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耶路撒冷

草草了士

<h1><br></h1><h1><br></h1><h1><b>8月10日</b></h1><h1><br></h1><h1> 台风不期而至。<br> 赶巧我要出门了。<br> 大雨如注。下了楼,变成太阳雨了。<br> 上车,骤雨滂沱。下车,雨势敛去,成毛毛雨。<br> &nbsp;到候车处,空无一人。</h1><h1> 我说,师傅,开开空调吧。</h1><h1> &nbsp; 师傅说,好!你要几度给你开几度!</h1><h1> &nbsp; 这样登车往浦东机场而去。</h1><h1> 外边风雨飘摇,浦东机场,偏安一隅。</h1><h1> &nbsp; 临到办理登机,才被告知,航班延误三十三小时。</h1><h1> &nbsp;所有人,安静地听完,有的掉头回家,有的等至深夜,随大巴去往酒店。</h1><h1> &nbsp;车内没有人声聒噪,只有空调的清响。</h1><h1> 金碧辉煌一酒店。<br> 先洗洗利奇马味的头发。<br> 困到无法入睡。<br> &nbsp; 想,去以色列,好不容易啊。</h1><h1> 后来梦见飞机像一只美丽的蜻蜓,扇动着翅膀,飞了。<br> 甜蜜一觉。<br> 去酒店边上走,遇到鹿溪。<br> &nbsp; &nbsp;静静的鹿溪,大树都摇摆成什么样子了,它却不动声色。</h1><h1> &nbsp;它也是个有来历的所在吧,却从来不曾听闻。</h1><h1> &nbsp;河岸有置了花木的白房子,空阔的草场,倒垂着的凌霄花,被覆上镂空花砖的狗舍,蹲在自家门前择菜的农人……</h1><h1> 倘若没有延机,怎可遇上这等风景。<br> 想想都是幸运。<br> 去我朝思暮想之地,那是幸运中之幸运!早晚的事,我有耐心。</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静静的鹿溪——后才知道,在浦东新区六灶镇</p>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br><br><b>8月11日</b></h1><h1><br></h1><h1><br> 托利奇马的福,航班延误三十五小时,晚上抵达以色列特拉维夫机场。<br> 夜宿拿撒勒市。<br> 今天,8月11日,正逢伊斯兰教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依山而居的穆斯林聚落,忽然腾起闪亮的礼花,尽管是夏夜,在一个缺觉的旅人眼里,还是寒丝丝的。何况,此上拿撒勒的穆斯林人,与下拿撒勒的犹太人还比邻而居呢。<br> 与敌同眠,是什么滋味?我猜,仿如一对恨意丛生的男女,搞不好谁也离不了谁呢。<br> 相爱相杀,是最有趣的人性现象,政治当然也避无可避。<br> 倘若你有拆解欲,去看看以巴历史吧。<br> 二十多个世纪的绞缠,怎一个“恨”字了得。</h1><h3><br></h3><h3><br></h3><h3><br></h3><h1><b>8月12日</b></h1><h1> 早上,过以约边境去约旦首都安曼,在关口滞留三个小时。<br> 其间,一行十二人被告知排成一排,贴大巴而立,手持护照首页、离境税票、淡粉红色离境证明,供海关官员验明正身,场面搞笑。<br> 禁止拍照。 没有照片为证。</h1><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1><br></h1>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br> 入约旦境,先直奔一装饰繁缛的餐厅。<br> 餐桌上的烤饼,很恣意。<br> 看着相当随性,实际做工蛮考究的。 仔细看,发酵面团添面粉,加以搓揉,擀成饼状,置一如倒置锅底的器物上烤制,大张大张的,一己之力似玩不转,但老妇人手一挑弄,轻易揭下饼张,辗转腾挪间,饼还做势欲飞,让人禁不住飞扑过去,护住这个软软糯糯的宝贝。 吃起来咸滋滋的,很有嚼劲。 &nbsp; 裹上酸橄榄,羊肉碎掺以芫荽的肉条,烤番茄,醉黄瓜,无名奶酪,不明觉厉菜,真的好吃! </h1><h3><br></h3><h1> 话说,拿撒勒早餐时见有很多粒状物,大如橄榄,小如扣子,酸酸的,刚受不了,就刹住了,回味很好呢……后来知道是橄榄…后来,这橄榄如影随形,天天跟着我们——到以色列,见橄榄山上大小橄榄树,果实累累,明白以约人跟这橄榄之缘分,可谓难舍难分,其间情愫,食物层面之外,或许另有一份宗教情感在。橄榄山,满布《圣经》记载之所在,哪一个去往耶城的人避得开呢?<br> 耶城万国教堂后花园内,有千年橄榄木一株。据说耶稣基督殁后,植物哀其不幸,纷纷倒毙。就这橄榄木,依然故我。有信众痛感草木无情,怒劈此树,哪知树已中空,枯槁成泥,它的心,碎了!</h1><h3><br></h3><h1> 说说口袋饼。<br> 此行除烤饼外,<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约多是口袋饼伺候。圆形带夹层饼,撕开一角,可以往里填充任意馅料。馅料口味单一,就是各种酸——这么说,也不单一。酸味复杂,一言难尽,光是停留在喉间的不同位置,就可生发出别样口感,绝不似甜那么单纯……以后专文写。</span></h1><h1> 我喜欢一切有馅的东西,圆融、体己,不时放送惊喜……这口袋饼,正中下怀,顿顿甘之如饴。有16岁上海男孩,眼里只有几样烤物——烤羊肉烤鸡肉什么……吵着要吃泡面炒年糕。他的妈妈,喊他“宝宝”,这下真是拿宝宝没奈何……</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身怀绝技的约旦老妇人</h3> <h1><br><br><br>  一路尽是黄土高坡。<br>  车盘旋复盘旋,山的褶皱处,藏着洞穴式酒店。<br>  夕光之下,山体竟是赤红的。<br>  空中传来晚祷声,水一样地漫溢开来,直抵人心……</h1> <h3>洞穴餐厅确有洞穴的阴沉,但是温存,人居其中,似被包裹着,加之美食诱惑,真有小婴儿的恬然。</h3> <h1><br><br><br><b>8月13日</b><br><br> 佩特拉古城,沙漠中的神秘之城,繁华一时,却在一夜之间香消玉殒,连一点线索都不曾留下,唯有岩壁上的些许痕迹,可见宫苑、剧场、浴室、座位、马槽……供牲口和人饮用的水渠,丝带一样环绕着玫瑰色的山丘,我们只能做梦,想象城市晶莹如露珠的早晨,活色生香的男女,珠玉披列,策马纵横,在沙漠腹地抒写传奇。要谜底做什么,谜底总是无趣的。</h1> <h1><br><br><br>  在风景里……</h1> <h1><br><br>  </h1><h1><br></h1><h1> 我以为照片拍得歪斜,实际是起伏的沙丘加持。月亮谷啊,真的如月球一样的清冷寂寥,再不玩些不规则游戏,别说狐狸,骆驼都不肯待了。小皮卡车司机,一路狂飙,遮阳的布帘子,几番吹落,撑杆索性断成两截,“hello,师傅!”司机大人立刻下车,一把扯掉肇事的布帘子。亿爹的鼻子晒得通红,好像有点长,变成匹诺曹了。后来进了谷里帐篷,喝了一碗鼠尾草茶,见到碗上绘的黑鸢尾花,想:</h1><h1> 还是,人间,安妥!</h1> <h3><br></h3><h3><br></h3><h3> 车子狂舞,阳光浪照,偌大一处文化、自然双遗产,只拍一张照片</h3> <h3></h3><h1><br><br><br><b>8月14日</b><br><br> 一到死海,耳朵嗡嗡作响,原来陷坑里了。<br> &nbsp; 它是陆地最低点嘛。<br> 除了细菌,了无生物,连咸鱼都没有,所以冠以“死”。<br> 沉静如死,难道不也是它的名字的由来?<br> 此地人并不讳言死亡,佩特拉古城内,最堂皇的建筑,就是墓室了,客厅、卧室、浴池,这些供人享受生命之欢的场所,却是简而又简的。<br> &nbsp; 静而至极,便是一向死而生的过程,删繁就简,人愈加落拓,其间种种,需凝神屏息地体味。</h1><h3></h3> <p>  </p><p> </p><p><br></p><p> 夕光之下的死海,如凝脂一样,是有厚度的水,好像从不曾兴风作浪,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水是有表情的,甚至是有智能的,深不可测至你无论怎么想象都不为过——对它,只有膜拜的份。</p> <h3></h3><h3></h3><h3></h3><h1><br><br><br><br><br> 去了马达巴的圣乔治东正教堂。 街景粗陋的小城一隅,竟有藏宝处。</h1><h1> 是铺设于地面的马赛克地图。 16世纪的巴勒斯坦版图,历尽踩踏,死海、红海、椭圆形的耶路撒冷城,仍清晰可辨。 巴勒斯坦人应该大有兴趣吧,宝贝可作宣示主权的明证。 到底色彩暗淡了,像一伤心旧物,不忍横看竖看,无所顾忌地拍照。 讲究如它,技巧之外,需耗多少时间镶拼? 马达巴城,号称“马赛克之城”。从尼波山顶教堂看,无所事事的古人,真的擅长此道。(图六) 难以想象,如今大而化之的约旦人,还能坐得住冷板凳。 反正商铺里的马赛克画,都是粗制滥造品。 相形之下,在俄罗斯,即使一个农妇,守在村头,卖些布娃娃、木头玩偶,都是深有机巧,惹人挪不动步子,必要动心买下,收入囊中才甘罢休。 &nbsp; 但是,约旦人自有戆福,不擅花拳绣腿,却是天性纯良,周边皆友邻,全无战事纷扰。</h1><h1> 印证先知一句话:平安属于善良的人。<br><br><br><br> 去尼波山了。 山上无甚可看,却有隐形风景。<br> &nbsp; 这是摩西安息之地啊。</h1><h1> &nbsp; 摩西以一百二十岁高龄,死于尼波山。</h1><h1> &nbsp; 他是可以瞑目了。此前率众人耗时40年,穿山涉海,历尽辛苦,眼见得回到迦南——耶和华应许之地,夫复何求。</h1><h1> 上溯自前1600年,犹太人在游荡数世纪后,一路往南至埃及,呆了好一阵子。 &nbsp; 但是埃及人并没善待新来者,犹太人沦为苦力,筑堤修路,搭造兵营……</h1><h1> 摩西使出浑身解数,游说埃及法老,放犹太人一码。 法老一再食言,摩西无奈,只有施放神力,他以手杖击打尘土,尘土变为虱子和苍蝇,吸埃及人的血,令他们生疮,法老还是不从。 摩西又让黏糊糊的青蛙爬满王宫,法老心里肉麻,仍是嘴硬。 摩西只好使出狠招,手杖轻点之下,埃及各家长子、头生牲畜皆暴毙,法老才肯服软,放众人出埃及。 可是众人说了:为甚要搅扰我们服侍埃及人的宁静生活,到旷野里去送死啊! ! 此时耶和华显示奇迹,令众人顺利上路。众人亲见神力,这才敬畏上帝,服从摩西。 &nbsp; 这是《圣经》里的故事,其间真是,波谲云诡。</h1><h1> 去读这部奇书吧。<br> 当小说读、当历史读,两可着。 一说上帝收拾了摩西的骨殖,亲葬了他,葬于何处,是个谜。 我宁愿相信,摩西葬在尼波山,他亲爱的迦南地,就在目光所及处。</h1><h3><br></h3><h3><br></h3><h3><br></h3><h3></h3><h3></h3><h3></h3> <h1><br><br><b>8月15日</b><br> 入以色列了。<br> 耶路撒冷,近了!<br> 洪老师说,世界那么大,为啥去以约?<br> 因为那是一个迷城啊。<br> 错综复杂之情感,才能生出足量满足感吧……</h1> <h1><br><br><br> 入耶城门,差点儿晕倒,太美了吧!满眼古物,各逞姿态,简直是建筑教科书,根本翻不转。走着走着,状况频出:手机掉链子,强光之下,几番黑屏,只好盲拍。人群乌乌泱泱的,指哪挡哪。道路溜光水滑,不得不看紧脚步。有人说,“世界若有十分美,耶路撒冷占九分”。耶路撒冷十分美,我就拍了一两分。</h1> <h1>  <br><br>  许多年前,我想,某一天,我会站在这座令人激动和不安的城市里,仰望那些了不起的建筑,想象在一张白纸上描绘这些美妙图景的人,守着他的白狗,坐在夕光里,背景是,储藏了他一生的浪漫记忆的石头房子。</h1><h1><br> 可是, 遇见美物,如同遇见亲爱的人,竟是不知说什么好的。</h1><h1><br> 话说“一战”硝烟散尽,圣城几成建筑垃圾场,那些汇聚了古巴比伦、古罗马时代、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近现代欧洲建筑精华的高堂广厦,早已不复往昔的荣光。百废待兴之际,一批欧洲和本地的建筑师,各怀目的,来到圣城,勾勒出他们心中的蓝图,在老城一隅重建新国,直至“我看到的和我看不到的”耶路撒冷,再次以一种娇脆而又无法撼动的姿态,屹立在这块不毛之地上,令世人艳羡。</h1><h1><br> 在耶城踟蹰,恍在每一个建筑立面上,看到他们的脸。</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h3> <h3>建筑师须有诗人情怀,比如这位美国人</h3> <h3><br></h3><h3><br></h3><h3><br></h3> <h1><br><br><br> 圣殿是什么样子的?有圣人说:“未曾见过圣殿的人,便不知什么是荣华富贵。”或许集美于一身,圣殿向来遭人妒,屡建屡毁,至公元70年,为罗马王荼毒而彻底毁弃,仅剩西墙墙基一段。圣殿自此成为犹太民族的集体梦魇。饱受苦难的犹太人,无论流徙何方,都要想方设法回家,面对圣殿残垣断壁,唏嘘哀哭,于是西墙成为“哭墙”。</h1><h1> 据说人到哭墙,便会摒弃世俗杂念,境界莫名升华。拜托上帝赐银两之类,那是没有的,塞在墙缝的纸条,写满各种语言,指向一概高大上。<br> </h1><h3><h1> 写中文,上帝也懂。</h1></h3> <h3>哭墙。一分为二,男左女右。</h3> <h1><br><br><br>  哭墙向为纷争之所。地陪讲,某年有中国大妈团到此,毫无征兆地,蓦然掏出以色列国旗。照片见报后,舆论大哗,整个阿拉伯世界炸了锅。以色列人,偷着乐,对中国人,那是更好了………这或是个段子,但以色列人的心意,此次却是领受了。昨宿海法,街头观光,巴哈伊花园下,一对犹太夫妇,很老了,穿扮考究,老太太更是浓妆艳抹,迎上来问,是从中国来吗,听说从中国上海来,激动得说了一堆希伯来语。那天从特拉维夫机场出关,也是一对犹太老夫妇,横刺里穿过来,用英语问是从中国上海来吗,说,是的。“欢迎来以色列”他们欢笑着说。 苦难故事的悲情主角,一点点微光,也能温暖一生。 1967年,犹太人自约旦手中收得哭墙,人们蜂拥而至,喜极而泣。图为三位捷足先登的士兵在哭墙前留影。五十年后,图片再次留下三张饱经沧桑的脸。</h1> <h3></h3><h1><br></h1><h1><br></h1><h1><br></h1><h1> 耶城的阳光,真是毒啊。</h1><h1> 亿爹的帽子,丢在约旦餐厅了,他想买顶耶城随处可见的黑帽,问了,说,那是神职人员专用帽。 我只好天天缠裹着围巾。这围巾,是在佩特拉小店买。店家长着鹰隼一样的眼睛,舞动着鹰爪,拎了轻飘飘的围巾,硬要给我围上,他把围巾往后一抖,那么一绕,仿佛紧箍咒,脑袋差点崩裂。紧箍咒,何其多也,怎好再加一道!于是我在耶城,松松地围着它,挡太阳,还送风。 走到苦路第九站了,路侧杂货铺子,老板纷纷打招呼:你好!你好!<br> 其中一个指我围巾问:<br> how much?<br> &nbsp; five</h1><h1> 他用戏谑的眼神说,哈哈,傻女人,买贵啦,俺家便宜,进来瞧瞧。 &nbsp;苦路十四站,到得九站,我已苦不堪言,懒得理他。</h1><h1> &nbsp; 这是主耶稣背负十字架走向骷髅山之路,怎能不苦。</h1><h1> &nbsp; 第一站,长老、比拉多,无知的愚民,将主耶稣诬害,主耶稣被戴上荆冠,披了紫袍,走向死路。</h1><h1> &nbsp; 第二站,耶稣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趔趄前行。</h1><h1> 第三站,鞭笞之下伤痕累累的耶稣基督,痛苦抽搐。 &nbsp; 在第四站,他遇上了母亲马利亚,母亲怀抱着亲爱的儿子,心如刀割。</h1><h1> 第五站,观刑的黑人西蒙被兵丁从人群中拽出,替耶稣背负起十字架,走了一小段路。 第六站,一妇人奔出人群,把这个瘦弱矮小的男人拥入怀中,用手帕擦拭他脸上的血汗。 第七站,他的膝盖被磕破,脸深深地埋入尘土。 第八站,妇人们不忍看到耶稣的惨状,痛苦号哭。耶稣劝众人道:<br> “圣殿将毁,为耶城哭泣吧!” 耶稣基督不堪身体的痛楚,倒伏于地。是为第九站。 &nbsp; 第十站第十一站,耶稣被剥去身上的紫衫,钉于十字架。</h1><h1> 天下最痛的痛,十字架都在颤抖! &nbsp;大地为之哭泣,橄榄山瞬间崩裂,观刑的人们仰天长叹——第十二站。</h1><h1> 第十三站,有虔诚教徒摘下耶稣的躯体。 第十四站,耶稣基督被掩埋。 到得圣墓教堂,苦路终点,我的腿,差点跑断,只想树下乘凉歇息。 耶城的每一株树,都自带小小风源。 唉,只知苦,不解痛,更如何体谅耶稣基督救赎众生而不得的哀伤。 &nbsp; 也许某一天会忽然开悟吧。</h1><h1> (图上可见用罗马数字标示出的站序。)</h1><h3></h3> <h1><br><br><br><b>8月16日</b></h1><h1><br></h1><h1><br> 地中海灿烂的阳光下,雅法老城还是凉的。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城市,如今是特拉维夫的一部分。实际比之于摩登的特拉维夫,雅法更具城市面貌,一个人群聚落的所有元素,哪样也不缺,钟楼之外,有纵横交错的十二条街巷,如星辰一般环绕着粉红色的教堂。巷内无人,只遇上一只说希伯来语的猫,三角梅,红的、白的、蓝的,热烈而羞怯地开在巷子最深处,让我又一次想到,这真是一个矛盾的国度,总是悲欣交集,总有出人意料处。而他们,却早已处之泰然。你看啊,圣殿倾覆的纪念日才走,他们就过起自己的情人节来了。</h1><h3><br></h3><h3><br></h3> <h3></h3><h1><br><br><br><b>8月17日</b><br><br> 伯利恒,数易其主,1967年归以色列,1995年,为巴勒斯坦辖区。<br></h1><h1> &nbsp;实际它不属于任何政治势力。它是全世界基督徒心向往之的圣地。</h1><h1> 《圣经》记载,童贞女马利亚因圣灵感应而受孕,她的未婚夫、木匠约瑟,受神的启示,应许了这门婚事。 那夜马利亚在伯利恒的马厩里,诞下一个男婴。<br> 天空飞过一队天使,对牧羊人说:“报给你们大喜的讯息……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 主耶稣降生,从此有了救世主。<br> 自有主耶稣,世界开辟了新纪元。<br> 他从来不是凌驾于万民之上的君主,他是众生精神的王。 伯利恒圣诞教堂,有马利亚诞下耶稣基督的泥马槽,金饰围栏的摇床(图七可见),数盏银制油灯,日夜不息,映照着这个神圣的角落。 如我这般,生来就给贴上无神论者的标签,立在圣诞教堂前,也会莫名充满宗教情怀。</h1><h1><br> </h1><h3></h3> <h3>  &nbsp;</h3><h3>圣诞教堂体量巨大,却没堂皇的正门,需从一低矮偏门匍匐而入,其余各门也是各种矮,像我这么高的人,只能弯腰进出,这是防御之利吧?或是令人敬畏神明……可是,耶稣基督的泥马槽,却安在地窖里,让人一点点的沉落……竟有亲爱感。<br></h3> <h1><br><br><br>  在橄榄山,看晚祷声中安歇了的圣城。<br>  风把夏日吹凉了…</h1> <h3></h3><h1><br><br><br> 锡安山,犹太民族的圣山。<br> 犹太人不论流散至地球哪一方,此地都是他的归处。 山上马可楼,《圣经》记载,是供耶稣基督和他的使徒聚会祷告处。 &nbsp; 这里是耶稣基督最后晚餐的地方,基督复活后,在此向他的门徒显示两次。</h1><h1> “马可”的拉丁文原意,即是“饭堂”。 那日耶稣的门徒照他的吩咐,设了筵席。<br> &nbsp; 席上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h1><h1> &nbsp;十一个门徒就甚忧愁,问:“主,是我吗?”</h1><h1> 卖耶稣的犹大道:“拉比,是我?”<br> &nbsp;“你说的是。”耶稣说。</h1><h3><br></h3><h3><br></h3><h3><br></h3><h3></h3> <h3>这张照片让我想到某些小说描述的19世纪情境,的确,时间飞逝,有些东西却是亘古不变的。“这样好”,世上有种人会这么说。一味向前,会找不到北。</h3> <h1><br><br><br>  他只想做个比灰尘还要轻的人,无奈拥趸无数。五千个男性信众(妇女、儿童不计),跟从着耶稣,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肚子饿了,如何充饥?主耶稣召唤使徒,搜罗所有吃物,只有五饼二鱼,怎么果腹?此时耶稣分劈饼鱼,向天祝祷,令众人吃,众人竟都吃饱,门徒收集零碎,免得糟蹋,装满了十二个篮子!于是,在加利利湖畔,又添一处耶稣神迹——五饼二鱼教堂,窗饰很美。</h1> <h3></h3><h3></h3><h1><br><br><br>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永无止息…</h1><h1> 温柔缠绵的加利利湖~</h1><h3></h3><h3></h3> <h1><br><br><br>  教堂华丽如斯</h1><h1> 却可让人心如止水</h1> <h3></h3><h3></h3><h1><br><br><br><b>8月18日</b></h1><h1><br></h1><h1><br> 蜂巢一样的石头房子, 表达天主的神圣不可侵犯和无所不及的爱意。</h1><h1> 立在橄榄山上眺望,满目米白色耶路撒冷石,在晨曦中散发着金光。午时竟是透明的。难以想象,如此坚硬、粗砺的石材,也会柔情万端。有那么一瞬,还是珠光宝气的。当然是有节制的珠光宝气,就像酒店内偶遇的以色列夫妇,去赴安息日之约吧,装扮考究,冲眼望去却是质朴的。笑容灿烂,也是分寸拿捏得正好的。傍黑时分,幽暗的天光之下,耶路撒冷石又是另一番气象,青铜颜色,配衬赭黄色的天空,格外沉郁。这样的色调,只属以色列。</h1><h3></h3><h3></h3> <h3></h3><h1><br><br><br> 我爱耶城,上帝应许之地。</h1><h1> 谢谢,与我同赏。</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