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叠词

德德

<h3>   《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诗中六组叠词“诜诜”,“振振”,“薨薨”,“绳绳”,“揖揖”和“蛰蛰”的这种极其巧妙地运用,让全诗韵味深长,回味良久。</h3> <h3>  《诗经》中运用叠词来表现物或者人或者事,是常见的写作手法。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词的有二百篇,这样频繁地使用叠词是《诗经》一大鲜明的艺术特色,并且对《诗经》产生了巨大的美学作用。</h3> <h3> 叠词在传统语言学上又称叠字 、重言或 重文, 现多称作重叠词或叠音词。《 中国大百科全书 · 语言文 字卷 》中对叠词的解释是指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起来用。</h3> <h3>  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诗人感物,连累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乎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以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br></h3> <h3>  叠词数量庞大,种类也较多。从词性上分,可主要分为动词和形容词两大类,比如“采采卷耳”中的“采采”是动词,“桃之夭夭”中的“夭夭”是形容词。</h3><h3> 先说动词的叠用,在描写人物中能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性格。比如《国风•周南》里的《卷耳》和《芣苡》第一句“采采卷耳”、“采采芣苡”,同样是“采采”,第一个表示动作的随意性,把思妇怀念出征丈夫,无心采卷耳,心不在焉的动作描绘出来,从而刻画出思妇的整体形象;而“采采芣苡”的采采则表现动作的连续性,也就是“采呀采”,这是心怀喜悦时的动作,使妇女劳动中的欢愉之情尽显。</h3><h3> 动词中有的叠词是拟声词,比如《周南•关雎》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不仅描绘出雌雄雎鸠互相和鸣的声音,而且声音形象唤起人们的视觉形象,使和鸣的雎鸟意象经久不衰。再如《魏风•伐檀》的“坎坎伐檀兮”的坎坎,通过描绘伐木的声音,表现伐木的场面,从而塑造出伐木者的形象。像这些“关关雎鸠”、“仓庚喈喈”、“中心摇摇”、“肃肃兔罝”、“大车槛槛”、“大车啍啍”等拟声词读起来节奏感强,给人一种声音的回环美。有的是摹状词,这类动词是用来描写动作形态的,比如“驷介麃麃”。</h3><h3> </h3> <h3>  形容词则可以分为摹状形容词、写景形容词、写人形容词等三类。比如,“绿竹猗猗”、“桃之夭夭”、“彼黍离离”、“鹑之奔奔”是状物形容词,“申伯番番”、“行迈靡靡”、“忧心炳炳”是摹人形容词。这些叠词突出景物特征,给读者以视觉形象,增强诗的形象性和生动性。<br></h3> <h3>  另外,还有一个叹词的情况, 如《 诗经· 周颂· 臣工》 :嗟嗟臣工,敬而在公。 “嗟嗟 ”一词认为是一个叹词词性的叠音合成词 。孔 颖达疏中:“将戒 ,先嗟而又嗟 ,重叹以乎之日:我臣之下诸官 ,谓诸侯之卿大夫也。 ” 由此可以看出, 单独一个嗟表示感叹之意, 叠词形式的“嗟嗟”则是使感叹加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