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之南,滇之西

公惠

<h3>第一站是这勐巴娜西珍奇园。说起云南,会先想到“滇”最早在战国时叫滇国,唐是叫南召,宋时叫大理国,宋以后才并入中国版图,元朝后才叫云南。</h3> <h3>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建部落,称为哀牢国,百姓善骑大象,被称作“乘象国”。</h3> <h3>这是勐巴娜西森林中的金鸡,我联想到鸡足山。看《徐霞客游记》关于徐霞客和静闻和尚的患难之交尤为感动,他们途中遇到强盗,静闻落水还把刺血写的《法华经》举过头顶,他发愿要供奉给鸡足山。鸡足山是汉传藏传佛教的交汇地,也是禅宗的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之称。静闻病逝后,徐霞客将他的骨灰背到鸡足山供之于悉檀寺,在山上建塔埋骨,写了六首诗悼念。</h3><h3>徐霞客应县令请求撰写了《鸡足山志》。因常年奔走于崇山峻岭,患脚疾,已不能行走,当地县令让人把他抬回江阴老家。</h3><h3>他只活到54岁,在那个年代奉行“父母在不远游”但他有位了不起的母亲,母亲曾为他缝制“壮行帽”还曾与他走过很长一段时间路,难得啊!</h3> <h3>古树倒地成化石。</h3> <h3>傣族人似乎和缅甸人没有区别,穿着都一样。</h3> <h3>园中的孔雀我行我素,遛遛达达,也不怕人。</h3> <h3>文物太多,也就不注意保护了,不该啊!</h3> <h3>这晨练的场地太酷了!</h3> <h3>中缅边界,瑞丽口岸。</h3> <h3>在中缅边境,也搞不清她是缅甸人还是中国傣族人,穿着都一样,脸上还涂着黄粉。</h3> <h3>店里的提线木偶。</h3> <h3>一寨两国的井。</h3> <h3>很生动的石雕。</h3> <h3>小木马挺好玩。</h3> <h3>可惜没有古法造纸的工匠演示一下。</h3> <h3>几乎每个古镇都有类似的木雕。</h3> <h3>木门上的木雕,古朴,笨拙拙地可爱。</h3> <h3>飞檐真好看。</h3> <h3>最美最好吃的一顿饭。</h3> <h3>层层叠叠,奔流不息。</h3> <h3>热海</h3> <h3>热海的瀑布。</h3> <h3>我结识的一位藏族老太太,七十多岁了,腿脚不输年轻人,凡有登高必上。她住在成都,由美丽的女儿陪同出来旅游,手执佛珠随走随捻。最有趣的是母女俩赌石(云南到处都有赌石的店),璞石被锯开后,其价值翻十倍。</h3> <h3>大大小小的热泉。</h3> <h3>咕嘟咕嘟冒泡。</h3> <h3>热海煮鸡蛋很有名。但我没买,一股子硫磺味儿。</h3> <h3>这只鸟真好看,可惜我是远距离拍,还不是好相机。</h3> <h3>我想,李根源写这几个字时心情一定很沉重,阵亡官兵是在他周围倒下的,因他就是当事人、亲历者。</h3> <h3>著名的滇缅公路,抗战时它如同一条输血管道。本来导游要带我们去看看滇缅公路,结果因堵车误了时间,作罢,遗憾!</h3><h3>除滇缅公路外,还有个驼峰航线,也是运送抗战物资的通道。这条航线要通过喜马拉雅,当初很多年轻的飞行员机毁人亡,后来坠落的飞机就是导航,现在大概还有飞机残骸。</h3> <h3>李根源,腾冲县长,辛亥起义的名将,驻粤滇军总司令。这位不屈的老人带领腾冲老少爷们敢和日本人叫板,曾给日本人写了封义正言辞的信。他还是书法家,收藏家,腾冲留有他的很多墨迹。</h3> <h3>国殇园墓碑群上的塔,有鲜花束束,还有人没忘记祭奠这些舍生忘死的将士。</h3> <h3>这张照片是我爬上一个高台上照的,因其内部修缮,整个圈起来了,我不甘心,转了一圈,别无它法,总算达到目的。</h3> <h3>史迪威和陈纳德。</h3><h3>史迪威是滇缅之战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的外号叫“醋乔”脾气急,但对部下和蔼可亲。我曾看纪录片上他纠正战士打枪的姿势。他曾说:如果给中国人配备好的武器装备,他们是全世界最好的士兵!”当时中国远征军的军人衣衫褴褛,后一色换上了美式装备,发了钢盔,用上了火焰喷射器,士兵们兴奋不已。</h3><h3>这位将军还是个中国通,爱听京剧,他离开云南回国在飞机上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短简,恋恋不舍地俯瞰这块大地。他回美国,艾森豪威尔同样不重用他。半年后他病危,医生手术时发现他已是胃癌晚期且转移到肝脏,困惑,惊讶,他是怎样坚持着穿越丛林(其中还包括几名跟从逃难的妇女,有一位是孕妇,其他人建议甩掉她们,史迪威坚持把她们带出丛林),疼痛,煎熬?他62岁病逝。前两年他的孙子曾来云南,寻找祖父的足迹。</h3> <h3>这个石碾使我想起云南人修滇缅公路的纪录片里的情景,妇女背着孩子,连小男孩也奋力地砸石头,还有小脚老太太为中国远征军扛子弹箱。古来云南是蛮夷之地,为汉人鄙视,但汉地三四个日本兵就把中国人统治了(有文章记载,记不清是哪个县了)云南人不屈服,反抗!我佩服他们有骨气!</h3> <h3>这个标志牌做得太一般了,无气势无特征无感觉。</h3><h3>中国远征军的司令长官是卫立煌,据说是“常胜将军”。</h3> <h3>孙立人,中国远征军38师师长,后为新一军军长。被誉为“丛林之狐”“东方的隆美尔”他带领部下击毙日军3.3万人,抗战将领哪个能与之相比?他出战东北曾击败林彪,后因与杜聿明、廖耀湘冲突,被调离闲置,丢了兵权,否则东北现场会是怎样?难料!</h3><h3>这位弗吉尼亚军校的高材生不是蒋的黄埔嫡系,不“听话”,远征军被包围后,只有他拒绝执行国民政府的命令,转道印度修整,安然无恙,因他判断日军必切断远征军撤退之路。蒋后来未追究他抗命,还嘉奖了他。果不其然,其它几支扔掉了重武器还遭埋伏,戴安澜阵亡。1945年艾森豪威尔曾邀请他赴欧洲考察战场,是中国唯一的高级军官。他与史迪威虽有争吵,但配合默契,遭蒋的猜忌,史迪威对蒋无好感,给他起了绰号“花生米”,不得已艾森豪威尔撤回史迪威,蒋派来了听话但没本事的罗卓英。</h3><h3>孙立人到台湾后仍被蒋猜疑,曾陷入冤案,无奈他以种玫瑰花为生。</h3><h3>值得称颂的是他爱兵如子,开仗之前先炮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在台湾他一直关注着远征军阵亡将士建纪念碑的事宜,不忘与之浴血奋战的部下。</h3><h3>刘放吾的名字大概许多人不熟悉,他是孙立人手下的营长,英国人可知道他,日本人包围了英军,这些英国佬以为必死无疑,刘以少胜多,解救了他们。撒切尔访问美国时,专门去拜访他,给他佩戴了勋章。</h3> <h3>可爱的小战士。</h3> <h3>远征军的水壶和刺刀。这次没有樊建川私人抗战纪念馆的项目,这位先生了不起,自费收集文物,连当年的美国吉普车都收集到了。</h3> <h3>满是钢盔的大堂里我只选了一个,钢盔下都是年轻热血男儿的头颅,他在哪里……也许化作忠魂被埋葬在国殇园,但大多数被埋在异国,永不能归故乡</h3> <h3>国殇园里阵亡将士的墓碑。</h3><h3>当初远征军40万入滇,来凤山、龙陵、松山是主战场。在仁安羌、胡康河谷等地激战,著名的仁安羌大捷是中国抗战中最激动人心的,代价是几万将士的血和命,有的不是死于枪弹,被原始森林里的蟒蛇吞下,连同钢盔。蚊虫叮咬,蚂蚁能把活人啃成白骨,还有瘟疫。</h3> <h3>这个李根源提写的倭冢,是在中国远征军墓碑群下挖了一个大坑,埋着此战日本最高指挥官藏重康美和下属147个(也有说是两个)军官。他们下葬时被捆绑双手,面朝满山的中国烈士墓下跪。</h3> <h3>我们坐车走的就是这一段,开始我很兴奋,后来得知真正的滇缅公路得自驾车才能去,失望透顶。</h3> <h3>大概是为游客拍照弄的不伦不类的假工事。</h3> <h3>警钟长鸣。</h3> <h3>这张照片只是取其名,真正的惠通桥在怒江,那是抗战时非常著名的一座桥,有很多故事。</h3> <h3>听导游说远处就是高黎贡山,我是傍晚在饭店外面照的,曾看凤凰卫视的记录片,记者在高黎贡山上还能捡到当年惨烈战役留下的子弹壳。</h3><h3>有个叫戈叔牙的研究考察远征军的专家,62岁了,他多次登上高黎贡山,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h3><h3>日本人坚固的工事还在,那是日本煤矿工程师设计的。(我去阿尔山旅游时看过日本人修的要塞,分上下两层,湿漉漉,洗澡的水泥池还在)</h3><h3>高黎贡山易守难攻,工事之间可以互相支援掩护,远征军久攻不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是挖了一条很长的地道,一直挖到日本人的工事下面,装上大量的炸药,一举成功!</h3> <h3>云南是个插根棍就能活的地方,名贵的树种在这里都能成活,金丝楠木、红豆杉、花梨……看树根就可联想到原始森林,当初远征军穿越野人谷,多少人坐下就再也站不起来,被蚂蚁吃掉,留下一堆堆白骨。</h3> <h3>和顺古镇的水塘。</h3> <h3>李根源故居。</h3> <h3>蛮有特色的茶楼。</h3> <h3>气势恢宏的《梦幻腾冲》舞剧,刚照两张就被阻止了。</h3> <h3>归途时在飞机上所见。</h3> <h3>也是在飞机上拍的,像一个仰面的勇士。</h3> <h3>很小的地方,却有个挺讲究的图书馆。</h3> <h3>和顺古镇的荷,花很大很美。</h3> <h3>腾冲是多年前在火山爆发时形成的,温泉很著名,有大大小小不同温度的温泉池,泡泡很舒服。</h3> <h3>这是在古树根馆外隔窗照的,很像三星堆的青铜像。</h3> <h3>缅甸老太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