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的人

椰子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你是怎样的人</p><p class="ql-block">——读《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及其摘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p><p class="ql-block">来日本之前,我读完了《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父亲视周恩来为圣人》,是由全日本航空公司总裁冈崎嘉平太之子冈崎彬口述的。</p><p class="ql-block">——“我听父亲说:他和周总理的正式会谈就有18次。但非正式的会见不计其数。……正式会谈时周总理穿着笔挺的中山装,在日常工作时,他穿着有补丁的衣服。这件事对我父亲的影响很大,从此父亲再也不添置新衣服了。”</p><p class="ql-block">7月头上,我对妻子说起了这事。我对她说,我以后也要向周总理学习,尽量不买新衣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p><p class="ql-block">以上是在7月份的游记《日本见闻》里,写下的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共有63篇文章,是今年党员学习月活动,单位支部给每个党员购买的一本书籍。于是,从6月份启,每天午饭后坐在办公室沙发上读两篇,一直读到7月头上。读完后,我觉得有话要说,想写一篇读后感之类的文章,但一直未能动笔,或许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和懒散的缘故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去年春天,我看了电视剧《海棠依旧》,是讲周总理的。今年春天,看了电视剧《永远的战友》,是讲邓颖超的。今年夏天,我和单位党员一起,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去年开始,我特别喜欢看周总理和邓大姐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p><p class="ql-block">今年春天,我看电视剧《永远的战友》。妻子好奇地问我,你不是前段时间刚看过吗?我说是的,我想再看一遍。</p><p class="ql-block">我喜欢看邓大姐说话,我喜欢看邓大姐和她母亲等长辈说话,我喜欢看她和自己的丈夫周恩来说话,我喜欢看她和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话,我喜欢看她和所有她生活里遇见的所有人说话。</p><p class="ql-block">我对妻子说,我要向周总理和邓大姐学习。他们说话,基本上不从自己的状况、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出发的。他们和每个人说话,每一句话,总是想着对方,想着别人,考虑别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p><p class="ql-block">一时一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觉得一般人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贯穿于他们的一生,这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p><p class="ql-block">“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并且自以为是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是我在2016年4月的散文《紫藤花开》里的一句话。这说明,三年前,在我的思想认识中,我仍然认为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并且自以为是的。</p><p class="ql-block">是什么改变了一些我的想法的呢?是电视剧《海棠依旧》和《永远的战友》,是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书籍《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p><p class="ql-block">周总理卫士长成元功在回忆文章里说,总理的一生,是处处关心他人的一生。他关心同事、关心部属、关心身边的每个普通工作人员,更是时时刻刻想着广大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p><p class="ql-block">在回忆文章里说,总理夏天常穿的那双皮凉鞋,就是现在历史博物馆的那双,是1954年做的。可是少有人知道,总理就这么一双凉鞋,一穿20多年,直到他逝世,中间换过鞋底,但就是不肯添双新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p><p class="ql-block">周总理卫士、中央军警卫局原副局长高振普,在回忆文章里说,从有记载的1958年算起,至1976年,两人(周总理和邓大姐)共收入161442.00元,用于补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合计46864.18元,占两人收入的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周总理的工资月收入404.80元,邓大姐的工资月收入342.70元,合计747.50元,每月都会有节余,由我们将节余的钱存入银行,当存够了5000元了,邓大姐就让把钱上缴,作为党费。</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7</h3><h3>周总理逝世后,骨灰撒向祖国的山河。高振普说,给周总理用过的这个普通骨灰盒,邓大姐把它要来,保存在家里。1992年7月11日,邓大姐去世,第二天,他们拿出骨灰盒,保存得很好,像新的一样,就用这个盒子装上邓大姐的骨灰,供人们吊唁。</h3><h3>回忆文章里说,邓大姐在周总理去世后的16年中,她不止一次地对赵炜和我讲,她死后就用总理的骨灰盒,不要买新的,为国家省点钱。</h3><h3>今天,两位伟人用过的骨灰盒已由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保管起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8</h3><h3>原延安地位书记土金璋在《周恩来的延安情》里说,1937年4月,周恩来一行经过离延安50华里的劳山时,遭遇了袭击,恩来同志的警卫参谋陈有才在此事件中牺牲了。</h3><h3>这件事情,恩来同志一直念念不忘。1970年6月1日,邓大姐到延安,对土金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总理跟我说,陈有才同志是替他死的,你要想办法把那个坟墓找到。”</h3><h3>1973年6月9日,周总理来延安,又对土金璋问起了陈有才坟墓的事情。土金璋觉得,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他的警卫参谋牺牲这么多年了,一直念念不忘……给人以非常深刻的教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h3><h3>土金璋的《周恩来的延安情》一文,还有一件事,可以反映出周总理的工作方式方法。</h3><h3>周总理吃午饭,延安招待所准备了两桌。周总理不和省委的领导坐一桌的,而是和延安的领导同志坐一桌的。</h3><h3>当时延安准备的,有好酒,有白米,有细面膜,周总理都不吃,他只吃了一碗小米饭。在吃饭中周总理又提出来:“我要和你们商量一件事,延安用三年时间改变这个落后的面貌,五年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行不行?”当延安的领导说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时,周总理说,拿酒来,和延安的领导干了杯。到了1979年,延安的粮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翻一番。</h3><h3>我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发觉周总理很少用命令的口吻和别人说话,基本上用商量的鼓励的方式和他人说话和讨论工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0</h3><h3>周总理助理熊向晖在《心中珍藏的往事》中说,一次他陪同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洛阳看豫剧《穆桂英挂帅》。蒙哥马利说,这个戏不好,怎么女人做元帅。熊向晖说,这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很愿意看。蒙说,爱看女人当元帅戏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戏的女人,也不是真正的女人。熊说,现在中国也有解放军女少将李贞嘛!</h3><h3>周总理知道后,对熊向晖说,“你顶得人家无话可说,就算你胜利了吗?你搞了那么多年的外交工作,你不懂得求同存异呀?……讽刺挖苦决不是我们的外交。”</h3><h3>熊说,深受总理的教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1</h3><h3>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在口述中说,现在看人民大会堂的颜色非常漂亮,大家说总理发挥了集体智慧,他是非常认真听取专家意见的。参加设计的,特别是设计人民大会堂的几个专家,他都亲自找谈话,亲自请吃饭。</h3><h3>确实,周总理是非常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非常善于发挥集体智慧的卓越领导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2</h3><h3>国务院原副总理、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在口述中说,从1957年秋开始,毛主席开始批评“反冒进”,通过一系列会议进行,并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周恩来等同志。</h3><h3>对毛主席的批评,周总理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做了自我批评,说:在经济工作中,有些重大的工作问题没有及时向中央请示报告,更没有经常地、系统地向中央反映情况。即是请示了、报告了,也不是“毛毛细雨”,而是“倾盆大雨”,材料数字一大堆,使中央对于需要作出决策问题的时候,也来不及仔细地分析和研究。这就是周总理的检查。</h3><h3>薄一波说,我看周总理在那时候只能够如此答复。你再能说什么呢?</h3><h3>薄一波接着说,实践证明,不适当的过火的批评、挑毛病,不利于而是有害于发扬党内民主,不利于而是有害于党的决策的正确性。它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内民主生活开始由比较正常向不正常的发展,以后发展成“一言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3</h3><h3>国家计委原副主任袁宝华,在口述中说道,建不建葛洲坝的问题,一直存在分歧。长江流域办公室的同志不主张建,湖北、武汉的同志主张建。为解决这个问题,周总理不知召开了多少次会,倾听两方面意见。后来,周总理建议成立葛洲坝技术委员会,由持反对意见的林一山同志做主任委员,最后葛洲坝项目搞得不错。</h3><h3>能够重用不同意见的干部,甚至反对意见的干部,这就是周总理的胸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4</h3><h3>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在口述中提到: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曾经见过周总理在办公时,穿着套袖。他说,我从来都没有看到一个国家的总理在办公的时候还穿着套袖,这样节约。……我概括了三句话:他严肃地对待自己,认真地对待事,真诚地对待人。</h3><h3>赵朴初还说,记得邓颖超大姐90岁寿辰时,我就讲了,邓大姐很像周总理,他们两个人很像,都这样。</h3><h3>邓大姐很像周总理,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了。我在看电视剧《永远的战友》时,心里就有这个想法。</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5</h3><h3>1972年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中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中日两国恢复邦交。</h3><h3>第二天,在上海的欢迎宴会上,日本太平外相显得异常高兴,在酒宴上频频敬酒。全国人大原常委林丽韫在口述中说,她把场面的情况及时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得知后,走过去以后就陪着太平向那一桌主人、客人敬酒,说了一些为中日友好、为客人的身体健康的话,然后巧妙地请太平一起回座位,没让他再喝下去。周总理考虑到一国的外长,在这样一个大型的欢迎宴会上,酒醉失态后,总是有失于这个国家的体面,所以主动把他请回到座位上。</h3><h3>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时常联想起一些饭局。有些人就是喜欢乘人酒喝了七八分的时候,再来个乘胜追击。所以,我觉得周总理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细致周到的人,还是个特别善良的人。我相信,太平外相第二天醒来时,一定会默默感谢周总理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6</h3><h3>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在口述中说,我就觉得周总理是一位很成熟的职业革命家,可是他天真得又像艺术家。</h3><h3>张瑞芳说,记得有一回见面,当时布置党员学习党史,我说,理论书我看不进去,前面看,后边忘,再从头看。从头再看,老开头。他哈哈笑了,问,你想看什么?我说我想看文艺作品,好多都没来得及多看。他说,你看哪,你喜欢看你看哪,你愿意看什么就看吧。我高兴地跳起来,说:可解放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7</h3><h3>张瑞芳在口述中,还说到,在那个时候,周总理是很为难,他脑子里没有那种“左”的东西,他总觉得要兼容并蓄。他的观念是:一切有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吸取来,为我们所用,不是说只此一家。</h3><h3>赵丹说过,因为老搞运动,到最后总是穿干部服,穿个布鞋。周总理说:你们不要跟我们干部一样,你们不是搞艺术的嘛,你们要美嘛!</h3><h3>当时政治学习,有时候也反映,到礼拜六,拍戏拍到那儿非停下来,大家去学文件。周总理说,不要这个样子。实际上你们是搞艺术的人,不要你们成为搞政治专业的人,了解一下就行了。你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业务。政治学习嘛,常常有一定的总体的介绍就够了。</h3><h3>张瑞芳的这段话,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反映出周总理对普通党员和一般群众政治学习的观点和主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8</h3><h3>总理和艺术家的关系十分融洽,我们这些搞音乐的和他在一起都很随便,甚至很“放肆”。</h3><h3>一次,周总理说我们也应该重视自己民族的东西,不能只搞“洋的”。说到这里,总理举例说:“比如像小提琴,我们中国老百姓就不一定听得懂。”这时在场的一位音乐家递了个条子给总理,大意是说,小提琴也可以演奏人们群众喜欢的音乐。总理拿到条子,看过后就念给大家听,然后对大家说:“我刚才讲得不够全面,你们是专家,帮助我补充了,这样就全面了,这很好,以后我就不再这样讲了。”</h3><h3>著名音乐指挥家严良堃在口述中说。他还说,这种谦虚、坦荡的胸怀实在令人敬佩,这不是每个身居高位的领导人都能做到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h3><h3>周总理是个酒坛子。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邱钟惠在口述中说:</h3><h3>一次在周总理家吃饭,邓大姐还给我们讲了他们的“恋爱史”。邓大姐说:“我当时可不是第一个选你的,也是经过考虑、选择、考验,最后选了你的。”又说:“到了结婚那天我才知道你原来是个酒坛子,我可不知道你那么能喝酒,结婚那天你喝那么多酒,把我吓坏了,原来你是个酒坛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h3><h3>周总理关心别人,总是想着别人。</h3><h3>北京饭店有位朱师傅,一直为周总理理发,知道周总理病了,就老要给周总理理发、刮刮胡子,周总理就不让他来。他说,不要让朱师傅看到我这个样子,他会太难受的。</h3><h3>周总理没病以前,在北京饭店旧楼,有次周总理去理发,朱师傅不小心一下划破了一点,朱师傅很紧张。他对朱师傅说:不是你的事,我一咳嗽,这就怪我。朱师傅后来在周总理身后为他刮的脸,当时他真是痛哭流涕呀!</h3><h3>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在口述中提到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1</h3><h3>周总理是有着崇高品德和伟大人格。</h3><h3>1975年4月,周总理刚动过手术没有几天,在床上不能起来。但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出这个情况,所以通过外交部反复跟突尼斯总理说明情况,不能见他,请他原谅。但突尼斯总理觉得也很为难,因为别的外宾来了都受到周总理的接见,而唯独他来没有得到周总理接见,他回去很难向国内交代。这个情况后来还是向周总理反映了,他决定还是会见他。突尼斯总理去了医院,他一进周总理的房间,看见他还躺在病床上,手术后保留在身上的那些仪器都还在原来的地方,也就是说他身上还插着好多管子。他一看简直不知所措了,也没有说话,匆匆见了一面就回去了。事后他再三地表示道歉,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周总理在这段时间里凡是见外宾都是登了报纸的,而且附有照片,唯独这次会见外宾没有登报,也没有照片。这件事情可以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h3><h3>这是周总理秘书钱嘉东在口述中提到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2</h3><h3>周总理是个热情好客的人。</h3><h3>周总理的客人多,来谈话的、开会的。周总理常留客人吃饭。这时他就爱说:“别走了,一块儿吃饭吧,今天我请客。”一次,邓大姐就开玩笑地说:“怎么老是说你请客呀?你一个月有多少钱呀?你们是吃我的,别以为是吃你的,不信咱们分开算一算。”一算,果真如此。</h3><h3>从此以后,周总理请客如常,但总忘不了向人家说明一句:“今天是大姐请你们的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3</h3><h3>一次,周总理进人民大会堂办公区,有只鞋的带子开了。服务员候桂珍就赶紧过去,蹲下身提醒:“总理,鞋带开了,我帮您系上。”总理却谢绝了,还把她扶起来。她坚持说:“总理,我应当给你系。”总理说:“不,我应当自己系。”</h3><h3>总理有颗假牙,一天吃完饭,顺手把假牙拿出来,放进漱口水杯里。服务员看见了走过去准备帮总理洗假牙。总理马上拦住她:“不要不要,我自己来,我自己来。”总理解释说:“挺脏的,不好意思要你们去做。”总理那么大年纪了,最后还是自己端着杯子去洗的。</h3><h3>这是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原处长耿秀贞在口述中提到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4</h3><h3>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在口述中说,我还有一个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我们见面谈到周总理的时候,他也是非常赞赏有加。本来他对自己是非常自信的,从来很少称赞他人的,但是谈到周总理的时候,他说,可以说他是我见到所有人里头最高的文化人,也是最高的政治家,是最了不起的文化人跟政治家。还说周总理给人的印象是如何深刻,周总理的人格是如何伟大。</h3><h3>池田大作还说,有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就是有一些人他们对社会主义或者对共产主义不喜欢。但是,就算对社会主义,或者对共产主义不喜欢的人,他们打心里也尊敬周总理,喜欢周总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5</h3><h3>有人常说周总理的记性好,细微的小事都记得清清楚楚,把它当作习惯。我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他的亲切,表现在对待群众等各个方面,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关怀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王者。因为有信心,才能从容,他把所有的人看成自己的朋友,自己的骨肉,他之所以能注意到细微的小事,是因为他对人有感情,这种感情来自大局观。</h3><h3>这是日中经济贸易中心前会长木村一三在《我是他的徒弟、学生》中讲到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6</h3><h3>——这种感情来自大局观。那什么是大局观呢?木村一三没有解释。</h3><h3>一方面,我赞同木村一三的观点。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细微小事记得清清楚楚,不仅仅是他记性好,习惯好,更因为是周总理心里装着人民,对人民情深意切。另一方面,我一直在琢磨大局观的含义,但我表达不出。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的,但太笼统。三观正确,我们也可以用在别人身上。</h3><h3>周总理的大局观,是什么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7</h3><h3>著名华裔英国女作家韩素音在口述中说,我一直到现在,只要提起周总理,我就要哭。我觉得周总理了不起,我觉得周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中国人民的良心,中国人民的英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8</h3><h3>在改革开放的一段时期里,不时听到一些对周总理的不恭之词,以前我一直不明白缘故。为什么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周总理,还有人诋毁呢?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周总理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无私、高尚、廉洁的镜子,有些人在这面镜子前一站,就原形毕露了。</h3><h3>他们能不诋毁周总理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h3><h3>主编邓在军在《编者后记》里说,通过拍摄《百年恩来》,对自己是一次次净化灵魂的过程。</h3><h3>今天,我摘录这些文字的时候,有同样的体会,也是一次净化灵魂的过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0</h3><h3>周恩来,你是一个怎样的人?</h3><h3>周恩来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h3><h3>我知道,这需要一辈子去认真地学习,了解,研究,解读。</h3><p style="text-align: right;">于2019年8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