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申镇各村村名的由来

美好

<h3>五申镇居委会</h3><h3> 五申镇居委会于1995年10月成立,这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五申撤乡并镇后,为加强镇共的行政管理而新建的一个镇属镇属社区机构,辖区有居民62户,人口133人。</h3><h3>该居委会自成立以来,在镇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负责镇区计划生育、街道卫生、集市管理、发展个体经济,组织居民就业及加强社区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到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h3><h3>随着小城镇建设的逐步发展,镇区企事业单位的逐渐增加,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镇区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范围必将逐渐扩大,因而对镇区居委会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镇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做好小城镇的社区行政管理工作。</h3> <h3>崞县营行政村</h3><h3>清乾隆40年,有山西崞县多口人家迁皮定居,立村后以原籍命村名,该行政村位于镇驻地东2.5公里,东靠察(素齐)托(县),西邻托(县)包(头)公路;辖崞县营、喇嘛营、董家营3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328户,人口1210人,其中蒙古族23人,其它少数民族10人,有耕地7673亩(水浇地4300)亩,林地165亩,草荒地4450亩。<br></h3><h3><br></h3><h3>该村虽地处平原,但解放前水利条件差,村民广种薄收。靠天吃饭。1931年冬曾遭土匪浩劫,该村中起发高达7米的土围子,四角筑有炮楼,以防兵扰匪患;五十年代未曾被用作牲畜饲养院,六十年代中期坍塌而废。</h3><h3><br></h3><h3>解放后,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大部分农田得以灌溉,农业生产开始发展,改革开放后,村民方种村村七十年代引进的枸杞,现全村种植面积达1120亩,是当地种植业的支柱产业,村民致富的主要来源。1988年,全村喝上了自来水;1999年,程控电话通进村。</h3><h3><br></h3><h3>自建国以来,全村有大专生39人,中专生103人;大中专考生中,出自高、郭两姓门人最多。</h3> <h3>官士夭行政村</h3><h3>清乾隆年间,山西河曲樊家沟关姓族人来此开荒种地,筑窑为屋,春来秋归,由关四常年住守;后关氏人携家小迁此定居,形成村落,以关四得村名,称关四窑,以希达官出士。</h3><h3>官士窑行政村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察(察素齐)托(县)公路穿村而过。辖官士窑、杜千窑、陈滩营、畅家新营4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370户,人口1475人,其中蒙古族8人;有耕地6089亩(水浇地6089亩)。林地543亩、草荒地13270亩。</h3><h3>该村在觖放前和建国后,曾为区、乡治所,并于1955年秋,在官士窑乡建立托县第一个乡总支委员会。</h3><h3>1960年,大黑河改道,将本村盐碱滩淤澄为田,并有黄灌干渠穿境而过,通过一场水站两提水供施,使全部农田成为水浇地,是本乡主要产粮村。</h3><h3>改革开放后,村民开始扩大茴香等经济作物种植;到九十年代,大力发展枸杞特色农业,全村种植面积800亩、仅皮一项,每农农户就可增加收入几千元、成为本村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h3><h3>该村农民收入,解放初人均不足100元,现在已达人均1800元;绝大多数农户都告别了破土屋、住进砖瓦房,摩托车、三轮车、四轮车、电话、手机、电视机进入了普通农家;并于1986年,全村人就喝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h3><h3>建国后,本村有大专生38名,中专生57名。</h3><h3>该村西南角的破院,系清代邻村即陈滩营人场所开的杨家饭铺旧址。由于官士窑是托县城通往归化(呼市)的必经之路,过往行人、客商繁多。杨家饭铺借此地利,凭其山西人面食技艺而顾客盈门;尤其手揪面堪称一绝,享誉归化城、土默乃至京津地区。</h3><h3>该村杜千窑人杜文升,1978年任乡党委书记,当选为出席内蒙古第四次党代会代表。</h3> <h3>大井壕行政村</h3><h3>清乾隆40年,山西河曲樊农沟人樊天普,携全家六口来此定居;择地于大沙河沟壕旁,有大口井处而得名。该行政村位于镇驻地南4公里,托县城北10公里,辖大井壕和上、下七星湖3个自然村。七星湖、古称沙陵湖、鑫河泊、黛山湖,位于旧黑河西岸与黄河东岸之间;早年湖内有七个泉眼,自行旋转湖面,望之闪烁如星,故而以此得名。<br></h3><h3><br></h3><h3>大井壕行政村有村民276户,人口1036人,其中蒙古族8人;耕地面积3834亩(水浇地3800亩),林地50亩,草荒地1500亩,萨(拉齐)凉(城)公路穿过村中,交通便利。</h3><h3><br></h3><h3>建国后,大井壕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仑;1951年村里办起了初级小学,1967年发展这完全小学;1966年,国家在村南修建起二级杨水站一座,使该村耕地变成了水浇地,同年村里通了电,建起了电磨米面;加工厂,结束了多少年来点油灯,靠人畜推碾磨的历史。</h3><h3><br></h3><h3>改革开放以来,改变了过去单一种粮的传统结构,村民大力发展以枸杞为主的经济作物。现全村种植枸杞900亩;每到枸杞采收季节,周边妇女纷纷前来打工,到处人声鼎沸</h3><h3><br></h3><h3>。遍地一派丰收景象。</h3><h3><br></h3><h3>1997年村里安装了自来水;1999年程控电话进了村;2001年,呼市农科院在村规划了“枸杞绿色无公害示范区”,从栽培。喷药到日常田间管理,都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以科学的方法实施操作,为建设该村成为绿色无公害枸杞生产基地,奠定了科学,技术的基础。</h3><h3><br></h3><h3>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村有卡车3辆,小四轮92辆,摩托车105辆,农田耕作实现了半机械化,村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h3><h3><br></h3><h3>建国后,全村有大专生34人,中专生110人。</h3><h3><br></h3><h3>革命烈士任满仓(1927—1953)是本村七星湖人,抗美援朝中牺牲,荣立三等功一次。</h3> <h3>两间房行政村</h3><h3>清乾隆年间,有韩、何两户先在此盖房定居,逐渐形成村庄,以此故名。该行政村位于镇驻地西北3公里,辖两间房、武家窑、南窑子、西窑子4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724户,人口3223人,其蒙古族18人,其他少数民族6人;有耕地12883亩(水浇地9640亩),林地470亩,草荒地4240亩。<br></h3><h3><br></h3><h3>这里解放前,由于大黑河流经境内,河水泛滥,十年九涝,民不聊生,当时人们多以捕鱼、出外揽长工为生;解放后,国家兴修水利工程,治理水患,引水灌溉,本村大部耕地得到浇灌。从而村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尤其改革以来,村民通过扩大种植枸杞1200亩,发展个体工商业、开展运输业(全村有推土机50台)及外出打工等致富途径,使全村跨进了“小康”生活。</h3><h3><br></h3><h3>该村注重教育事业发展。由解放裤子的一年初级小学,经一次迁校,两次新建,11次翻修,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两所完全小学和一个教学点,各自然村孩子都能就近入学。</h3><h3><br></h3><h3>解放前,本村惟一的大学生是李崇德;建 国后,全村有大专生110人,中专生159人。</h3><h3><br></h3><h3>本村王东晓,原系高级经济师,于1998年创办托克托县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近几年又创办华蒙金河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所生产的饲料添加济,为国家级著名品牌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该公司的饲料添加济厂,其规模为同业之最,是托县首选龙头企业,王东晓董事长现为呼市和自治区的著名企业家。</h3> <h3>左家营行政村</h3><h3>清乾隆40年,左氏由山西崞县迁皮定居,形成村庄后,以姓氏处名。该行政村位于镇驻地北3公里,坐落于察(素齐)托(县)公路东西两线中间,交通方便。全村总户数412户,人口1652人,其中蒙古族43人,有耕地5400亩(水浇地5400亩)、林地500亩。<br></h3><h3><br></h3><h3>左家营是个有革命光荣传统的村庄,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涌现出苗小站血洒战场为国捐躯,冯秀庭、张成义、冯喜科、杨满仓转战大江南北立功建勋;康挨栓赴朝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h3><h3><br></h3><h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20世纪七十年代,左家营粮食产量“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该村是农业学大赛的典型;1980年被评为全面区先进集体,时任村支书的高有成,曾多次出席自治区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左家营是闻名遐迩的“样板大队”。</h3><h3><br></h3><h3>改革开放以来,左家营村大力发展经济,依然不甘落后;农工商三业并举,种植加齐并进;种植业以经济作物为主,家家种植枸杞;养殖业以养牛、养羊为主,成长起乔有喜、余江河、康五五、王明眼、樊登科等一批专业户;工商业以公路两侧为集中区,各类店铺林立,加工业以家伟技艺为主,开设有酿酒、制醋等到作坊;尤其任新良兴办的“糕点加工厂”,以其产品打质优价廉,服务周到而占有托县、土左、土右的广大农村市场。该村仅种植枸杞一项人均收入可达1300元以上,加之兴办其它产业的收入,2000年全村人均收入为1360元。</h3><h3><br></h3><h3>现在,全村90%以上的村民,在规划的新村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户户装上了自来水,程控电话进了农家,琳琅满目的商家店铺,俨然一派小城镇景象。</h3><h3><br></h3><h3>自建国以来,全村有大专人58人,中专生132人,本科学生张志军,为1996年全国高考内蒙理科“状元”录取到清华大学就读。</h3><h3><br></h3><h3>1969年来该村插队的上海知青张钰,曾被选拔担任托县副书记;1975年出席“全国第二次大赛会议”,并参加了周总理的款设的国庆宴会。</h3><h3><br></h3><h3>1980年,时任村支书的高有成,被评为参加内蒙古劳模大会的先进个人。</h3> <h3>乃只盖行政村</h3><h3>乃只盖是蒙语,意为“友谊之家”。清乾隆年间,此地的一旅店,过往行人十分满意,故称之为“乃只盖”;后形成村庄,蒙汉杂居,和睦相处,故延用乃只盖为村名。<br></h3><h3><br></h3><h3>乃只盖是乡政府所在地,村内驻有乡中学、中心小学、卫生院、信用社、税务年、派出年、邮电年、法庭等到行政事业驻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h3><h3><br></h3><h3>乃只盖行政村辖乃只盖、小乃只盖2个自然村,察(素齐)托(县)公路、五申镇至古城乡柏油路途经本村。全村总户数506户,人口1876人,其中蒙古族6人;有耕地9930亩(水浇地9930亩),草荒地600亩。该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1965年由国家投资、村民投劳,开挖了引黄灌溉的东西两条黄干渠,使全村耕地得到了保灌;2000年2月由国家投资,村民投劳,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整土地、挖渠修路,使耕地形成渠路林田四配套,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小麦从解放初期的亩产70至80斤增中到500至600斤,其它作亦大幅度增产;近年来,村民大量种植葵花、枸杞等经济作物,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极大改善。</h3><h3><br></h3><h3>1990年,村委会在村中心地段集资办法修建了集贸市场,村民开设粮油、百货、烟酒、医药等各类门市,办起了理发、饭馆、浴池、修理等服务行业,并有流动商贩在市场内摆摊营业,已成为辐射周加地区的中心集市。</h3><h3><br></h3><h3>1989年,国家、集体、个人集资12万元,打出深水井,使全村喝上了自来水;1996年,开通了程控电话。</h3><h3><br></h3><h3> 解放前,本村没有一个大中专生;建设国后,全村有大专生23名,中专生76名。其中任县处级干部职务10人。</h3><h3><br></h3><h3>解放初,本村建立了晋中市剧团、曾上演过《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等现代剧目,文革中排练上演样板戏;1971年重建设了村中的“人民剧场”,每年秋收后请戏班来村唱戏,既庆丰收又繁荣了群众文化生活。</h3><h3><br></h3><h3>1979年,时任村妇联主任的赵秀文,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h3><h3><br></h3><h3>本村革命先烈邵五,曾任中共清水河县四区民工队副队长,1947年7月在清水河县牺牲;革命先烈高甲籽,曾任中共托县游击队队长,1948年在托县牺牲。</h3> <h3>石老二新营子行政村</h3><h3>清光绪年间,因此地最早居住者是石老二,建成村庄后,便取名石老二新营子,一直延用到建设国后七十年代,简称新营。为与新营子乡新营子村区别,后又恢复原名。<br></h3><h3><br></h3><h3>该行政村位于乡驻地东北4公里,村西靠察托公路、古城至乃只盖柏油路穿村而过,全村总户数234户,人口976人,其中有蒙古族4人,有耕地6010亩(水浇地500亩),林地50亩,草地1000亩。</h3><h3><br></h3><h3>过去,因该村地处黄灌区最远处,大部分土地不灌溉。1992年,现任支书杨荣光,带领村民集资新建设扬水站一座。1992年,从而使部分耕地得以洚灌;近年又带领村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全村耕地实现了渠路林田四配套,使该村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h3><h3><br></h3><h3>现村民在扩大经济用物种植的同时,正兴起养奶牛的热潮,全村共养奶牛110头,日产鲜奶1500公斤,是村民的一项新的经济收入。</h3><h3><br></h3><h3>1993年,由国家、集体、个人集资30万元,打自流井一眼,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问题;1998年,程控电话进了村。</h3><h3><br></h3><h3>建国后,全村有大专生22人,中专生34人。</h3> <h3>刺尾沟行政村</h3><h3>清乾隆年间,困村后有一条水沟,长有荆棘类植物—茨茹,以此取名茨茹沟;后转间为刺尾沟。1962年成立刺尾沟大队,1983年更名刺尾沟村,村委会驻在在范家野场。范家野场是清光绪年间,刺尾沟村范家在村西野地设场面,并茅庵草屋看场;后范氏迁此地形成村庄。故名范家野场,亦称西茅庵。</h3><h3>该行政村位于乡驻地东北10公里,辖范家野场、高家野场、刺尾沟三个自然村。</h3><h3>全村总户数212户,人口864人,其中蒙古族6人,其它少数民族3人;有耕地4240亩(水浇地2000亩),林地1000亩,草荒地110亩。</h3><h3>该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利用黄、黑两河水灌溉。1998年,在村南干渠上,新建了四控节制闸一座,灌溉更加方便。同年,在村南、北两条干渠上又建桥两座,使道路畅通无阻。</h3><h3>近年来,村民发展多种经营,1995年改造沙滩,建成占地面积千亩果园,种植品种有苹果梨,香水梨、朝鲜洋梨,果树长势茂盛,果品口味良好;2000年,新建设蔬菜大棚两个,四季鲜菜供不应求,当地香瓜香脆甜沙,广销呼包两市及托县城;全村养奶牛130头;有产奶牛60头,日产鲜奶1吨多,村中设有奶站一个,奶牛养殖业正处芳心未艾之势。</h3><h3>1997年,村委会出资金2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结束了200多年来刺尾沟村民世世代代饮用含氟、砷高的苦咸水历史;2001年,程控电话进了村,村民安装电话50部。</h3><h3>解放前,全村仅有4人读过私书,建设国后,有大专生18名,中专生45名,其中有硕士研究生2名。</h3><h3><br></h3> <h3>黑兰圪力更行政村</h3><h3>黑兰圪力更是蒙语,标准称为“哈日额日格”,意为“黑土沟”;清乾隆年间,先有蒙古人在此地大黑河冲积的黑土灯谷堤畔上居住,后有山西方安、刘、李、郝姓氏迁来定居,逐渐形成村庄后,以其自然地理特征得名。<br></h3><h3><br></h3><h3>黑兰圪力更行政村,位于乡驻地东北10公里,是托县蒙古族集居村之一。全村总户数195户,人口794人,其中蒙古族75人,其它少数民族1人;有耕地5260亩(水浇地2700亩),林地7亩,草荒地2000亩。</h3><h3><br></h3><h3>过去,该村大部分土著人地为盐咸地滩;1959年,大黑河改道至村东,并经几次洪水冲淤,使盐碱滩澄成肥沃良田。经多年的农田基本建设,现全村有机电井27眼和扬水站一座,耕地基本上实现了渠路林田四配套。农田作物大部分使用小型机械。</h3><h3><br></h3><h3>全村有四轮车125辆、铁牛55型拖拉机3台、推土机2台,村民以此跑运输、搞修路;近年又兴起奶牛养殖业,村内建有蒙牛收奶站一座。</h3><h3><br></h3><h3>本村有20%的耕地在河东,河隔两岸十分不便;1978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横跨大黑河的黑兰圪力更大桥,开通了东西两岸往来的通途。</h3><h3><br></h3><h3>1997年,上级拨款20万元,村民集资8万元。使全村喝上自来炎;同年,程控电话进了村。</h3><h3><br></h3><h3>解放前,第一个大学生郝敬元,又是最后一批黄埔军校毕业生,曾任傅作义起义部队的团职军官。现全村有大专生20名,中专生23名;其中有博士生1人,研究生2人。</h3><h3><br></h3><h3>相传,清未年间,有一名叫高尚智的人,来到此地教书行医,当时周村有头有脸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他的学生;稍有名气的医生,又大都是他传授医术的徒弟。因而,在这一带甚有名望,至今人们仍传说不止。</h3> <h3>帐房坪行政村</h3><h3>清乾隆年间,此地是蒙古族人放牧的平滩草地,牧民在蒙古包居住;后有山西郭、樊姓氏汉人迁此居住,逐步形成村庄,轩称蒙古包这帐房,草地为草坪。故得村名帐房坪。<br></h3><h3><br></h3><h3>帐房坪行政村位于乡驻地东5公里,全村总户数230人,人口843人,其中少数和民族6人;有耕地5060亩(水浇地4958亩),林地200亩,草荒地800亩。该村地处土默川平原,水利条件比较好。近年来,在扩大经济作物的同时,村民开始发展养殖业,现全村养奶牛70头,设奶站一处,养小尾寒羊200多只,为村民开拓了增加收入的高渠道。</h3><h3><br></h3><h3>2001年是帐房坪村平凡的一年,新打自来水一眼,结束了村民吃苦氟水的历史;全村50%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使村民能随时掌握市场的信息。</h3><h3><br></h3><h3>建国后,全村有大专生17名,中专生34名。</h3><h3><br></h3><h3>帐房坪村民能过上今天的光景,除了党的方针政策引导,还与历届村领导人的清正廉洁,一心为公分不开。尤其老支书亢月,从解放裙子任职20多年,一贯公正无私,真心为民办事,带领群众修渠打坝、学大寨、“上纲要”,一生清贫如洗,现任村支书沈增平,任职10多年来。一直克已奉公,勤恳工作,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使农田实现了渠路林田四配套,特别是麻地壕扬水站建设成后,该项村耕地全部得以保灌;同时,还新建设村民科学种田,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使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成为全乡有名的富裕村。</h3><h3><br></h3><h3>该村党支部,被连续4年评为“红旗党支部”,沈增平支书本人,连续10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务工作者。</h3><h3><br></h3><h3><br></h3> <h3>鸡咀营行政村</h3><h3>清乾隆年间,此地是一片地势低凹,形似鸡嘴的土地,人们因此地易于存水防旱而来此开荒种地,逐渐形成村落后,以其地理特征得名。该行政村位于乡驻地东6公里。全村总户数214户,人口876人,其中蒙古族6人,其它少数民族1人;有耕地4354亩(水浇地3500亩),草荒地600亩。<br></h3><h3><br></h3><h3>该项村坐落于大黑河西岸,土默川平原上,村南建设有四级扬水站一座,全部耕地均能保灌。近年来,在扩大经济作物种植的同时,从1999年开始发展养殖、奶牛业。现全村有奶牛100多头,2000逐步形成蒙牛在村内建奶站一座,奶牛养殖业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h3><h3><br></h3><h3>2000年,在自治区水利厅的帮助下。新打自来水井一眼,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同年,程控电话通进村。</h3><h3><br></h3><h3>解放后,全村有大专生13名,中专生28名;其中有任县处级职务的3人。</h3> <h3>万全店行政村</h3><h3>清乾隆年间,先后有山西崞县白、孟等妊氏来此居住,后归化城崔呼和浩特市)粮行“万全店”在此开设店铺,形成村庄后,以店名取村名。<br></h3><h3><br></h3><h3>万全店行政村位于乡驻地东南5公里处,乡间公路村西与察(素齐)托(县)公路相接。全村总户数98户,人口395人。其中蒙古族30人,其它少数民族10人;有耕地1400亩(水浇地140亩)。林地300亩。草荒地1200亩。</h3><h3><br></h3><h3>该项村土地为黄河、大黑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1986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扬水站一座,使全部耕地得心灌溉。近年来,村民以种植葵花、枸杞经济作物为主,葵花年产量为150 吨,枸杞年产量达100吨,产品全部远销广州。台湾,并出口东南亚各国;近期又发展养奶牛业,现全村有奶牛30头。</h3><h3><br></h3><h3>1999年,通过各渠道集资37万元,打深水机电井一眼,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2000年,程控电话进农家,全村安装电话22部。现户均摩托车一辆,家家有彩电;全村居民都信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h3><h3><br></h3><h3>1989年,新建一所砖木结构的村小学,现全村有大专生3人,中专生10人。</h3><h3><br></h3><h3><br></h3> <h3>伍把什行政村</h3><h3>伍把什为藏语人名,意为“受戒的人”。据传,原有一名伍把什的蒙古人在此居住;清乾隆年间,山西人走西口来此开荒种地,形成村庄后,以此人名命村名。该行政村位于乡驻地东南5公里,察(素齐)托(县)公路靠村西通过。全村总户数149户,人口704人,其中蒙古族32人,其他少数民族1人;有耕地3360亩(水浇地3200亩),草荒地1600亩。<br></h3><h3><br></h3><h3>解放前,这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碱葱滩,土地瘠薄,水患连年,民不聊生。建国后,政府疏通了大黑河,洪水淤澄出大片肥沃土地,农田渠系配套;1996年又修建了中河渡槽,使全村耕地全部实现了水利化。</h3><h3><br></h3><h3>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逐年提高,村民收入连年增加;从1998年开始,村民又发展养奶牛业,现村有奶牛60多头。</h3><h3><br></h3><h3>1992年,程控电话进了村;1994年,全村装上自来水;1996年,修建了村委会办公室,使村党、政都有了固定办公和学习的地方。</h3><h3><br></h3><h3>建国后,全村大专生3人,中专生13人。</h3><h3><br></h3><h3>1977年,时为社员的杜铁旦,被当选为内蒙古五届人代会代表。</h3> <h3>老官营行政村</h3><h3>清乾隆30年,李老官由山西浑源迁此定居,形成村庄,以人名命村名。该行政村位于镇驻地南6.5公里,紧临022县道。全村总户数348户,人口875人,其中白族3人。有耕地7146亩(水浇地4706亩),村占地面积431亩,荒地2009亩。<br></h3><h3><br></h3><h3>老官营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适于农牧业发展。该村种植枸杞已有38年的历史,家家户户种枸杞,年产鲜果10万公斤;自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解放思想,将自产枸杞在全国推销,已在新疆、宁夏、广州、深圳、温州、重庆等地打开市场。近年来,村民又开始发展养奶牛产业,现全村有奶牛100多头,日产鲜奶1500公斤,村民设有奶站一个。</h3><h3><br></h3><h3>1992年,包头砖厂与本村联营,在村南建起年产1000万块砖的轮窑一座,不仅带动了当地相关经济的发展,而且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h3><h3><br></h3><h3>1990年,全村喝上了自来水;1998年,程控电话进入农户。</h3><h3><br></h3><h3>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石敦全,曾于1971年、1978年当选为中共内蒙古第三、四届党代会代表;本村女民兵丁香梨,当选为1975年内蒙古自治区民兵先代会代表。</h3><h3><br></h3><h3><br></h3> <h3>补还岱行政村</h3><h3>补还贷是蒙语人名“布罕岱”谐音。清乾隆年间,原有叫布罕岱的蒙古人在此居住,后有山西人逐渐迁来形成村庄,以原人名而故名。<br></h3><h3><br></h3><h3>补还岱行政村位于镇驻地西北,辖补还岱、小营子2个自然村。乃只盖至五申柏油路穿村而过。全村总户数375户,人口1037人,其中蒙古族4人;有耕地5800亩、草荒地1000亩。</h3><h3><br></h3><h3>该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黄灌干渠从村西经过;1978年在村北建扬水站一座,1995年又对扬水站进行了扩建。历经20多年的农田基本设施,实现了渠路林田四配套,全部耕地得以保灌。近年来,主要以种植玉米等经济作物,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h3><h3><br></h3><h3>本村历来重视教育,解放后拆亩建设村小学,1964年在初小基础上办民办高小;1965年在村内为乃只盖农业中学修建校舍,便利了本村和周村孩子接受教育;该村七十年代的适龄青少年,大多都受过高中教育。</h3><h3><br></h3><h3>1995年,全村打自来水井2眼;1997年,全村安装程控电话30多部。</h3><h3><br></h3><h3>清代,本村庙宇宏伟,香火盛极一时。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本村庙会闻名十里八乡;近年更借庙会搭台经济唱戏,既活跃了乡民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庙会期间,搭台唱戏,物资交流;在外的四乡赶会,在家的迎亲接友,比过春节还红火热闹。</h3> <h3>一间房行政村</h3><h3>清乾隆年间,先有山西晋阳人张万金迁来此地,盖起一间房定居开荒种地;后又有山西籍刘、徐、邢、沈等姓氏迁此定居,形成村庄以此得名。该行政村位于乡驻地北2.5公里,察(素齐)托(县)公路沿村东而过。全村总户数250户,人口1074人,其中蒙古族24人,其他少数民族3人;有耕地4190亩(水浇地4190亩)草荒地72亩。<br></h3><h3><br></h3><h3>过去,该村常遭水患,特别是解放前,连续8年大黑河泛滥,致使村民贫困不堪。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沈四狗、温五、杜促、沈兆业、张生科等几代村领导人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兴修水利,先后建起中小型扬水站4座;挖渠整地,实现了渠路林田四配套。变水害为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根本保障。</h3><h3><br></h3><h3>改革开放以来,一间房村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坚持以农为本、多种经营的方针。在经营小麦、玉米、葵花等传统作物同时,大力发展枸杞种植,现全村种植枸杞450多亩,人均达到0.5亩,户均年纯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近年来,邢开乐等农户专种蔬菜,成为蔬菜种植专业户,全村养奶牛32头,又出现了饲养奶牛专业户。剩余壮劳力组成建筑包工队,每年有160人从事建筑业,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左右。200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为2800元。</h3><h3><br></h3><h3>而今的一间房,再不是过去的“东西一道街,稀零几户人,夜间还需拿着棍棒串门门(村小、狗多)”而是新砖房林立,巷道排列成行,东西大街杨柳遮凉,路边店铺生意繁忙。</h3><h3><br></h3><h3>1986年,防氟改水,全村喝上了自来水;1994年,程控电话进村,全村装电话40多部。</h3><h3><br></h3><h3>解放前,该村最高是初中文化:现全村有大专生25名,中专生182名;其中有留法博士1人,研究生1人,大学教授2人。</h3><h3><br></h3><h3>该村素有为文艺演唱习惯,从群众性打坐腔弹唱,发展到民间二人台演唱,进而形成业余歌剧、京剧、晋剧演唱团。改革开放后,本村说唱艺人张锁伴自办剧团,经常在县内外演出,并招收学员培养说唱艺人。</h3><h3><br></h3><h3>张生科从197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求真务实,思想解放,在村任职18年,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深得村民的拥护和爱戴。1978年,乌兰夫同志来本村视察,为村里青年活动题词:“青年之家”;多年来,该村一直被县市命名为“双文明村”.他本人先后获得各级奖励11次,历任自治区人大代表、市党代会代表,并当选为市委委员。1992年,被选招为国家干部,调任乃只盖乡党委书记。</h3> <h3>三间房行政村</h3><h3>清乾隆20年,由山西迁来郝、贾、范三姓,分别盖起三间房定居在此,三间房由此得名。该行政村位于乡驻地北5公里,辖三间房、小三间房2个自然村,察(素齐)托(县)公路绕村而过。全村总户数840户,人口3140人,其中蒙古族35人,其他少数民族20人;有耕地12000亩(水浇地7200亩),草荒地3000亩。<br></h3><h3><br></h3><h3>该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1958年黑河建,洪水退后全村土地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土质,村南为沙质土,村北为粘质土。六十年代末,本村建成了四级扬水站一座,引用黄、黑河灌溉,成为全乡主要产粮村;1998年至1999年,在现任村支书王平在的带领下,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建排遣灌站一痤,使耕地形成渠路林田四配套,便于进行机械化经营。</h3><h3><br></h3><h3>近年来,村民在扩大以枸杞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的同时,又发展起酿酒、养奶牛、工商业三大产业,出现了刘崭新、郭瑞春、陈春果等一批重点专业户,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h3><h3><br></h3><h3>三间房素有“戏窝”之称,本村戏班远近闻名。老辈艺人张吉科、李香玲到今健在;后起之秀刘考元、李文科各领一班人马,常年在外演出,以此为业;改革开放后,杨明科、杨言科兄弟创办的文化中心,又培养了一批新文艺人才。</h3><h3><br></h3><h3>每年三月十八,是本村传统的观音庙会,会期必唱大戏一台,在庙会期间周边村民前来赶会,四方客商赶来买卖;有的上庙烧香许愿,有的探新访友,犹如过年一般,热闹非常。</h3><h3><br></h3><h3>1988年,村民喝上了自来水;1996年,程控电话进了村。</h3><h3><br></h3><h3>建国后,全村有大专生46名,中专生130名。其中贾守义,曾任内蒙古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预备役师生 。</h3><h3><br></h3><h3>本村教师李钊是著名的语言老师,从解放前教私塾直到退休,教出大批优秀人才;李钊老师书法端正秀丽,笔法苍劲、线条流畅,深爱人们的喜爱。本村农民诗人孟良,1958年曾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我国百万民歌展览会;1981年,参加呼市第二届文代会,并当选呼市文联委员。</h3> <h3>托克托县祝乐沁,坐落于托克托县北端,阴山南端,与土左旗接壤,南与托克托县古城墙相望,东与托克托县古城相连,因战略地理位置重要,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战略要地(根据考证祝乐沁村南有鲜卑文化遗址)。两千年前,这里就有军队在这里安营扎寨,建有城堡、炮台、烽火台、瞭望台、边墙,在这里出了不少民间画匠,给驻扎军队服务,故得名“祝乐沁村”(祝乐沁为蒙古语,意思为出画匠的地方)。村落地域上有观音庙文化遗址、三管庙遗址,炮台文化遗址,鲜卑文化遗址等</h3> <h3>黑兰土力亥行政村</h3><h3>黑兰土力亥是蒙语。标准称为“哈拉陶勒格”,意为黑土圪旦“。清乾隆年间,蒙古人在居住建设村;因村附近有个黑土圪旦,以其自然地理实体命名。该行政村位于乡驻地北6公里,是蒙古族集居村之一。全村总户数213户,人口812人,其中蒙古族100人,其它少数民族10人;有耕地3049亩(水浇地2900亩),草荒地1000亩。<br></h3><h3><br></h3><h3>大黑河从亥村南流过。五十、六十年代,大黑河几次泛洪,将村庄四周土地淤高近1米,村内低洼常用遭水患;1978年经市政府指令实施迁村,现全村95%以上的村民已迁新村居住,新村按规划建设规范整齐。</h3><h3><br></h3><h3>解放前,虽有大黑河从境内流过,但该村农田却全为旱地,进到七十年代裙子,在村东建起了1座扬水站,才使村东的1000多亩农田得以浇灌,以后又相继在村西、村东南建起2座扬水站,实现了全村耕地水利化;1998年至1999年,2对全村农田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使耕地实现了渠路林田四配套,从而使农业生条件得到了根本保障。</h3><h3><br></h3><h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现粮、经、饲比例1:1:1, 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全村现有奶牛30多头, 是本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h3><h3><br></h3><h3>1984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下,群众自筹资金安上了自来水,是全县农村吃上自来水的长一村;2000年至2001年,全村有20户村民装上了程控电话。</h3><h3><br></h3><h3> 该村解放前没有一所学校,解放初建起了1所初小。教师刘秉成,一人教两个班,辛辛苦苦,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深爱群众赞扬。现全村有大专生11人,中专生19人。</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全村

行政村

村民

该村

耕地

本村

总户数

人有

水浇地

枸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