历代为重兵把守。据《茂州志》记载;汉元点六年(元前111年)即在此置蚕陵县,后历代多变。民国时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城内商贾云集颇为繁华。</h3> <h3>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叠溪发生7.5级地震。叠溪城中心部分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内几乎笔直地陷落,呈单条阶梯状地震的下滑距离达500-600米。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四周山峰崩塌;堵塞岷江;形成11个堰塞湖。伤亡人数近万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国叠溪大地震”。叠溪海子就是由于这次大地震而形成。其最深处达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达1.5亿立方米,湖面面积350多万平方米。</h3> <h3>看着眼下这长达12公里的情邀海子,不知该喜还是悲。叠溪,一个曾被毁灭的小城。灾难降临的那一天。一场地震掩埋了一座城。折断了一条江。但也留下一份补偿;不久;幸存下来的人发现了这一串高原堰塞湖。称它们为“叠溪海子”。</h3> <h3>叠溪海子实际上就是岷江主流的一段,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湖面宽只有大约1公里,但是长却有10公里之多,海子由上下两处接连而成,形如肠状。海子周围青山环抱,湖岸翠草丛生,湖水碧波荡漾,景色优美迷人。</h3> <h3>如果不是之前了解过有关的历史,很难相信这个美丽的湖泊竟然吞没过“近万条活生生的生命”。</h3><h3>在这个湖泊下,曾经有一个繁华千年的古城,在1933年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在顷刻间被地震从地图上抹掉了……。</h3> <h3>这座地震湖的形成,是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茂汶以北的叠溪镇发生了强烈地震,据《中国地震目录》所载:微观震中位于北纬31.9°,东经103.4°;震级达7.5级,震源深度为6.1公里。据当地幸存者讲:震前曾持续干旱40多天,震前曾有白色地光产生,人们称为“天门开”;前一天牦牛惨叫,天气闷热,地震发生时,叠溪镇城居民,忽闻霹雳一声,接着地面剧烈簸动,地下发生低沉吼声,与地面上山岩崩塌、房屋倒塌的隆隆声相和,霎时飞沙走石,烟尘四起,天昏地暗,地面到处张开大缝,忽开忽闭。不过一两分钟,全镇倾没。</h3> <h3>当天入夜天气骤变,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晚间又发生大震,地下隆隆声不止,山坡岩石飞滚。直到次日早晨,一夜之间发生地震5次之多。此后数日,余震几乎天天都有,有时还夹有几次大震,地面上下簸荡,砂石飞扬,地声不息,成为一次空前浩劫。有感范围北至西安,南达昭通,东到万县,西抵阿坝。全城除一放羊的孩子之外无一幸免,死亡6800多人。</h3> <h3>强烈的地震引起岷江两岸山崩,堵塞河道、形成地震湖。崩塌的山体在岷江上筑起了银瓶崖、大桥、叠溪三条大坝,把岷江拦腰斩断,使流量为每秒上千立方米的岷江断流。截断了的江水立即倒流,扫荡田园农舍,牛马牲畜。经过30多天的倒流,因叠溪超过银瓶、大桥两坝的高度,注入叠溪坝内的江水又倒淹银瓶崖、大桥两坝,使三座地震湖连成了一片。湖水随群山回旋绕曲,逶迤四五十华里,最宽处达四五华里。</h3> <h3>这次地震后的第45天,即10月9日。岷江上游阴雨绵绵,白腊寨公棚地震湖崩溃,江水猛增。傍晚,高160多米的叠溪坝崩溃,积水倾湖而出,夹带泥沙巨石,沿江而下,江中浪头高达20丈许,吼声震天,10里之外皆闻。沿江村镇、田园一扫而光,数万亩农田庄稼被毁。人畜逃避不及者,尽被卷人水中,又有2500多人丧生,造成了我国地震史上罕见的次生水灾。</h3> <h3>震后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海子都相继逐步溃决了。只有公棚和白蜡寨两个一大一小的海子保留至今,人们统称它们为“大小海子”。</h3> <h3>该遗址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地震毁灭的古城遗址,也是国际地震界研究地震的重要现场。成为四川省州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登上高耸于湖畔的雕楼,俯瞰全景,带状的水面洒满金色的阳光令人迷醉,几乎忘记隐藏在宁静与碧绿中的那次灾难。幸好有怪石林,那是地震滚落堆积后,在岸坡上留下的又一景观,告诉人们这份美丽所付出的代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