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土情(下)

爱灵

<p class="ql-block">再回军马场•黄城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爱玲</p> 2015年8月的一天,手机显示了一个张家口的陌生电话,接起电话,方知对方是军马场的小学同学赵利,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原来二哥前一阵子回去同学聚会,把我的电话留下的。因工作的缘故,与赵利同学聚会时间约到了“十一”左右,于是有了前面同学接站认错同学的一幕。 1976年因国家政策原因,全国的军马场纷纷解体归地方,黄城子•军马场也不例外,于同年下半年解体,原场职工的去向大多到了张家口、大同市、康保县、张北县、万全县,一部分职工归了原籍。黄城子•军马场是位于张家口西北面170多公里的牧场,因此这次同学聚会选择在了张家口市,四天的行程(来去两天),一天在张家口聚餐、座谈,一天驱车专程回黄城子•军马场寻找童年的回忆。 相聚的29位同学,除了周立竖是从四川成都、陈铁强从新疆乌鲁木齐赶来,我和邓晓玲、刘爱桃都是从内蒙古西部区和东部区来的,其它基本上大都在张家口、大同、张北、康保、万全县等地。阔别近40年旧日发小见面,自然免不了相互间的唏嘘、感叹、倾述,从新疆乌鲁木齐来的陈铁强似乎感染了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变得能说会道,无事不晓;刘全兵不愧是当年的班长,如今已是一名律师的他似乎更加成熟、稳重、不苟言笑了。 周立坚则似乎还有当年的顽皮和随性,已是四川蜀顺工程建筑咨询有限公司老总的他似乎难以掩饰孩时顽皮和任性;赵利在这次的同学聚会中已充分的显示了一个组织者和领导者的风范;郭愿忠可能是司机职业的习惯,变得中规中矩、耐心细致、憨态可掬;金亚军也许常年机关单位的缘故,则变得老持沉重,少言寡语;刘志喜高大、端庄,不时的把这几年康保牧场的变化用一个厂领导的视觉,分析、诉说着,高艳萍成熟、感性;郭美兰跑前跑后的周到、细致;孙丽则拿着个WiFi,不停拍摄,恨不得把所有瞬间留作永恒;白文英笑容爽朗、王凤晓小鸟依人、张志爱热情不失知性、刘爱桃、左连桃则满身脸满的生活沧桑,让人看着心疼、迟到的小云又是那么温柔、内敛……,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自然、亲切、久违...... 组委会充分体谅大家的心情,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座谈,让同学们各自介绍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第二天一早便驱车向170公里以外的黄城子•军马场—-我们的出生地出发了。 十月的西北坝上,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寒冷,所以提早准备的防寒服也没能派上用场,一路的风景倒也和内蒙草原没有多大的差异,渐绿的草丛,成片的杨树、松柏树、榆树从车窗外不时闪过,心里急切盼着能快些回到那个那个四季分明、美丽绝伦、魂牵梦绕的故乡..... 车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驶,终于停在了一个有两个狮子把守的大院门口,门牌上写着:“中国共产党张家口市康保牧场委员会,张家口市康保牧场”,一个大约800多平米的空旷大院,正对院门有一排红瓦白墙的平房,院子东面先后有两排同样的房子,院当中有三个并排旗杆,中间是一个五星红旗,两边分别是黄色和蓝色的彩旗,同学说这就是当年黄城子•军马场转制后康保牧场的办公机构所在地。 因为正值十一放假期间,所以院子里空无一人,接待我们的正是同班发小同学刘志喜,目前也是厂部副厂长;还有一个不是同班同学,但确是从小一起玩大,同学郭美兰的丈夫“二牛”,也已在牧场工作大半辈子了。 两位发小的热情不失礼节,一直的跑来跑去,引领介绍,我们心在一点一点的在抽紧,天呀!这就是当年那个南山上采集,后山上捡蛋,树林里捉迷,麦田里翻滚,春天里鸟语柳绿,夏天里山花烂漫,秋天里硕果累累,冬天里银装素裹,给我童年无限乐趣,至今仍魂牵梦绕的故乡--黄城子•军马场?心情落差实在太大了,迫不及待仍想在物是人非的场景中寻找到一丝童年记忆…… 印象中那个曾经的“聚宝盆”—军马场供销社,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排陈旧废弃的破砖房,似乎早已停滞不用很久了,只有从那已发黑、发绿的窗板上似乎还有一丝当年的痕迹;记得儿时场部广场中央地带有一个高大伟岸的墙牌子,上面画着毛主席穿军装招手的画像,旁边写着红色毛体“大海航行靠舵手”,现在已无从辨别方位了。 印象中高大、庄严的大礼堂,同学指了指不远处一处突出的三角形墙面说那就是,但似乎早已是废弃多时的废房了;往日喧嚣的学校,也早已是一片狼藉的废墟,三排摇摇欲坠破房前全是大石头和碎石瓦砾,据说是曾经有一年山上发洪水淹死了几个学生,从此便废弃不用了。 当年去南山捡鸟蛋必须经过的那大片树林,那也是曾经留下父亲无数汗水的地方,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一片凋零的小树林,似乎这么多年不但没长,还在萎缩,看着心里好酸楚,心想这个情景让老父亲看了一定会难过的。 往日那遥不可及,高大伟岸的大南山、旗杆山,也不再是那么高大、雄巍,似乎也失去了童年的神秘,记得小时候常常一下雨,就和小伙伴相约跑去捡“地皮菜”的大后山,看上去也只是个大山丘,为了让自己找回点儿童年的感觉,我和同学金亚军毫不费力一直爬到了后山山顶,回头向曾经的故乡回望,呈现在眼前的已是物是人非,当年父亲和全场职工家属防风固沙、植树造林,冒风雨、顶烈日,补苗、育苗、剪枝精心培育的上千亩杨树、柳树、榆树、松柏树全然不见了踪迹,远远望去,只是一个面积不足二至三平方公里的小村镇,村镇周围围着一小片一小片稀稀拉拉的小树林,曾经的故乡已变得那么陌生..... 倒是场部的最西头出现了几栋取而代之的五层楼居民楼房和四五栋平房,大门口写着“国家农垦危房改造项目--康保牧场安居小区”,据说这就是目前改制后康保牧场职工的新居,居民们也充分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据说每户大致60多平米,2万左右即可入住,牧场居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养牧和种地为生,国家配有少量的补贴,生活倒也轻松自在。 再回黄成子•军马场,圆了39年来魂牵梦绕,镌骨铭心,一直耿耿于怀的故乡梦,但面对满目疮痍,全然没有了旧日痕迹的故乡,心里也有说不出的悲哀与凄凉,因为军马场第一代建设者们—我们的父辈、母辈付出的青春岁月,辛勤的汗水,筑起的防风固沙绿色长河,取而代之变成了凋零小树林和荒芜、废弃的土地,看着让人即寒心并沉重。 看到我低落的情绪,同学也是现在牧场副厂长的刘志喜告诉我,在总部的一分厂那边,在承包出去的荒土地上,已经重新种植了大约1千多亩的松树,目前这些松树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长势良好,可惜时间太紧,没能过去亲眼看看! 故地重游,时隔39年再次回到故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建筑、陌生的面孔,面对旧物残垣,站在曾经生我养我的老屋房外,唯一叹的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童年的回忆只能把它当做人生最美好的拥有和阅历…… 故乡,我的牵挂,我的梦...... 故乡,离你越久,往事的记忆越清晰,离你越近,感觉你越遥远.......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爱玲,又名邢爱玲,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正定县,于60年代中期出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察北牧场第四分厂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二0二部队黄城子.军马场,是一名典型的马二代。13岁时随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搬迁内蒙古乌海市,目前在内蒙古乌海市文化局工作,一直从事各类文化的策划、组织和实施。由于离开故乡时,年纪尚小,因此,对故乡的记忆没有陈爱民大哥的《军马场之魂》、《军马场之恋》描述的那么细腻、拿捏的那么准确;没有张志全大哥的《童年•黄城子》倾述的那么详尽、把握的那么周全,但作者于2015年10月,时隔39年首次返回故乡,故地重游,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建筑、陌生的面孔,面对旧物残垣,站在曾经生我养我的老屋房外,激发了把童年的记忆写成文章的冲动,文章中好多的情景(包括对父母,兄妹)描述都是仅限一个十几岁孩子的记忆和视觉感受,也许不是太精准和详尽,但最终还是愿意把不太成熟的作品拿出来,和军马人的后代-马二代们共享,以共同追忆和缅怀我们曾经经历、拥有、失去的美好岁月,同时也希望我们共同把童年的回忆当做我们人生最美好的拥有和阅历……</p> 感谢摄友田丰(中国、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乌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提供的部分风景照片,感谢我的老父亲、老母亲在写作当中的难忘回忆和娓娓道来,还要感谢陈爱民大哥,同学刘志喜、赵利、金亚军、郭愿忠以及我的大哥、大姐、二哥、小妹等为文章提出的中肯建议;可能文章中个别地方仍有不当或不准确提法,还希望大家见谅,多提宝贵意见。

军马场

故乡

牧场

城子

康保

同学

童年

陌生

张家口

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