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暑假里,那么多的景,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我想,随便写点吧,不然,再发懒,手生锈,笔生锈,心也要生锈了。</h3> <h3>我喜欢旅行,七月五号放假第一天的下午两点,我就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提前给自己准备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出行锦囊。精选小包装茶叶,或者袋泡茶。都是平常我喜欢的茶叶。在高铁上,或者到了外地拿出来简单冲泡,可以享受到美味极致的茶水。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茶祖的老树袋泡茶,茶叶品质好,冲泡容易。除了茶,我还随身带一个小香插,一盒短支沉香。到了住的地方,熏一支小香,旅途劳顿立马就消失了,万事美好,包括洗发水和沐浴液,也是带上平常喜欢的牌子。全精油调配出来的味道,能够给感官非常美好的信息,令人一下子觉得神清气爽。这些生活小细节,对我来说花费的起,也不会带来额外的负担,却让我精神上很愉悦,更热爱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做事,好好待人。无须刻意而为之。有很多人绕了一大圈去寻找艺术,最终却没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艺术品,我们的生活就是艺术,而艺术于我,就是将自己的一生当成一件最独特、最重要、最昂贵、最优秀的作品来创作。</h3> <h3>年初,我特别害怕去杭州的一个寺庙。那个寺庙是李叔同出家的地方。那段时间我的状态不好,心情糟到低谷,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当时只是走马观花所谓的虔诚去拜了拜。几个月之后再去,我重新再看李叔同,再看佛教,我就明白了。人类的宗教是给人提供庇护的地方。所有的出离都是一场逃避。现在我倒觉得最好的状态是,把人间当做天堂,我来一趟,无非就是在人间修行一场。我的修行就是把身心灵都做好,做到极致。身,我喜欢美食,那就尽情享用;人伦,我有可爱的孩子,疼我的丈夫。我把工作做好,承担社会责任;灵性,我可以偶尔有那么一瞬间,用菩萨的眼光看这个世界。这样的状态我觉得是最好的。</h3> <h3>利奇马登陆那几天,我没有出门,我开始重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读着看着回头想想。我曾经把那么多的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聊无意义的事情上。那些没有必要的应酬,那些不相干的人,那些没有意义的局,那些原本可以陪伴我挚爱的无聊时光。我生也有涯,而美好无涯,当我离开这个世界,应不后悔,不遗憾,不感到人生虚度。值得我珍惜,令我不悔的一定不是那些名、利、虚荣、成败。最有意义的一定是顺从我的内心,活过,爱过,创造过。看了他的书我逐渐体悟到,不管有没有来生,人的一生都应该真实,善良,美好,这点类似于王阳明的《致良知》,正如众如斯,皆如斯,恒如斯。</h3> <h3>年轻时尤为喜欢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书里的主人公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月亮象征着一种美妙的精神境界。而六便士这种小小面额硬币代表着世俗的蝇头小利。人到中年内心平和安静下来,那些理想主义的东西又浮现出来。时间就是理想的试金石,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情,当时间足够长,你就会看出不一样。正像月亮,虽然乌云会遮住他,但他依然在那里。回顾自己的教育过往和实践,如果没有当初的高远,我不一定能走这么远,也有可能会被内心的自尊蒙蔽,在虚荣和自我中耗尽一生。这或许就是我笔下的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吧。</h3> <h3>在我心中美有百种,但优雅为上。优雅既不像豆腐西施那样风情万种也不像林黛玉那样娇弱风流,而应该在豆腐西施和林黛玉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过度的东西是不优雅的,比如服装设计师,太彰显自己的个性设计出来的东西就不优雅,经过仔细的考虑平衡,做出来的设计才能优雅。优雅是淡淡的超越现实,是隐是含蓄。在《红楼梦》里面薛宝钗就很优雅,她平衡的就很好。</h3> <h3>一切精良、美好的物品都是好的,然而物品只是拿来用的,可以带来快乐,却未必决定幸福。对于奢侈品,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出的世界最新十大奢侈品如下1、生命的觉醒和开悟2、一颗自由,喜悦充满爱的心3、走遍天下的气魄4、回归自然5、安稳平和的睡眠6、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7、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8、任何时候都真正懂你的人9、身体健康和内心富足10、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什么样的物品才能称得上是有奢侈品?我觉得吧。应该是用钱很难买来的东西。什么东西用钱买不来?精神的东西、用心的东西、爱。这些才是世间一等之物!</h3> <h3>近年来,中国的社交网络有微博,微信,QQ。的其中微信是最流行的。大家见面的时候,尤其是年轻人就会以交换微信为主,我们教育内部人有若干微信群,平常大家用微信来交流分享,于是我观察到很多人已经被社交媒体绑架了。比如朋友圈,微信本来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非常好用,可以传图像声音文字,朋友圈功能就是社交网络的范畴了,可以及时知道朋友们的最新动向,我们也可以转发有意思的东西。</h3> <h3>有人喜欢晒自己的小孩,有人喜欢晒吃到的美食,有人喜欢将自己旅行的风景一路拍下来分享,当朋友圈有15个人的时候你是喜欢看的,因为你关心身边这些亲密朋友他们的琐事也可以让你快乐,当有50 、150甚至几百人的时候,当朋友圈充斥了大同小异的生活琐事,你还会觉得愉悦吗?更何况其中还包含无聊的鸡汤,不真实的美颜,耸人听闻的标题党烦人的广告良莠不齐的自媒体文章……</h3> <h3>还有那种要命的昵称,你很快就不知道谁是谁了,又或者是泛滥的微信群,你会因为为难而不好意思退群。由于手机是随身带的有微信的及时信息进来,我们就会收到通知我们的时间就常常被打断。这就是碎片化的来源,我们很难有思考的时间,发呆的时间安静的时间最麻烦的是逢年过节微信问好逐步代替了短信如同信息轰炸一样,让人难以躲避。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被工具绑架了。活在手机里,消耗了时间,忽视了真实的世界和情感,手机正在让人迷失。</h3> <h3>于是,我退群,有些群非常聒噪就退出,我是个有洁癖的人,不管是办公桌还是办公室书房没有一样,多余的东西始终是干干净净的桌面,虽然微信群可以设置免打扰,我还是觉得被打扰了,所以微信看完和处理吧,我都删除,所以我的微信主屏很干净。</h3> <h3>我渐渐地关闭了大部分朋友圈,避免自己被不相关的信息打扰,我保留了一些亲近的分享质量高的朋友,工作专业相关的朋友等的朋友圈,我依然看朋友圈,但都是快速浏览有意思的,对于重要的长文章,我会打印出来,也是比较认真,严肃地去阅读。另外还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有雪的公众号做得不错,内容人文味道很浓。</h3> <h3>交流工具的便利带来了信息的泛滥,容易使我们的生活碎片化。而这极有可能是平庸话的开端。而在这个裂变的时代培养内心力量,坚守自我爱惜最在意的人和物,是最珍贵的人必须安静下来才能倾听到内心的声音。</h3> <h3>上海嘛还是那个上海,魔都还是那个魔都,在那住了那么久,就是不能融入其中,哪是游客,哪是上海人,我傻傻分不清;哪是干垃圾哪是湿垃圾哪是厨余垃圾我也傻傻分不清。匆匆的公交,匆匆的地铁,匆匆的人流,总觉得瞬间我就会被这个大城市淹没,不过定西路的龙虾还是不错的……<br></h3> <h3>此刻,我在这儿秋日的阳光里写这篇不是文章的文章,看窗外风轻轻地吹拂,树轻轻地摇晃,石榴树上结满了红红的石榴,心里感受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暖暖的暖……这些美好的事物曾被我无视,今天它们就在我眼前,但我现在能够看见它们,能看到万物鲜活的喜悦……安然于2019.8.23午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