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白马李氏源流

广东省民营企业权益保障联合会

<h3>白马李氏源流</h3><h3> 2018-11-08 11:10 来源: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字体: 大 中 小】打印 </h3><h3>李氏,聚居地白马社区白马村,有751户2199人。</h3><h3>李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经历了以官职命氏到以树木命氏的过程。相传上古五帝中的少昊,有个后裔叫皋陶,因居曲埠偃地,得偃姓。后来皋陶担任帝尧的大理职务(司法长官),子孙世袭此职,历经虞、夏、商三代,被人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理征因执法不阿,得罪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理贞逃往伊侯之墟。当地李树很多,又值果实成熟季节,母子在困苦中以李子充饥,才得活命,于是改“理”为“李”,称李氏。</h3><h3>到了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舎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助李渊、李世民建国有功,赐姓李,更使李氏宗族庞大起来。望族居陇西郡(今甘肃兰州、巩昌、秦州一带)。</h3><h3>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朝议大夫李卓(字天挺)由南雄珠玑巷徙居东莞獭(粤音音察)步村(今长安镇涌头村)定居。卓生二子,长子景完,字元亨,仕宋为昭州恭城县尉;次子景宏,字廓宇,仕宋为承事郎。景宏生一子李用,为当时一代名儒。李用生有三子:长子春叟,字子先号梅外,特奏进士,官至府学教授;次子得朋,号梅边,宋淳佑六年(1246年)特奏进士,官南恩州司法;三子松叟,号梅际。</h3><h3>元代初,时有张、徐二姓十恶横行乡里,战乱频起,李春叟与两弟阖家迁避竹溪白马乡。后十恶被剿平,李春叟思念祖宗庐舍,命其第三子李昌文(字献可)迁回獭步故里,掌看祖宗庐墓。李春叟生有三子:长子李昌期,字时可,宋理宗宝佑六年(1258年)举人,次子李同文,字昭可,曾任邑令椽;李得朋生有三子:长子李通甫,字际可,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乡贡,次子李行简,字行可,官贵州路儒学教授,三子字恭可;李松叟生有二子:长子字观可,次子字光可。其后,李观可后裔迁居石鼓村。曾建有李氏景宏公祠,1973年拆毁中、后两进,现存头进;另有三槐公祠,现存。</h3><h3>东莞陇西李氏为东莞巨姓望族,子孙遍布各处,历代先贤辈出。今长安镇的乌沙、锦厦、咸西、涌头社区,南城区的篁村、白马、石鼓社区,塘厦镇的林村,黄江龙见田,莞城区的阮涌(属细村社区),石排镇的塘尾村,凤岗镇竹尾田社区,及东城、石龙、石碣、企石、东坑等镇区均有分支,同时有不少族人远徙至省外乃至海外。</h3> <h3>感谢李沛球兄弟支持受访</h3><h3>并赠送族谱广州李氏电子家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世界李氏电子家谱理事会)珍藏供族人寻根问祖研究李氏文化传播正能量。感恩</h3> <h3>大家好!寻侨胞:广东东莞白马李氏侨胞常回来看看家乡祠堂(秘鲁侨胞李寿彭、李寿贤,香港李坤、李香等后裔常回来家乡看看)</h3> <h3>白马李氏大宗祠位于白马广场内,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始建于南宋末年,为宋代李氏四世祖所创建,距今有730余年历史,是东莞少有的宋代祠堂。</h3><h3>据《李氏族谱》记载,大宗祠门前石狮、大井头古井、“李氏大宗祠”门额、前堂大门抱鼓石以及24级阶梯,均为始建文物。其中的古井,史传为李氏三世祖竹隐公挖成,当地村民都亲切称之为“大井头”。井水古时一直为白马村民所饮用,至今已有730余年,为白马保存最好的古井之一,井水至今仍清澈见底,每天早上到井边打水洗衣、浇花的村民络绎不绝。</h3><h3>白马李氏大宗祠历经沧桑,自创建后多次遭毁坏,其中宋末元初,明末清初是劫难最重的两次,但屡次毁坏,屡次修复。至今,宗祠因战火、自然损毁、文革等原因,已经历了“五修”。</h3><h3>  村民李先生说,文革时三开三进的李氏大宗祠被拆得只剩下第一进门的几根石柱和“李氏大宗祠”门额,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复原重修。</h3><h3>  最近一次重修是在2011年,白马社区借创建东莞市宜居社区为契机,投入630多万元对宗祠进行了全方位的重修,并在宗祠旁加建走廊,从景观上更加和谐地融入了白马广场,保护了社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h3><h3>  据李先生介绍,现在的宗祠主要是用来祭拜祖先和添丁开灯。宗祠的管理员阿姨平时负责祠堂的打扫工作,并采购香烛和灯油供村民上香,清明节是宗祠香火最旺的时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