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载故园情(二八一医院重游记)

激流勇进

<p class="ql-block">  燕山脚下,戴河之滨,座落着一处与我渊源颇深的军队休疗机构一一中国人的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她的前身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北京军区第二八一医院,这里也是我六十五年前离开家门进入社会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  进门处那块巨石所在的地方,当年是一座红底黄边的大型影壁,正面是毛主席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金色大字,背面是我在政治处当干事时用板刷蘸白漆抄写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p> <p class="ql-block">  这座美丽的人工湖,我1954年在这里上幼儿园时,只是一个不大的小水坑,如今已经成为医院的一景。</p> <h3>  沿着湖边往里走,右侧就是当年幼儿园的所在地,现已不复存在,而左侧那两栋我在医院工作人员组成的营建队担任指导员时参加建设过的家属楼至今仍在使用。</h3> <p class="ql-block"> 通往后山的道路靠围墙的一段还是当年那个样子</p> <h3>  路边的参天大树依然身姿挺拔、枝繁叶茂</h3> <p class="ql-block">  掩映在树丛之中的是一口建于隋唐年间的古井,主要为附近的如来寺僧人和当地居民饮用的水源。</p> <h3>  虽然井口已用铁网封住,但里面的井水依然充足。</h3> <h3>  林中这块凸起的山石,也是当年人们休闲乘凉的理想场所</h3> <h3>  沿里面新修的道路前行,仍可见到医院初创时期的建筑</h3> <h3>  每年暑期担任警卫工作的警卫战士至今仍在里面居住。</h3> <h3>  有的已被改建成为训练馆</h3> <h3>  在这片树林的后面,是医院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原始建筑</h3> <h3>  当年在这里休疗的都是部队军以上的干部</h3> <h3>  在建筑的左侧门口处立有一块木牌,上面详细记载着疗养院的历史沿革,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栋房子应是医院刻意保留下来作为传统教育之用的历史遗迹。</h3> <h3>  从后山绕到前院,就到了疗养院的新疗区,三岔路口的这棵松树,颇具几分黄山迎客松的风姿。</h3> <h3>  现在的疗养区,外型考究,高端大气,远非当年旧疗区可比,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格外漂亮,充分展现了军队休疗机构的与时俱进。</h3> <h3>  与疗养区相毗邻的是新近建成的全军肾病治疗中心,中心的创建人是当年我在时内二科的周柱亮主任,他也是我父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北京军区中医培训班的同学。</h3> <h3>  围疗养院绕行一周接近门口处的是一片松树林,里面的松树蜿蜒曲直、形态各异,记得当年这片松树在医院大门和着机关办公区的中轴线上,不知何时移到了这里,其中最具特色的一棵卧龙松也不见了踪影,但对医院如今的总体布局来说还是相得益彰的。</h3> <p class="ql-block">  在即将离开时,使我不由得想起1981年11月底调走前的一幕,在临走前的头一天晚上,我的直接领导医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王永麟同志将我接到他的家中摆酒为我送行,主要的下酒菜就是凉拌白菜芯,随吃随聊随拌不知吃了多少盘,真是聊得尽兴吃得开心,但却辜负了另一位院领导的一片苦心:回到宿舍我才知道,医院的董国彬院长在这里足足等了我一个晚上,第二天遇到他时他告诉我让我吃早饭和他一起陪客,对此我心如明镜,其实他就是想以这种方式为我送行。事情过去整整38年了,每当想起这一幕,我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p><p class="ql-block"> 走出大门,我站在马路对面回眸眺望,心中默默地行了一个军礼。</p> <p class="ql-block">  返回途中经过另一座跨越戴河的大桥时意外发现,此桥已被命名为"军区桥",按照当地人称呼的习惯,北戴河的休疗机构一般只叫其隶属单位的名字,二八一医院又叫北京军区疗养院,所以当地人一直称其为"军区",现在又将此桥以"军区"命名,足见医院在北戴河人心中的份量,作为一名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军人,我也因此平添了几分荣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