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片风景摄影/王玉梅提供</h3><h3>图文整理编辑/徐英</h3> <h3> 曹玉桃在颐和园</h3> <h3>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h3> <h3>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h3> <h3> 到了清朝晚期,偏偏出了一个“抠门”的户部尚书。他叫阎敬铭。阎敬铭是陕西朝邑人,早年屡次参加会试,均乘兴而去、失望而归。无奈之下参加了“大挑”考试。阎敬铭写诗作文都不赖,可相貌很 普通,甚至有点“歪瓜裂枣”。他参加这种“靠脸吃饭”的考试,一进门就被涮下来。</h3><h3> 阎敬铭被“大挑”淘汰后,又不能干其他事情,只能又捧起书本苦读。好在经过一番苦读,终于在1845年成功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分户部以主事用”,开始为大清朝的财务工作忙活。</h3><h3> 1882年,阎敬铭被慈禧太后任命为户部尚书,正式掌管国家的钱袋子。那时候,户部已经烂的不成样子,到处是呆账、坏账、烂账、糊涂账,有的官员连算账、看帐都不会。阎敬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查清了账目,又清点户部管理的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他看到里面堆积如山,毫无章法,许多已经霉烂得无法使用。已经65岁高龄的阎敬铭,亲自进入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认真清点,总算将200余年的库存和出纳账目查了清清楚楚。为什么要说阎敬铭是“抠门”户部尚书呢?一是他对自己“抠门”。</h3><h3> 阎敬铭勤俭节约,清廉自持。据清代文学家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六记载:“(阎敬铭)尝使其夫人纺绩于大堂之后,僚属诣谒者,惟闻暖阁旁机声轧轧而已。尝冬月衣一絮袍,出示僚属曰:‘此贱内手弹者也。’僚属无不叹服。”</h3><h3>这是说,阎敬铭让夫人在衙署大堂后面放了一台纺布机,僚属来拜谒他,总是听到纺布机的声音。有一年冬天,阎敬铭穿着一件布袍向僚属炫耀:“这是我夫人亲自制作的。”僚属无不佩服。二是他对户部官员“抠门”。</h3><h3> 毫无疑问,户部是六部里面最有油水的部门了,存在各种“陋规”。特别是地方上报销各种费用时,必须向户部缴纳“部费”,否则户部就会想方设法进行刁难,导致报销费用寸步难行。当年,如日中天的福康安在向户部报销军费时,就不得不缴纳了一笔“部费”。</h3><h3> 阎敬铭担任户部尚书后,公然向这一潜规则宣战。他走马上任后办的第一件大案,就是掀出了著名的“云南军费报销案”,使得与案情有牵连的数十名大小官员,都受到了应得的惩处,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户部官员几乎一网打尽。甚至连军机大臣景廉、王文韶,以及两朝帝师翁同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在阎敬铭的整顿下,户部变成了清王朝最“抠门”的部门,户部官员们再也难以上下其手了。</h3><h3> 三是对慈禧太后“抠门”。阎敬铭守着国家的钱袋子,捏得紧紧的,轻易不愿放开。1885年,慈禧太后打算重修颐和园,遭到户部尚书阎敬铭的反对。慈禧太后虽然气得够呛,但也无可奈何。</h3><h3>毕竟,只要户部尚书不开口子,重修颐和园就没钱。阎敬铭的“抠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几年下来,在阎敬铭的精打细算之下,大清的户部竟然积攒了800多万两银子的家底。</h3><h3> 不幸的是,后来当阎敬铭告老还乡后,这800多万两银子还是被慈禧太后用去修建颐和园了。</h3> <h3> 曹玉桃,王玉梅,高玉叶,李大平,李大明妻子合影留念。</h3> <h3> 高玉叶,杨丽华,王玉梅,李大明妻子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h3> <h3>杨丽华,李大明妻子,高玉叶,李大平,李大明,曹玉桃夫妻和外孙女,</h3> <h3>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h3> <h3>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h3> <h3>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h3> <h3>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h3> <h3> 2019年我们鹿尾沟随缘相逢的亲友们,来到颐和园石山观光更是景中之最!</h3> <h3> 高玉叶,扬丽华在石山合影留念!</h3> <h3> 随缘相逢亲友们在一起!</h3> <h3> 李大平,高玉叶,王玉梅,扬丽华,曹玉桃和外孙女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 塔身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塔身为覆钵式,因此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须弥座。塔座边长18.2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上部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塔刹。</h3><h3> 顶部为两层铜铸镏金华盖,下层为地盘,上层为天盘。地盘重约2000多公斤,下面铸有4个预埋的铁环,悬挂着4根粗大的牵杆,牢固地将整个华盖与塔身连在一起。地盘下面挂有16个铜制风铃,每个铜铃重约8公斤,铜铃成六角形,外面铸有六字箴言,风铃内挂着十字悬垂,下面坠有十字交叉的风叶。</h3> <h3>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 ,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标志性景点。北海白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 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h3> <h3> 白塔自建成以后进行过多次修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历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发生地震,白塔被震毁。《清史编年》中记载:“七月二十八,巳时至酉时,京师大地震,声如雷,白昼晦暝,势如涛,顺德、德胜、海迨、彰义等城门被震倒,城墙塌毁甚多,宫殿、官廨、民居十倒七八。二十九、三十日又大震,通州、良乡等城墙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黄黑水及黑气。”这次地震两年后,重修白塔,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重修完成,并在琼华岛的东南山腰处立碑纪念。</h3> <h3> 雍正八年(1730年)夏历八月二十九日,北京地震,北海白塔再次损坏。史料记载:“派监修随查塔身,塔座彻底内裂,必须全行拆重修。”雍正十年(1732年)才告完成。</h3> <h3>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顶被损。宝瓶向西歪倒在天盘之中。据说白塔上“十三天”下的石座也被压碎了,导致“十三天”歪斜。在修复时,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舍利。</h3> <h3> 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h3> <h3> 徐英在颐和园石山留念</h3> <h3> 凡人智慧造神仙,庙宇连云万寿巅。慧广金山香色界,智高西海惠因缘。君王理念慈航佑,百姓胸怀信果禅。无量佛前烟火盛,光明如水注心泉。</h3> <h3> 颐和园大白塔游揽图</h3> <h3> 智慧海,清漪园中最高处的建筑当属智慧海。这是一座两层的佛教殿堂,全部用砖石发券砌成,没有枋檩承重,又称无梁殿。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所以也称为无量殿。殿外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益发显得色彩鲜艳、色调和谐、富丽堂皇。</h3> <h3> 智慧海殿外壁面镶嵌的一千一百一十尊琉璃佛极富特色。只是大多数琉璃佛的头部都不见了。智慧海和众香界这两座砖石结构的建筑都逃 过了1860年的浩劫。</h3> <h3> 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来源于《无量寿经》:“如来智慧海,神府无涯底”。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浩如烟海,佛法无边,法力无边,表示佛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h3> <h3> 智慧海面阔五间,汉白玉石台基。前檐各间均装修两扇实塌门,门的上方为方格拱窗,前檐明间门洞上方石匾“智慧海”,后檐石匾“吉祥云”。前檐各间均装修两扇实塌门,门的上方为方格拱窗。</h3> <h3>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h3> <h3> 王玉梅,高玉叶夫妻,李大明夫妻,李大平,曹玉桃和外孙女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 扬丽华,曹玉桃,王玉梅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 李大明妻子和徐英妻子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 徐英在颐和园留念</h3> <h3>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是人精神的物化。咫尺山林中,自有多方胜境。其中,匾额楹联堪称我国古典园林一大特色。这些题咏不仅为园林增添了人文色彩,更通过它们的表意功能触发游人的联想,使人体验到无限意境。紫禁城匾联主要为宫廷室内使用,保存环境良好,类型丰富精细。而颐和园代表皇家园林具有室外匾联的主要特征,式样与宫廷匾联略有区别。</h3> <h3>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h3> <h3>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h3> <h3>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 历史遗迹。</h3> <h3>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h3> <h3>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h3> <h3>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h3> <h3>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h3> <h3>高玉叶夫妻俩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李大明妻子留影照</h3> <h3>王玉梅</h3> <h3>高玉叶</h3> <h3>杨丽华</h3> <h3>玉玉梅,曹玉桃和外孙女在一起。</h3> <h3>徐英夫妻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 随缘相逢祝曹玉桃生日快乐!</h3> <h3> 难忘的生日快乐影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