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尔兰之旅--2 大英博物馆

华杨

&nbsp; &nbsp; &nbsp; &nbsp; 第三天 (6月30日),上午参观伦敦大英博物馆<br> 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综合性博物馆。它与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这里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整个参观过程非常匆忙,虽然参观过程中有专门请的专业解说员,对我们帮助很大,但是过后只留下模糊的一点印象。这个美篇中的照片为我们自己拍摄,有关说明都是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经过照片比对之后写下的,不当之处敬请指正。<br> 走进大英博物馆,首先见到的是玻璃屋顶大厅,2000年作为迎宾大厅向公众开放。<br> 大厅里的狮子雕像,来自土耳其古城Knidos,公元前2世纪的 一座古墓,重约7吨<br> 智利复活节岛的玄武岩雕像,公元1000-1200年,1869年英国军舰Topaze号带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br> 9点50,我们的专业讲解员来了<br> 她首先介绍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br> &nbsp; &nbsp;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Ptolemy V)的诏书。石碑的特别之处在于,同一段内容分别用古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埃及草书(Demotic)和希腊文书写。近代考古学家(法国学者商博良,1822年)凭借希腊文而对照解读出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从此,人们可以理解埃及文物上的象形文字。罗塞塔石碑因此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br> 埃及馆<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br> 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长达67年,在他的统治期间,古埃及文明达到了巅峰。这座雕像雕刻于公元前13世纪,1816年从底比斯的拉美西乌姆神庙运到英国,雕像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十分俊美,堪称古埃及雕塑中的“最美雕像”。<br>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木乃伊大约有80具,据说比埃及博物馆还多。<br> <p>&nbsp;这个木乃伊被列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大英博物馆中文官网上介绍:Katebet木乃伊(第18王朝末期或第19王朝初期,约公元前1300-1280年),她是“神王”&nbsp;阿蒙神(Amun)的歌女,在庙宇宗教仪式中她扮演着唱歌奏乐的角色。罩头的彩绘木乃伊面具上有一张镀金的脸,上面戴有一头精心制作的假发和一副白色的耳环。交叉的双手上戴着真正的戒指。<br></p><p><br></p><p><br></p><p><br></p> 据说,墓室里的木乃伊很多是这样站着的。<br> 亚述帝国展馆,今天不开放。展厅入口处的一对雕塑令人难忘。这是亚述巨牛守卫国王的宫殿,它们有人的脸,长长的胡子,牛的身体和腿,还长翅膀。时间约为公元前860年。 巨牛身体上刻满了楔形文字,左右两侧的石像不一样, 这是左侧的巨牛<br> 右侧的石像<br>注意到巨牛石像其实有五条腿,这样不管是在前方还是侧面观赏,都能看到四条腿,是一个透视的刻意手法<br> 可以看到展馆内有一道长廊,两侧墙上都是浮雕,据介绍,这些浮雕描绘了当时的奴隶社会。亚述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使用楔形文字,地理位置大约在现在伊拉克、叙利亚、约旦一带的两河流域地区。<br> 一位亚述国王,公元前728年<br> 走进希腊帕特农神庙<br>大英博物馆的18号展厅专门用来展出帕特农神庙雕塑,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大英博物馆面积最大的展厅<br> &nbsp; &nbsp; &nbsp; 帕特农神庙是公元前447年为献给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而建,雕刻的是每四年一次的雅典娜节上雅典人民游行的场面。<br>帕特农神庙雕塑的作者是菲狄亚斯,这些雕塑代表了古希腊全盛时期雕塑艺术的水准。<br> 长达百米的帕特农神庙大理石浮雕墙 <p><br></p> 现在的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 (下载照片),注意到神庙三角形屋顶已经没有了,下面两组楔形雕塑原先就在这屋顶的两侧。 <p>帕特农神庙雕塑中《命运三女神》</p><p>展厅两端单独陈列的雕塑中,最有名的便是这座《命运三女神》,虽然三女神的头部与四肢都已残缺,但从坐躺的姿态中仍然能感受到女神雕塑的神韵。尤其是女神穿着的薄衫,纤细而又繁复的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将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由坚硬的大理石雕凿而成。</p> 帕特农神庙雕塑-- 《酒神狄厄尼索斯》,雕塑中的男子斜坐着望向远方,但雕塑的四肢也已残缺。<br> 马头雕塑,只见马的眼珠凸起,面颊上血脉贲张,虽然看不到它的身躯,但可以想象出扬蹄疾走、战马嘶鸣的景象。<br> <p>希腊维纳斯大理石塑像</p><p>维纳斯女神沐浴时,她很惊讶,注意到放在她左腿下的水壶<br></p><p><br></p> 海仙女神庙,稍晚于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390-380年。出土于土耳其西南的XANTHOS. 几乎是完整无缺的一座神庙呈现在你的眼前,大圆柱、三角顶、石立像、美浮雕,希腊的一座神庙展现在你的眼前。圆柱中间站着的雕像是海中仙女涅瑞伊得斯,其头部已经残缺,女神的衣裙被海风吹拂着,飘逸潇洒。 <br> 中国馆,2017年11月8日重新开馆的“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艺术馆”<br> 龙纹琉璃(20件)清 公元1465-1600年<br> 商周时代出土文物,上面文字记录了周朝历史上的一些事件。<br> 青铜器—山西晋侯马泉,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对酒器<br> <p>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乾隆的案头爱物 — 《女史箴图》</p><p>《女史箴图》为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失。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是唐代摹本,为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纸本墨色,水平稍逊。<br></p><p><br></p> &nbsp; &nbsp; 《女史箴图》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乾隆去世后,《女史箴图》一直被收藏于紫禁城建福宫花园,慈禧太后时期被移往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驻颐和园的英军约翰逊上尉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 约翰逊在1902年回到伦敦后,并没有意识到《女史箴图》的价值,他把《女史箴图》拿到大英博物馆想让馆员给画轴上的玉扣估价,大英博物馆绘画部的管理员意识到了这幅画的价值,于是以25英镑从约翰逊手中购得。《女史箴图》被大英博物馆按照日本画的方式进行装裱,且将其拦腰截为三段,并出现了掉渣现象。此事传到中国,举国震惊,最后大英博物馆没有办法,只得请中国修画师邱锦仙修复画作,这才拯救了这幅国宝。<br> 《女史箴图》是集教化与审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br> &nbsp; &nbsp; &nbsp; &nbsp; 在展馆的回型楼梯处矗立着一尊6米高的隋代(585年) 汉白玉佛像。根据莲花基座上的铭文可知,这尊大佛原来供奉在河北省韩崔村的崇光寺。大英博物馆官方资料称,这是1935年--1936年中国政府在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时赠送的,实际上此尊佛像是在民国4年被卢芹斋盗卖到海外的。当年为了方便运输,将佛体切割成3个部分,再拼接修复后在这里陈列。 曾有人估计说目前存于海外的中国文物,约有一半是经过他的手售出的。<br> 易县辽代三彩罗汉<br> 敦煌壁画<br> 楚墓鹿图腾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陈列着世界上收集最全、最精美、展览最丰富的中国瓷器,是一部中国瓷器的发展史 。<br> 大维德花瓶<br> 全名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共两件,来自中国江西景德镇,于元代至正年间,即公元1351年烧造,现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大维德花瓶最重要之处在于颈部的楷书题记,是目前所知最早刻有铭文的青花瓷。这对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br>1935年,中国瓷器收藏家珀西尔·大维德爵士分别从两个收藏家手中买下它们,使得这对花瓶重聚。<br> 这两件明永乐和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罐,器型硕大、色彩艳丽、精美绝伦、品相极佳,是难得的两件珍宝。<br> 唐三彩<br> 景泰蓝瓷坛 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br> 将近12点参观结束,大英博物馆非常大,我们只参观了埃及、希腊、中国三个馆,讲解员非常专业,在两小时的参观过程中,不间断地讲解,引导我们参观了大英博物馆最为重要的展品。非常感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