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行千里之参观东炮台

大玉儿

<h3>暑假爸爸带我参观海防大展览,这里成为海内外游客了解清末海防历史风貌的好去处。烟台东炮台风景区位于市中心风光最秀丽的滨海北路,因景区内岿岱山上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末炮台而得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景区三面临海,岸线蜿蜒、水质清澈、礁石奇异、风光旖旎,曾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可与地中海沿岸相媲美的海域"。景区占地9.68公顷。</h3> <h3>“表海风雄”有“中华扬威”之意,与东炮台的军事位置相符,是一幅名句佳作。</h3> <h3>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及长江门户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便不断寻找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h3><h3>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名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h3><h3>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h3><h3>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就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h3> <h3>英国立即抓住这一事件来扩大它对中国的侵略。1875年3月,英国公使威妥玛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六条要求:<br></h3><h3>1.英国官员参与调查马嘉理案。</h3><h3>2.英属印度政府认为必要时可再派探测队前往云南。3.赔款15万两。</h3><h3>4.立即商定办法,以实现《中英天津条约》所规定的对外国公使的优待。</h3><h3>5.商定办法,照约免除英商正税及半税以外的各种负担。</h3><h3>6.解决各地历年来的未结案件。</h3><h3>从这时起,他断断续续同清政府进行了一年半的交涉,不断以撤使、断交及武力相威胁,多方面进行讹诈,以求实现这些要求,并将各项要求扩大和具体化。1876年8月21日,李鸿章与威妥玛在烟台正式开始谈判,9月13日签订了 《中英烟台条约》。</h3> <h3> 东炮台是烟台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始建于1891年。1894年,李鸿章对东炮台进行了检阅。为了重现当年东炮台的历史风貌,东炮台海滨风景区对一些历史性建筑进行了恢复。</h3> <h3>那段遗恨百年的历史不堪回首,如今站在炮台上,眺望远方的广阔海域,心中未免感慨万千:今天的和平稳定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当然,要想继续和平稳定,国家必先昌盛,民族必先强大。谁敢打过来,我们一定要打回去!炮口永远对着来犯者,大炮时刻在准备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