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发展之出路何在

白发魔女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在写下这个题目之前很久,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于毛主席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这一战略方针,那么用“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句话来形容当今农村教育发展之趋势,是再恰当不过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加快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也由于农产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太大,周期长,见效慢,并且靠天吃饭,充满了不确定性。加之农产品丰收后销路不畅,所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抛家舍业,选择了外出打工,有时候是夫妻二人都出外打工,所以顺便带走了孩子。农村剩下来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同样因为城市化的原因,农民家庭的下一代都不愿再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都离开农村,在城里打工,也在城里买房或者租房,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跟随父母进入城里。本来实行计划生育后,孩子就不多了,所以这样一来,农村的孩子就越来越少了。广大的农村已变成了十室九空的状态,与此同时城市却越来越喧嚣,越来越热闹,所以房价才会一涨再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因为以上原因,所以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少,农村的学校也越来越少。以笔者所在的史德镇为例来说吧!</span></p><p><br></p><p><i> </i></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3年九月份我刚参加工作时,全镇22个自然村无论大小村子都有各自的学校,全镇一个年级有23或22个教学班。大一点的村子一个年级有五六十个学生,一般分做两个班。全校有五六百学生之多。最小的村子一个班也有十多个学生。那时候生源稳定,学生一般都在自己所在的村子读书,没有农民外出打工,也没有转学的学生。可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到了今天的2019年,全镇22个自然村有学校的村子已经锐减到只有八个了,而且这几个村子里完小(完全小学一至六年级)只有史德中心校,纪村学校,八一学校,穆家学校这四所学校。剩下的王都学校,程家学校,云里坊学校和付家庄学校都是初小(一至四年级),而且除了镇上的中心校因为有校车接送所以学生较多外,其他几个学校的学生数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有些初小学校比如云里坊学校和程家学校只有一到三年级了,一个年级甚至只有三四个学生了,学校的存亡就在这一两年内。全镇一个年级的班级数也由原来的23个锐减到只有5到11个之多了。剩下的学生也多是些家长没法带走的留守儿童,家里是爷爷奶奶在照看。而且令人痛心的是,九十年代农村学生很多的时候,校舍教学等设施很差,教师的工资也很低,待遇也很差。我记得我刚做代理教师时,我们班五十多名学生,学生数比我的工资数还要多。而今天恰恰相反,学校在盖好了高楼大厦,配备了各项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并且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后,却流失得没有几个学生了,造成了生去楼空,资源闲置浪费的怪现象。这在我们史德镇除中心校外,周边各个小学,尤其以镇上的史德初中最为突出。而县城学校的教室却是人满为患,校舍紧张。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学生都去哪里了呢?有的跟随父母去了打工的外地就读,比如广东,西安。有的孩子父母在县城或周边城市买了房子户口落到所在地区,就在那里读书,比如咸阳、西安。也有不少在家所在的县城买了房子就转到了县城,比如礼泉或兴平。也有没在县城买房但找关系转入县城的孩子,这类家长就在县城租房专门给孩子做饭,自己边打工。最后一类的最多了,所以县城的学生多得快要挤破脑袋了,一个班多达七八十学生,老师负担太重,苦不堪言。老师上课讲课用话筒,作业检查忙不过来,于是推给家长,家长弄不了的,于是送孩子去课外托管机构,所以各个县城学校周围的托管中心是遍地开花。 因此县城的学生倒是人满为患,要挤破教室了。而农村学校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正像有人说的那样:学生越来越少,学校越来越小,老师越来越老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除了学生的大批流动外,相对来说教师也在流动。原因也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许多年轻一点的教师(多是些七零八零后)都在县城或周边的咸阳,西安一带买了房子。当然子女也在所在城市读书,为照顾孩子方便,也想方设法调到县城学校去。当然县城交通经济条件较之农村要好些,这也是教师回城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说农村学校逐年面临着师生流失的问题。</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学生大批转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拖垮了农村学校,挤破了城里学校,对城乡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学生的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说这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不良的现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归根结底,造成农村学校师生大量流失,城乡学校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是促进人口流失的决定性因素。这和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移是一致的(有些年代人口的迁移是因为战乱的原因)。人口流动遵循着从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流动的规律。同时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也带动了其他产业链的发展。就业的机会多,比农村更利于生存。所以说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为是很难改变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因此说在此大形势下,即使各级教育部门不断出台各种限制政策,遏制农村学校的学生转学到县城学校去就读,几年来依然收效甚微。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每一学期的秋季开学时候,依然是学生转学的高峰时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转学的一般都是学习好的尖子学生。也许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聪明过人,是个可造之材,认为县城的学校资源好,所以一定要把孩子转到县城的学校去。而家在县城的学生又往往被家长转到市内或更大城市一类的名校去上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家长或学生是在跟风,跟人攀比,你的孩子能转到县城去,凭什么我的孩子就不能进城?这时候那种所谓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那句话就应验了。转学也是有些家长显示本领的一种方式。</span></p><p><br></p><p> </p> <h3>  </h3>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此我想说的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其实每个人在没有出生以前就已经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了。比如说一个出身下层社会的妇女怀着的孩子和一个上层贵族妇女怀着的孩子,这两个还没有出生的孩子还能用来比吗?即使一个父母生出来的兄弟姐妹们,生长于同样一个家庭,命运也是大相径庭的。比如武则天的父母生育了三个女儿,只有武则天能做得了皇帝,她的姐妹就没有那个命。所以说人是没法相比较的。好多人没出生前就已经处在社会高低不同的阶层上了,你凭什么去跟人比?当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能像陈胜吴广,像刘邦那样凭借武力腰里别着脑袋跟统治者玩命的,有帝王命的也是可以翻身成为王候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所以说家长们不要抱着跟别人家孩子比的心理去给自己孩子转学,更不要中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错误的话的毒了。学习不是跟会卖东西,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去。学习需要心静,心静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频繁的转学孩子是否能适应新的环境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环境对人固然重要,但决定学习好坏的是在于学习的人这个主观因素,而不是一味只是外界环境。所以历史上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很多,比如科学家牛顿,爱迪生,比如自学成才的典范人物王冕,还有那个凿壁借光的匡衡,只有一个孟子是她母亲“转学”成才的。(但前提是孟子好学,见了什么都学。)</span></p><p><br></p><p><i> </i></p><p><br></p><p><i> </i></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实这些年国家极大地改善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农村学校的危房改造,操场硬化,道路硬化, 多媒体教室等等,一样不比城里学校差。农村学校的教师基本都是能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好教师。所以家长们完全没有必要跟风去给孩子转学。因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孩子不爱学不想学,往往强迫是没有多大作用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所以说要解决农村学生转学到城市的问题,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让农民在家乡就能发家致富,不至于背井离乡,抛家别舍。其实能很好的生存下去,谁又愿意那么做呢?问题就像打工族们所说的那样“有家的地方没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而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国家和政府各级部门的通力合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去扶助,去引导农民在家乡发家致富,只有城乡没有差距,或者农村甚至胜过了城市,农民才不会大批地涌入城市,农村孩子也不可能再大量地转入城市,农村孩子的转学问题才可能从根源上得到解决。我希望早日看到农村教育蓬勃发展的好局面。</span></p> <h3>点击链接收看更多美文</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l6obi24?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我的2019年度生活总结</a><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l3w1h6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a><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h4xnc0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母亲老了</a><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g1bo07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人生若只如初见</a><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eb8epe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看门老头朱师</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