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王台镇也称百合小镇,各村主要种植百合,生产的百合花销往全国各地,镇所辖溪后村是闽北美丽乡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共664户、2541人,以绿色休闲观光农业为主。</h3> <h3> 溪后村不仅是个充满淡淡花香的美丽乡村还是个有故事的村庄。</h3> <h3> 村口的长长的迎宾廊桥似门楼一般,颇有气势。</h3> <h3> 闽北很多乡村都建有廊桥,是供村民休息交流的好地方。</h3> <h3> 廊桥宽敞明亮,梁柱上记录着廊桥的相关信息,而建桥师傅的名字往往书写特别大,关乎名声也算另一种产品负责制吧。</h3> <h3> 从廊桥往外望,正前方是条小溪流,二条清澈的小溪在廊桥处汇集,溪水从桥洞下流走。</h3> <h3> 溪后村拥有三张响铛铛的名片:科特派第一村、杉木王、杉木丰产林。如果你到王台镇,随口报出其中称呼,大家都会心领神会,热情地教你走去往溪后村的路。</h3> <h1><font color="#ed2308"><b>科特派第一村</b></font></h1> <h3> 走过村口,老远便望见醒目的“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的大红招牌,边上是一座“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主题馆”。</h3> <h3> 1998年11月底,为破解闽北的“三农”问题,南平市领导李川带队来溪后村驻村调研,在3天3夜的调研中了解到村民们迫切的愿望:希望有专业农技人员能沉到村里,解决实际问题。这次调研在闽北大地引发了一场“体制性革命”。</h3> <h3> 1998年12月,南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吴敬才刚从德国进修回来,不久就被派到溪后村担任首位科技特派员,共产党员吴敬才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一号特派员”。驻村后,他任劳任怨给予村民各项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第二年,村里种植的雪柑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民们个个喜上心头。</h3><h3> 鉴于科特派取得的良好效果,这把火很快燃烧至八闽大地,直至引燃全国。因此,溪后村成为全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h3> <h3> 笔直的村道,广褒的农田,远处连绵的小山,构成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溪后村是自然清新的闽北美丽乡村一个缩影。</h3> <h3> 村大棚里种植百合。</h3> <h3> 收割后的稻田黄绿相间,闽北主产水稻,我最爱吃的就是闽北大米了。</h3> <h1><font color="#ed2308"><b>杉木王</b></font></h1> <h3>王台人引以为傲的杉木王。</h3> <h3> 1961年,朱德委员长到溪后村视察时,与当时的省委书记叶飞围抱杉木王。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溪后杉木王和丰产林。</h3> <h3> 杉木王所在的山己修建成郁郁葱葱的公园,拾级而上能见到标注的各种各贵树种,树木高大挺拔,鸟叫声此起彼伏,到达山顶,在八角亭休息或远眺那是种妙不可言的轻松。</h3> <h3> 围栏里是高大笔直的杉木王。</h3> <h3> 1972年春,溪后村为了更好地保护杉木王及其周边相伴的多株木荷、枫香、齿叶阿丁枫等名木古树,组织村民在杉木王周围种植楠木,面积达11亩。</h3> <h3> 随着“绿色金库”声名远扬,自然而然也促进当地红色旅游,王台革命旧址群其中就包含溪后村,193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溪后村一带活动。</h3> <h1><font color="#ed2308"><b>杉木丰产林</b></font></h1> <h3> 溪后村安槽下有一片杉木丰产林,1919年春,由溪后村魏姓三青年,用插条的方法造下200亩杉木林,至今正好100年。</h3> <h3> 新中国成立后,这片长势良好的杉木林收归国有。到了上世纪50年代,其每亩蓄积量就达78.9立方米,居世界之最,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印尼万隆会议上宣布这一事实。</h3><h3> 作为国内人工造林的典范,“绿色金库”从此声名远播。</h3> <h3>1958年,王台公社被国务院授予“绿色金库”称号。</h3> <h3>获国务院嘉奖后,村里成立了林管会,组建了护林队,</h3> <h3> 习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来到安槽下视察丰产林生长情况。</h3> <h3> 2008年,王台林业站对丰产林进行调查:面积2.85公顷,平均树高35.2米,平均胸径30.1厘米,保存株数2876株,亩蓄积量70.57立方米。</h3> <h3> 从山脚抬头望,满山都是高大粗壮的杉树,如泰山压顶一般,内心被强烈震撼到!</h3> <h3>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百年‘绿色金库’成为最吸引游客的景点。</h3> <h3> 在百年杉树映衬下,人显得瘦小,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呀😂</h3> <h3> 树下的植物长势喜人,叶子泛着油光。</h3> <h3> 年底准备再去溪后村,去感受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纪念全国科特派活动开展20周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