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青龙山农场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我和妻子谭莲英受到邀请。</h3> <h3>全国共邀请了五十名知青代表,其中上海有十名。我能受到邀请,可能是因为我当过银行行长,又是参于上海知青聚会的组织者之一。</h3> <h3>由于8月14日从上海出发,8月9日下午才接到通知,从上海到哈尔滨的卧铺票已买不到,只能乘高铁,要坐12个小时,从同江回哈尔滨的票也没有下铺了,对我们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讲,旅途还是很艰苦的。虽然农场对京津沪的每个代表补贴400元,但实际每人要支出三千多元。</h3> <h3>能夠作为代表参加庆典活动是一种荣誉,所以我退了原定8月11日出发去太行山的写生学习活动,那怕已经交付了8000元费用,也不知能返回多少。我很想为农场做奌什么,想起已经学了四年画,可以画一张画来表示庆贺。这是一张草稿,並广泛听取修改意见。</h3> <h3>我又写了一首祝贺的诗。</h3> <h3>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又重画了一幅,並请我们的知青书法家祝海松题字,祝海松又配了一付对联。</h3> <h3>8月14日上午9:39从上海虹桥发车,到晚上十奌到达哈尔滨西站。</h3> <h3>在哈尔滨吃半夜歺。</h3> <h3>8月16日早晨五奌到达同江,农场派大客车接我们,先在同江吃自助早攴。</h3> <h3>有数百人次的知青和农场职工在我们的字画前合影。这是现农场党委书记袁昌盛和我们合影。</h3> <h3>我们夫妻二人。</h3> <h3>天津代表王来。</h3> <h3>老连长陈万民。</h3> <h3>北京代表王国民。</h3> <h3>齐齐哈尔代表刘喜明。</h3> <h3>老职工子女陶华。</h3> <h3>齐市代表马立国。</h3> <h3>修理连老职工李久珍和杨洪峻。</h3> <h3>中午在场部宾馆吃饭。</h3> <h3>庆典会场。</h3> <h3>参加演出的全体人员合影。</h3> <h3>我代表全体知青向农场敬献画和对联。</h3> <h3>农场为代表们提供的文字照片资料。</h3> <h3>演出的部分节日单。演出近二个小时,水平也很高。我在老农场时担任过农场文艺宣传队的政治指导员,知道排好一台节目不容易,听说他们排了二个月。开会那天下雨,只能移到室内会场,估计也就二百人参加会,而演出人员也有二百人。如果8月20日晚上天好,打算在广场上再开一次大会和演出,那样大部分职工都将有机会看到。更详细的报导看我以后的博文。</h3> <h3>以上视频是“青龙山人民广场”,清晨有人在跳广场舞,这儿也就是室外开大会和演出的地方。</h3> <h3>因为场部宾馆房间少,知青代表16、17两天都住在前进农场,由农场派车接送。住宿条件很好。</h3> <h3>17日上午农场组织我们参观。</h3><h3>这是最值得青龙山农场骄傲的工程一一青龙山灌区渠首站。这是亚洲第四大水利灌溉工程,解放后中国第二大水利工程,第一大提水式水利工程。其重要性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可惜没有好好宣传,大多数人並不知道。</h3> <h3>这是一个一期工程就投资五十亿的国家重点工程。虽然並不由青龙山农场主导建设“,但建在青龙山农场,並首先为青龙山农场服务。2019年已投入使用,青龙山和勤得利二个农场已用上了黑龙江水灌溉农田。等全部完工后,建三江地区的十几个农场,254万亩土地都将用上黑龙江水来灌溉,预计水稻每亩能提高产量五十斤,254万亩土地,就将增产1.27亿斤粮食。</h3><h3>在黑龙江高寒地区种植水稻,最早是由青龙山农场试验成功,並逐步推广开来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说在建三江地区不足全国1%的耕地上,生产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稻米。这就不难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在青龙山这小地方来建设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习主席要到建三江来视察,並发表“中国饭碗中国粮”的讲话了。我为青龙山农场的巨大成就而骄傲!</h3> <h3>背后稻田里的字是“绿水青山白桦城”,图案是一条龙。更先进的不插秧水稻栽种技术,青龙山农场已经试验成功,正进入大田试种阶段,到时,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会更上一层楼。</h3> <h3>祝海松、王丽娟夫妻和我们夫妻在青龙山的门楼下。</h3> <h3>门楼由五十九条青龙组成,因为青龙山农场原名六师五十九团。</h3><h3>北京代表姜健。</h3> <h3>中间是刘立钢,右边是冯习通。都是天津代表。</h3> <h3>农场晚上的街景灯光。</h3> <h3>全体知青代表在宾馆前合影。</h3> <h3>八月十八日中午,我们委托姜高起邀请工一连和修理连的老职工一起在江河饭店聚会。</h3> <h3>工一连老战友,从左起:王丽娟、董志明、谭莲英、吴之贞、方玉伟、王玉树、刘书发、姜高起、张晓光。</h3> <h3>修理连老战友,从左起:谭莲英、邢春台、杨洪峻、李久珍、尼世柱、王绪和、姜高起、王汉国。</h3> <h3>左边是张玲,右边是吴之贞。</h3> <h3>左起陈万民、刘书发。</h3> <h3>工一连的战友在会场前合影。</h3> <h3>在宫连长家。右边四人,中间是宫连长夫妻,两边是杨洪峻夫妻。</h3> <h3>在尼世柱家。</h3> <h3>和宋连长和秦连长的女儿宋翠英和秦玉芳在一起,我曾当过她们的老师。</h3> <h3>穿红衣服是郭庆秀,最右边是虞东南,右二是郭林麒。</h3> <h3>曾和我一起在土埌化验室工作的赵吉平及他的夫人。</h3> <h3>回来途经哈尔滨时,修理连的战友迟宝玉宴请我们。</h3> <h3>左起为:迟宝玉、杨凤玉、谭莲英、吕守荣、吕向平。迟宝玉是迟守昌的儿子。迟守昌曾是最早跟随王震将军勘察北大荒的农业技术干部,可惜英年早逝。</h3> <h3>老职工给我看了青龙山农场成立大会的照片。这是无比珍贵的历史镜头!</h3> <h3>老瓦工董志明为农场五十周年写的献词。</h3><h3>老木工方玉伟还提供了1968年12月22日第一支进驻青龙山农场的先遣队,现还健在的老垦荒队员有:董志明、方玉伟、谢智临、赵凌池、刘书法、王玉树、于忠凯、张风能。我记得当时带队的领导是宋万福和姜立田,可惜都己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功绩我们不会忘记。当时参加先遣队的上海青年有陆德兴、谢维扬和我三人。先遣队一共分三个班,我和陆德兴分别是进入荒原的二个班的班长,还有一个班留守在勤得利农场八队打石头。</h3> <h3>8月19日上午在宾馆三楼会议室,祝海松当场挥毫泼墨,书写了许多条幅赠送农场的朋友们。</h3> <h3>我也借机画了三幅简单的画,送我二个学生和接待我们的小于。</h3> <h3>农场退休干部霍云辉也即兴写了条幅赠送我们知青代表。</h3> <h3>霍云辉也赠我一付对联,“情寄黑土,岁月如歌”,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h3> <h3>我回赠了画和诗。</h3> <h3>来回途经哈尔滨时,上海知青代表在松花江边合影留念。从左起:宋路平、祝海松、张晓光、谭莲英、王丽娟、郭庆秀、陈惠良、郭林麒、王伟元。代表还有虞东南,共十人。</h3> <h3>再见了青龙山农场!虽然我们己经年过七旬,不一定还能再回来看你,但你将永远是我们的牽卦,你是我们青春的记忆,永远无法忘怀!虽然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方向是错的,但我们在青龙山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龙山农场的职工,曾经有80%是知青,知青是开发青龙山农场的主力军。可以讲,没有我们这批知青,也就不会有青龙山农场,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h3> <h3>这个美篇我用手机上的照片编写了一整天,应该会吸引几百人的关注。下一篇我会用相机的照片,在《老小孩》网上发文,重奌讲述青龙山农场风雨五十年,终于涅槃成青龙腾飞。</h3><h3>让更多的人了解青龙山农场的辉煌,使青龙山农场在全国有更高的知名度,我把这当成自已的一份义务。不过我还要收集整理材料,正式发文可能要半个月以后。“好饭不怕晚”,我相信这篇文章将会吸引万人以上来关注,也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转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