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项目“六尺巷传说”

山沐

<h3>六尺巷传说,是安徽桐城境内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事情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清廷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家因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家见状深为感动,也连让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就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便由此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就曾经讲到这个故事,并引用其中的四句诗,来表达两国之间应该本着相互谦让、平等的友邦精神。</h3><h3><br></h3><h3>《六尺巷传说》2006年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六尺巷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六尺巷的故事”也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由贺东久作词,张正扬作曲的《六尺巷》歌曲,2016年赵薇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唱后,引起了极大反响。</h3> <h3>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的文城西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东边有“礼让”牌坊,西边有“懿德流芳”牌坊。正门座东朝西,门前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四字苍劲有力。</h3> <h3>穿过牌坊,眼前就是照壁,照壁中间刻有传说中的诗画雕刻图案。</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照壁的背面,刻有六尺巷传说和张英的文字记述。</span><br></h3> <h3>绕过照壁就是一片休闲场所,这里除了有诗画照壁、假山石,还有休闲廊道等。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游客和行人络绎不绝,绿枝掩映下的小巷显现出少有的繁华<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与和谐气氛。</span></h3> <h3>在假山的太湖石上,还镌刻有当年张英所提诗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h3> <h3>位于休闲广场的北面是一条圆形的休闲廊道,平时可供游客在些歇息、散步。</h3> <h3>休闲广场中心部分绿树掩映,右侧是游人步道,穿过步道前面就是六尺巷子。</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巷子长仅百米,宽两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有种史书般的厚重。伫立巷中,一幅画卷在眼前流淌。</span><br></h3> <h3>康熙年间,南墙为张家,北墙为吴家,两家为宅基地争论着,互让着……&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而今,张家吴家均不见,唯有小巷树森森。</h3> <h3>走过小巷,在出口处也有一座汉白玉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从“懿德”到“礼让”,正如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所说,“ 它昭示着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尺度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的故事,对当今的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张英的谦和礼让,给后人树立了一座道德典范的丰碑。正如《人民日报》评论说:“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