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h3> <h3>本网讯(记者 贾支渝)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34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42项),文水县有3个项目成功入选。</h3><h3>文水此次入选的项目为:传统音乐类“武皇群锣”、传统技艺类“贤美牛肉传统加工技艺”“文水县吴村烙画葫芦加工技艺”。截至目前,我县已有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7项,市级非遗8项,县级非遗46项。</h3><h3>“武皇群锣”是流传在女皇武则天故里南徐村的民间文化艺术,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武皇群锣最得意的乐器是:云锣、筛锣(又称开道锣)、马锣、京锣、武锣、手锣、小锣、娃娃锣。演奏时配有大鼓、大钗、小鼓、小钗,以及旋子等民乐,威武动听,喜庆交加,给人一种特殊的优美享受。</h3> <h3>岳村鈲子是流传在文水县境内的一个独特的民间乐种,因其源于并主要流布于岳村一带,故称岳村鈲子。岳村位于吕梁山下的古官道旁,太原盆地西缘。当地人之所以将这种民间乐种称为"鈲子",有两种解释:一是因其独特的演奏乐器小钹当地人称为"鈲子";二是因击打小钹所发出的声音"呱"而得名。岳村鈲子源于祈雨,与当地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紧密相关,主奏乐器是一种罕见的小钹(钹碗大、钹边小),岳村人称为"鈲子",被誉为"三晋锣鼓中的一绝"。</h3> <h3>桥头大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种汉族民间锣鼓音乐,桥头大鼓,来源于当地祭祀风俗并与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血脉相连,主要特点是:鼓大,声大,阵势大。因其鼓音声似滚雷轰鸣,被称"九龙浑天雷公鼓"。</h3> <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0.34rem; 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 text-align: justify;">文水长拳,又称"左家拳","左家长拳"。是北方武术拳种的一种,因此拳种创始于清朝著名镖师左昌德而定名,迄今为止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h3> <h3>"马西铙"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初刍于商夏、盛行于唐汉,定形于明清。主要用于当地汉族民间社火、祭祀求雨、庙会庆典等活动。其基本内容可分《天地人之和》、《吵鸡会》、《狗相咬》三部曲。</h3><h3>福胜锣鼓是流传于山西文水县闫家社一带的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福胜锣鼓四部曲一一欢天喜地、合家团圆、凯旋而归、平步青云,合称"状元过街"。</h3><h3>"跌杂则"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流传于文水乡村中,由民间的"杂话"逐渐丰富形成。在饭市上,人们对种庄稼、农事节气、生活风俗、农长里短、国家大事、生活烦事无所不谈,闲谈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即可编为押韵的"谚语"和"杂话",即人们所说的"练子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