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珍贵的民国《分书》

石润居

<h3>我自十八岁那年参军离开家乡,至今已有三十四个年头。生我养我的这片故土,原来还是县城城郊地道的农村,现如今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变迁,所在村庄早已被新建的高楼大厦和厂房所包围,城中村的百年老宅老屋在风雨中依然坚挺。</h3><h3><br></h3><h3>自父亲走后,母亲一直独自生活在老宅里,就像这老宅一样沧桑、坚毅、乐观、自在。</h3><h3><br></h3><h3>早年因交通不便和部队要求,有时几年才能回一趟家。近年来,交通、生活等各方面条件都好了,所以每年我都会利用休假之际回老家看看老母,陪老人家唠唠家常。</h3><h3><br></h3><h3>走南闯北忙了半辈子,尽了忠却是不孝。还好今年即将退役,近期难得过着闲人生活的"窗口期",总算实现人生的一个自由一一时间自由。近日抽空回了趟老家看望老母,这也是今年第三次回去了,真是开心高兴啊。</h3> <h3>这次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还好老宅母亲住的房间,虽然土木结构,但也装了空调。头天与亲友多喝了些酒,所以早上起得晚,吃过早饭到老宅祖屋已经九点多钟。</h3><h3><br></h3><h3>中午饭是母亲和弟弟、弟媳妇等家人准备的大馄饨。冷清的老宅一下子热闹起来,加上堂的、表的等亲戚亲人十几人围坐聊家常。吃饭时,堂哥边吃边聊起了近期村里房屋产权确认的事,且说翻找出了曾祖父的一本分家合同书,想让我看看究竟是哪一年立的?我就答应让他饭后去取过来。</h3> <h3>堂哥的老屋距我家老宅也就二十余米。饭后不一会他就拿了一本古书形状的东西,我将"古书"端在手里,认真小心地看了起来。只见纸面早已发黄,边角也已经磨损,"书"的材质还是宣纸,用细棉线进行装订成册。字体是用毛笔竖写的繁体字。封面字的内容共三行,从右至左,竖写的第一行为"民國念四年春月 日立",第二行为"長房錦蘭",第三行为"分書"。</h3><h3><br></h3><h3>我告诉堂哥,这本分家书应该是民国二十四年所立,也就是公元一九三五年农历春节。因为我们老家的"念"字用土话表达就是廿或二十的意思,"念四年"当然是二十四年。这时在坐的一帮亲人才恍然大悟。大家纷纷计算距今时间,才晓有八十四年了。</h3><h3><br></h3><h3>我就问我母亲:"照说我们家也应该有一本相同(封面应该是爷爷名字)的分家书啊。"</h3><h3><br></h3><h3>"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分家书。大概是你的爷爷奶奶弄丢了吧。"母亲接着说:"你爸是独子,两个姐姐两个妹妹,都成家或出嫁后,你爷爷奶奶将太师椅、柜子、橱子等均分给了你的四个姑姑们,房子等不动产自然就传到我们家!"</h3><h3><br></h3><h3>分家合同的内容详实,表述清明,地址位置描述清晰。曾祖父将所有的房屋、粮田、旱地、山林、菜园,甚至茅坑、灰炉按四等份,除自留一份养老保障外,其它三份分给我爷爷和他的俩个哥哥。包括新旧大堂谁与谁共用均标识说明。</h3> <h3>合同还记录了三位见证人和执笔者,并对爷爷及其二位兄长提出了团结和睦、看重亲情、孝敬父母、勤俭持家的具体要求。</h3><h3><br></h3><h3>从分家书中,看得出来,地处江南山区的一个小县农村,虽交通不便,但受外界的干扰相对也少。在当时,曾祖父家境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人家,但还算殷实。听说全家男丁都是手艺人,靠着陶工与木匠持家立业。但当时之中国处于民族危亡之际,已经国破山河碎,国民党蒋介石正在围剿中央红军,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还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h3> <h3>曾祖父分给爷爷及其二个哥哥的粮田土地和山林,在解放后进行了确权,又在人民公社、大集体年代统一归了集体,改革开放后分产到户的土地已经是另一回事,那是根据每家人口多少,重新进行抓阄分割了。而留存至今的房屋、猪圈和灰炉屋等历经风雨,依旧没有变化。</h3> <h3>分给我爷爷的三间房屋,在当时还算是新房子,后来房前的一间屋基,应该是在爷爷手上盖起来的,与邻居家连成一排,围成了一个两户人家的四合院,我家四间,邻居家三间。<br></h3> <h3>爷爷奶奶和父母及姑姑们,在这个院子里传承家业,见证了解放军的到来、新中国的诞生;也亲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的动荡。等到我刚刚记事,爷爷因病离世,父母养育着我和三个弟弟挺起了这个家,艰难度日。改革开放分产到户后,总算解决了温饱问题,再后来大家条件越来越好,但父母依然保持朴素勤劳作风,省吃俭用,等到四个兄弟成家立业,该享清福之时,家父于2011年因病走了。老房子也变得更加冷清。</h3><h3><br></h3><h3>这些四周泥墙,中间木柱加木板隔断且木质楼板的二层老宅,人字形青瓦、两层挑檐的土木结构老宅,已经生活了五代人。</h3><h3><br></h3><h3>老宅留下过我的欢乐童年,成长历程。老屋既有酸甜苦辣,也有欢声笑语;既有娶妻生子的大喜之事,也有亲人的生离死别之痛。老房见证了人来人去,家长里短,从热闹拥挤到如今一人独守,所有的点点滴滴,都印刻在斑驳的土墙里裸露出来的小石片、小石仔里。</h3><h3><br></h3><h3>从老宅吱吱呀呀的木门开关声中,仿佛听到了故人的美好祝福和祝愿;磨出凹陷发亮光滑的木门槛,像时光刻下的岁月痕迹;被烟火熏至乌黑的木板及立柱,留下了几代人的生活印记。</h3> <h3>这次我离开老家到我工作的外省城市不久,风王"利奇马"台风就从浙江温岭登陆,直扫老家,造成老宅其中一间的楼顶被掀掉,开了"天窗",顶梁柱倾斜,但总算顶住了七十年来当地最大台风的正面袭击。</h3><h3><br></h3><h3>老宅不倒,精神永驻!</h3> <h3>我看着分家合同书上这些浓重笔墨,用鼻子贴近嗅了嗅,似乎还有淡墨余香味;这些近百年的墨迹,似乎就写于昨天,接地气而鲜活。</h3><h3><br></h3><h3>我用双手轻轻地合上这本珍贵的分家合同书,并对堂哥说:这样的老文书,以后完全可以进到当地博物馆,请一定妥善保管。</h3> <h3>分家合同对我们家族来说,是一本活字典、教科书;对社会来说,它见证了近百年来的世事变迁和发展变化,老宅再过多少年终将老去,但这种文书资料可以留存更久远,特别是老祖宗们以技艺立身立家的观念,以勤俭、勤劳、勤奋而为人处世的作风,值得代代相传,让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融入到我们新时代的家风家训中,从而行稳而致远。<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xo6ckx?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麦饼香老宅</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pcn8rz?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那年 · 那味!</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