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十八拐,“向阳花”绽放芳华

老英

<h1></h1><h1>你们是否听说过湖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3队“三·八”钻机?有没有看过大型纪录片《武陵山向阳花》?她们用热血谱写流年,用青春灿烂芳华。</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r></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今年六月初,我去了趟湖南东山峰秀峰茶厂,在公路上等车返回时,想起了对面乌山“十八拐”。这是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的路,印记着地质勘查者的足迹。我无不骄傲地跟我身边的学生说:“《武陵山中向阳花》大型纪录片就是在这那里拍摄的。”</span></h1><h1>&nbsp; &nbsp;</h1><h1>19世紀70年代初,东山峰曾是湖南地址勘查开发局勘查磷矿的区域。1975年底,全省各地质勘查队在这里进行大会战,其中有一台特殊的钻机——403队“三•八”钻机。“三•八”钻机组建于1971年年底,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姑娘组成。</h1><h3><br></h3><h1>眼前一片葱绿的U形树林,中间隔着一条峡谷,从公路到谷底有两三百米远的斜坡,对面的山坡简直是直壁。过去,那是当地人出山,送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人们为了便于行走,在峭壁上用镐锄挖出一条“之”字路。从谷底到山顶到底有多少个“之”字拐,只有开路人知道。人们为了吉利,习惯性称之为十八拐。</h1> <h1>那时的乌山没有公路,车,根本无法通行。钻机转点到乌山,十八拐成了唯一通道,钻机上的钻杆、笨重器材只能靠姑娘们稚嫩的肩膀,一样一样从公路背下河谷,然后从河谷背上十八拐。十八拐像条粗大的绳索,挂在石清公路对面堵峭的悬崖上,空手走这条路,都得小心翼翼地走上几小时。</h1><h3><br></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h1>我曾上过十八拐,上面三分之一的地段,得四肢并用,一步一步往上爬。从山的顶部下来,必须蹲下身子,屁股挨地,像下楼梯一样往下移动脚步。路面是硬邦邦的石头,偶尔有一些松动的小石子,不小心踩上石头,脚步很滑,十分危险。真的不敢想象当年那些姐姐们是如何背着钻杆、器械爬上十八拐顶部的。</h1> <h1>转眼47年过去了,对面的乌山已经通了公路。我站在公路边沿,她们当年卸车的地方,遥望十八拐及曾经的乌山钻机机台,感慨万千。显然,十八拐早已没有人在那条天梯似的“之”字路上行走,路两边的树木掩盖了它的存在。这条路的高度与危险,令我想起来都心跳。</h1><h3><br></h3><h1>如今的十八拐上树木葱郁,是姑娘们洒下的汗水长成的吗?我眼前的十八拐,好像盛开着满坡健硕的向阳花。</h1> <h1>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激情燃烧的芳华岁月,转战四个县,九个矿区,共施工90多个钻孔,为开发矿业,奉献青春年华。“三·八”钻机机长罗绍兰,成长为湖南地质勘查局参加党的“十大”代表大会代表;“三·八”钻机获得过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称号。“三·八”钻机的姑娘们被誉为“武陵山中向阳花”。</h1><h3><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当年那些为地质勘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三•八”钻机姐姐们,现在都健康幸福地生活在地质家园,跟他们再聊起在十八拐的过往时,她们满脸的不在乎,自豪地笑着说:“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向阳花,是年轻时候的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