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PingFang SC', Arial, '\\5FAE软雅黑', '\\5B8B体', simsun, sans-serif; line-height: 27.359375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48, 248, 248);">太原锣鼓是咱们山西的一大特色,而太原锣鼓是由早期的社鼓演变而来的。“绛州的鼓、威风的锣、太原锣鼓舞大钹”是人们对山西三大鼓种的赞誉,以铙、钹的特有声响为主体构成锣鼓曲是太原锣鼓的最大特征,其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风格独树一帜。</span><br></h3> <h3>太原锣鼓的产生与社火有着渊源关系,属于村社“社火”的社鼓类。目前,最早的锣鼓曲牌“社家鼓”资料源于太原市南郊范家堡、古寨村、武家庄的民间社火锣鼓。至今,武家庄的社火锣鼓仍留存着早期“社火”的痕迹,而古寨(即姑姑寨、皇姑寨)的社鼓则始终伴随着刘知远(后汉皇帝)的妹妹出入寨打社鼓的美妙传说而久演不衰。在各种各样的求神、祈雨、闹社火、庆丰收等民俗活动中,当地群众自发地组成本村的锣鼓队,打起鼓,敲起锣,满腔热情地演奏着当地世代相传的锣鼓曲牌,从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和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感情、愿望和审美情趣。</h3><h3>建国后,迎神赛社退出了历史舞台,开始为庆典、贺功、报喜、联欢等助兴。在太原锣鼓的发展过程中,亲贤的龙灯,范家堡的背棍、台阁,西华门的耍狮子,铁匠巷、庙前街、三桥街的高跷,一家赛一家,凡此种种,没有一样能离开太原锣鼓的打击领舞。</h3> <h3>从1950年太原矿山机器厂成立了太原第一家厂矿锣鼓队开始,锣鼓演奏由过去民间社班自筹向厂矿有组织地开展,目前,太原市有较大规模(100人以上)的鼓乐团7支,有中型规模(50人左右)的鼓乐团百余支,小型规模(20人以下)的鼓乐团不计其数。但目前演奏的七套太原锣鼓曲牌中,能全部打下来的鼓手不足百人。特别是太原锣鼓独具特色的“大小家伙对打”基本已经失传,虽有鼓谱,但已无人会打,目前,在社会上普遍表演的太原锣鼓,内容仅是几段鼓曲的重复表演,且大部分是吸收了其它鼓种的曲牌,太原锣鼓自身的传统曲牌和技巧逐渐流失。</h3> <h3>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太原市实施禁炮令,锣鼓逐渐成为各种庆典活动的主角。现如今,太原人举办婚礼,喜欢邀请锣鼓队造个动静、营造喜庆的氛围,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也是一大特色。</h3> 因为太原锣鼓的出现,让更多的太原市民山西的民众有了更多的娱乐。它既有纪念价值也有实际作用。但他更多的还是纪念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