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

笃定前行

<h3> 开学第一课</h3><h3> 文/劲草</h3><h3> 9月1日逼近,如今的学生每年新学期开学都要按照国家教育部设定内容进行学习“第一课”,完了后写出心得体会 ,然后在班上分享交流再学习。想想当年自己做学生的时候,说起来好笑,从小学到大学,我的“开学的第一课”竟然都是“认路”。</h3><h3> 依稀记得,除了在家门口的学堂里读小学不需要认路外,12岁那年,去8华里外的镇上读初中时开学的第一课就是“认路”。当时正在扩建新教室,除了初三毕业班“留守”,其它8个班的学生全部“搬”到借来的临时校舍上课。被放在“22班”的我和同村的几个孩子报了名,尾随班主任去看“镶嵌”在十五六栋老房子中间的“新教室”后,他就让我们先回家,3天后来上课。班主任哪里知道,他领着我们轻而易举就走过的纵横交错、弯弯曲曲的古巷,一下子就像一座迷宫横亘在我们面前。开学那天,我们几个人在狭长的古巷间转来转去,但所见房屋几乎都是“兽雕的屋脊、垂花的门楼、雕花的窗棂……”好在有个嘴甜的宝群,他问了五六个村民,才在这些好心人的指引下找到教室。这一路上,我都在大脑里做标记:什么地方有一户人家的石门槛是青色的、什么地方拐弯处的石板路有两块是断裂的,生怕再迷路。</h3><h3> 3年后,我独自去县城读高中,开学第一课同样是“认路”。背着行囊下车那一刻就开始问路,一路问了10多人、走了2公里,顺利抵达学校。报完名,又在校园里“认路”,教室、寝室、食堂以及厕所等等一一搞清楚后,才放下心来。</h3><h3> 当然,最有趣的还是去省城读大学时开学第一天的“迷路”。那天,我背着行囊径直走到“欢迎新同学”的大幅标语前,老师和“老同学”虽然给予了热情接待,但从他们眼里,我也读出了疑惑:一个大孩子(我读大学时因“发育不良”,身材格外“娇小玲珑”)上大学竟然没有家长陪送?报完名后,我就有点发晕,因为眼前的校园比自己呆了3年的县城还大很多。当天下午,我决定先熟悉熟悉将要“生活学习”4年的地方,于是在校园左逛右撞,刻意让自己迷路。一会儿坐坐电梯(当时大学校园刚刚使用电梯不久,不如现在的电梯豪华、功能多。),随意停下后,发现在电梯的转弯处有一道木门,将之推开,便可通往另一个系;一会儿又沿楼梯拾级而上前往教室,发现里面坐着20多个正在“埋头苦读”的学子,他们见一个大孩子突然“闯”进来,以为是来玩的,有人抬眼扫了一下就迅速低下了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足足花了两个星期,我才把校园的路认了个大概。这还得益于“大孩子”的心脏极具弹性,“认路行动”虽然数次受到帅哥靓女的轻蔑与嘲笑,但自我康复得快。一个月后,当我与几个室友到省城大街上用大脑记公交车、新华书店、超市等时,才发现世界比我想像中大好多好多……</h3><h3> 我现在才真正感觉,初一到大一,最适合迷路和认路。不仅年轻的心脏最容易自我康复(迷路和认路时受到嘲弄,不会往心里去),而且青春眼睛也最爱容纳新鲜事物。当然,这必须有“独自上学”这个前提,否则想迷路都难。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迷路”和“认路”,有过迷途的人也许会快人一步找到“出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