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一生守望他, 青丝到白发;<br><br> 我郎为百姓, 杀敌羸天下。<br><br> 盼他平安归, 心中多牵挂;<br><br> 他为革命生, 我为团圆家。<br><br> 心儿随他走天涯, 他信革命我信他,<br><br> 想他梦他思念他, 哪怕只说几句话!<br><br> 心儿随他走天涯, 他信革命我信他,<br><br> 想他梦他思念他, 惟有夜夜望月牙!</b><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修建有一座烈士纪念亭,上面题写:“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东农民运动的著名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指挥员——杨克明。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克明原名叫陶树臣,又名洪涛、陶正。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涪陵县罗家庙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聪颖好学的他在省立涪陵中学受到了新文化深刻的启迪和教育,积极参加了童庸生领导的声讨日本轮船“德阳丸”惨杀中国人民罪行的斗争,参加了宣传孙中山北上、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不平等条约、反对军阀横征暴敛等一系列革命活动。192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杨克明和魏氏结婚。他以新时代民主平等精神感染妻子,并为她起名魏俊淑。为了革命的需要,他依然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离开了温暖的家庭。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他先后在涪陵、丰都、石柱一带组织农民武装斗争,组建川东游击队。1932年任中共梁(山)达(县)中心县委书记,领导达县、宣汉、万源、开江、梁山等地的革命工作,与王维舟一道创建和发展了川东革命根据地。1933年,川东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杨克明任政治委员。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任红5军政治部主任。率部3次穿越茫茫数百里的草地。1936年10月下旬,他所在的红五军西渡黄河,执行打通国际路线、奠定抗日后方的《宁夏战役计划》,为配合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和策应西安事变的局势而转战在河西走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在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的率领下,一举攻克了高台,俘高台县长以下1400余人,建立了高台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抗日义勇军,接收改编民团人员近千名。敌军军长马步芳、副军长马步青集中90000兵力围攻西路军,以4个骑兵旅,1个骑兵团,1个手枪团,1个炮兵团及民团,一共有20000余人集中围攻高台。红五军从元月12日一直打到元月20日,终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高台失守。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及300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时年杨克明32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而当年送别亲人的魏俊淑,与儿子相依为命,苦苦度过了十七个春秋,终于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她翘首等待丈夫归来的身影,殷切期盼丈夫传来的音信。苦苦的等呀,切切的盼,就这样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但却仍然遥无音讯。多少年来,伴随她的只是杨克明上中学时的一张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由于杨克明参加革命后多次改名,亲属无法寻找到他,直到1983年在老同志王波的帮助下才在贵阳找到他的妻子魏俊淑。1985年8月17日,满头银发的魏俊淑带着已经60岁的儿子和孙子们千里迢迢来到高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亲人。魏俊淑和子女们抬着花圈,缓缓地来到杨克明纪念亭前。当五十多年的期盼,五十多年的梦萦魂牵,五十多年的追寻查找,变成眼前这座高耸的纪念碑时,老人声泪俱下,捶胸哭喊到:“树臣啊,我五十多年的亲人啊,您睁开眼看一看,我们看您了……!”。老少三代“树臣、爸爸、爷爷……!”,一声声呼唤,他们长跪不起,泪如雨下,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离开的时候,她们面对纪念碑深深地鞠躬、鞠躬、再鞠躬,一步一回头,一步一行泪......!!!</span></p> <h3> 回去后不久,魏俊淑老人就辞世了。</h3><h3> <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