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考察散记(一)

一等星

<h1>一、寻找失踪的捷克队员</h1><h3></h3><h5> ——潘刚志</h5><h3> </h3><h3> </h3><h3> 南极,人类足迹罕至的大陆。由于它未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成为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因而各国争相在这块处女地上建立自己的考察站。</h3><h3> 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面的大海之中,有个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的纳尔逊岛,它紧连着纳尔逊冰盖(覆盖5万平方公里以上大陆的冰体称为冰盖,南极冰盖平均厚度为3000米左右),极其简陋的捷克站就孤零零地建在这个岛上。两名考察队员在一个民间组织的资助下,在两间既无电力、更无取暖设备的不到10平方米的小木屋里,进行“人体在南极恶劣环境下的承受能力”的实验。</h3> <h3><br></h3><h3> 大概在1993年2月下旬,我们乘“长城一号”登陆艇前往纳尔逊冰盖考察,途中与捷克队员相遇。他俩划着类似公园里的那种小木船,双手举桨向我们招手致意,任凭小船在冰冷的海中摇晃,仍毫无惧意,好像在公园里游玩一般。平时,他俩也是划着小木船在菲尔德斯海峡频频穿梭。我们暗暗佩服他们的勇敢,但也着实为之心悬。因为南极的暴风雪说来就来,有时在极短的时间里能见度从一目千里降至为零,狂风常常把座座冰山在海湾里刮进来又刮出去。</h3> <h3><br></h3><h3> 我们的担心并非多余。这两名捷克队员失踪了!1993年7月4日(当地日期)那天,各国考察站分别接到通知,要求帮助寻找失踪者。在菲尔德斯半岛的中国、俄罗斯、智利、乌拉圭、波兰、巴西、**等七国常年考察站,纷纷加入到找寻的行列。</h3> <h3><br></h3><h3> 我想起了与他们初次交往的情景。1993年3月13日,我正在站区注视一只企鹅,突然一位大胡子外国人闯了进来,向我打个招呼就找站长去了。我一直想找个比较典型的外国人,手举我带去的啤酒,在雪地上以长城站为背景拍张广告照片。眼下机会难得!当翻译把我的意图告诉大胡子时,他点头笑着拉起我就往外走。只可惜那时的天空被暴风雪的淫威搅得昏昏沉沉,根本无法拍照,结果留下了永远的遗憾。</h3><h3> 后来翻译告诉我,大胡子41岁,是体育学院的教师,曾赢得捷克全国马拉松长跑的第10名。他的队友才21岁,是个搞人体生物研究的瘦高个,斯文雅尔。</h3> <h3><br></h3><h3> 如今这两位常划小木舟穿梭的近邻在哪里? 7月的海湾已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住,登陆艇无法下海。我们带上可充当望远镜使用的大倍数测量仪沿海边寻找,但他俩却像从地球蒸发了似的,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智利马尔什基地派出直升飞机搜寻,也一无所获。</h3> <h3>  </h3><h3> 我们通过高频电话从**站获悉,大胡子5月15日划小木船离开**站后就没有任何消息了。5月是南极的冬季,太阳9时才露脸,13时左右就下山,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暴风雪好比受神秘的魔鬼所操纵,只要魔鬼一按开关,管你是晴空万里还是风平浪静,暴风雪立时铺天盖地。</h3> <h3><br></h3><h3> 我们都不愿相信大胡子和高个子遭到不测,但国际大寻找的结果令人失望。</h3><h3> 在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南极探险史上,大胡子、高个子的作为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那份勇敢、那份献身精神,何尝不是一种英雄行为?</h3><h3> 10月15日,捷克站两位新队员乘飞机来到菲尔德斯半岛,在我们的长城站稍作休息之后就奔赴纳尔逊岛,去继续大胡子和高个子未竞的事业。</h3><h3>★原载1996年4月6日《南方日报》第四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