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幕阜山記

明楼為溪

<h3>游幕阜山记</h3><h3><br></h3><h3>周末,几个老友相约去幕阜山。准备在山上住一晚,避避暑。其实,幕阜山五年前我们去过一次。那时还没有正式开发,除了门口有人收50元门票以外,进山以后就没有什么管理了。我们的车可以任意开到山顶,可以在农家吃饭和住宿,也可以开帐篷睡在野地里。</h3><h3>如今不同了。这次去发现游客多了好多,车进山门以后就不能往山上开了,只能统一停在停车坪里。多了很多限制,少了很多自由。很多游客都订不到客房,不能在山上住宿一晚,失去了太多的乐趣。</h3><h3>幕阜山上有很多景点。但因为游客不能自由行,只能坐景区通勤车上下一次,所以对游客而言已没有什么意义了。</h3><h3>我们幸亏联系了山顶道观的道长。他给我们安排了几间房子,大约是他们的员工宿舍或者招待所的意思。才让我们能够住在山顶,看星星,看日出,以及吹那清凉的晚风。</h3><h3>在长沙的周围,能够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并不多,所以它仍让我们有追逐清凉的向往。今年的夏天也是特别的热,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时间久了,心里便痒痒的想换一个环境,想去到凉爽的深山,哪怕是过一个晚上,也会让躁动不安的心安定一些。</h3><h3>山上果然是不同的。从进山起车载空调就关闭了。打开车窗,感受到山谷的风已没有了山下的那种热度。人也渐渐感觉舒服了起来。想来也是,整过夏天,持续几个月的时间都生活在空调的环境里,筋骨也没劲了,因贪凉而感冒的人也多了。</h3><h3>因为怕热,怕出汗,结果人反而变得闭塞和沉闷。身心得不到舒展和生长。我们用空调和冷饮与火热的夏天对着干,反而生出些冬天的病来。以前的夏天是喝凉茶败热毒,如今是喝姜汤祛寒湿。《黄帝内经》讲一切反自然的东西都是对人体无益或是有害的。顺其自然才是天道。</h3><h3>下午,我们登上了幕阜山的最高峰。山顶有一块很大的“补天石”。据陈道长介绍,幕阜山的道观名“老母殿” ,相传隋代始建。可惜后来衰败破损,只剩下几块断壁残垣。现在宏伟的大殿是十年前开始修建,近几年得续传香火开张的。</h3><h3>“老母殿”相传为女娲娘娘的道场。国内其他地方还有多处,而且都用了“女娲补天”这同一个典故。所以,每一个“老母殿”的附近都会有一块巨石,名为“补天石”。</h3><h3>我问住持工作的陈道长:“那隋代的古庙如今安在呢?”陈道长告诉我说:“那个东西,只剩几块石头,已经毁掉了。现在这个大殿就是在原址上重建的。”</h3><h3>“可惜了。”我说。陈道长没有说话,不知道同意我的意见不?我说这话的时候,眼前闪现出今年四月,我和明珠在浙江天台县见到的国清寺前“隋代古刹”的几个字来。</h3><h3>“补天石”不远处,便是山顶的悬崖。悬崖边有几块巨石,它们经千年风蚀,表面光洁而干净。我们站在这几个大石头上,俯瞰山下的南江镇,一片安详。有炊烟隐隐飘荡。这时,我们的眼前是一轮鲜红的落日,正徐徐滑落五彩云霭之中。 激情正好,我们立于高山之巅放歌一首。有人拍照,有人录影,还有零星游客为我们喝彩叫好。正是一片原生态的快乐与放纵。好像又回到了物质贫乏的年轻时代,又如同赵雷的《画》里描绘的情景一般。 暮色降临,凉风又起。我们走下山头,去吃了晚饭。再回到简陋的道院客房。 到了晚上,喧闹的人声渐息,道观四周静了下来。我披了一件外衣走到阳台上,推开窗子。这时,一轮皎洁的月已高高升起,挂在湛蓝的天空。先前可见暗色的云和闪亮的星都不见了踪迹。天空之下是层层叠叠的远山的剪影,山下的人家也朦胧成了一片。 这时,我对明珠说:“我们出去走一走吧?” “要得!可别辜负了这片月色。”看来明珠懂我。 我们居所的附近就是“问天台”,相距不过四五十米。我们漫步过去。问天台上有一个亭子,相传心忧天下的大诗人屈原在此问天。我想,他没有问出什么结果吧?于是愤懑的走下山去,走到汨罗江边。江水滔滔淹没了他的身影。平江因此得名(屈原字平)。 我和明珠坐在问天台的亭子里,想象着:两千多年前的三闾大夫,他站在这里心潮起伏难平,忧郁愤懑的模样。他的眼睛是不是和我现在一样,看着远处山峦起伏,山下烟火人间。如果他遇上雨后晴日,他是不是看见云海翻滚,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演绎多少古今风云,又一次次的淹没它,消融它。 我也想起我们的过去。我对明珠说,人到中年必然会引起一些对人生的思考,想一想人生的意义。当我有这种自觉的时候,我便发现周围的人大多沉溺于功名利禄的追逐,而又似乎茫无头绪。 “周围缺少高尚的人。”我记得我四十岁时,这样说过。后来我开始读中国哲学史,了解春秋时代,接收黄老思想,同时学习西方法理。我才得以慢慢培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尽量摆脱那种人云亦云的思维模式。 “是啊,你看看今天人们对小渔村事件的看法就知道。”明珠说,“他们哪里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呢?” 谈到我们周边的人和事,想到我们一起走过的几十年。我说,人的一生都在修行,我们每一天的一言一行都是修行呢!正如家庭、婚姻。“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这便是恩爱。” “又怎么能够保证每一个家庭、每一对夫妻都能够恩爱呢?”明珠立刻反问我。 我沉吟了一下,“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好,这就是给予。”这时,明珠沉默了。我知道她的心里并没有认同我的这个说法,于是我解释道: “你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对你好呢?因为上辈子你对我好,这辈子我应该回报给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辈子我对你好了,下辈子我将获得你给我的福报啊。” 这样想不就通了吗?这样去做,世上还有不恩爱的夫妻、不和谐的家庭吗?看着天上满月,洒落一层清辉,在这连绵不断如波涛般起伏的群山之上,明珠说,这就是修行啊。 这时又一阵清凉的风吹了过来。 忽然想起东坡《赤壁赋》里的句子来:“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又想起《元曲三百首》的第一篇:“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想人生匆匆,时间如流水不舍昼夜。功名利禄也好,喜怒哀乐也罢,不都在你悟与不悟之间流逝了吗?更不要说那些鸡毛蒜皮的日常琐碎、恩恩怨怨的小肚鸡肠了。唯天下山川,唯人间大道,唯人神相遇的一瞬,唯眼前的明月清风,才是你我的存在,才是至美,才是永恒。 為溪 2019.8.20.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