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江千户苗寨

曾向东

<h1>  西江千户苗寨,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我常有走进它的欲望。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那些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寨落越来越不多见了,而西江千户苗寨正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h1> <h1>  今年夏天,我去了千户苗寨。</h1><h1> 汽车奔驰在黔东南公路上,满眼的蓝天白云、无际的崇山峻岭,我知道我们要去的千户苗寨就在那片连绵起伏的大山里。</h1> <h1>  位于黔东南雷公山麓的千户苗寨,距离雷山县城36公里,距离黔东南州府凯里35公里,距离省会贵阳260公里,它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有1400多户、6500多人口。</h1> <h1>  这里每年举行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形容这里是展览苗族发展史诗的露天博物馆、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一点也不夸张的。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他们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令世人炫目的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让每一个来到这里观光的人们赞叹不已、流连忘返。</h1> <h1>  吊脚楼,是我走进苗寨视角冲击力最大的景观。西江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将村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沿着白水河两边延伸,层层叠叠依山就势而建,连绵成片,直至山顶,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我观吊脚楼多为木质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h1> <h1>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吊脚楼的最大特点,是在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设有长椅,苗语叫“道更息”或者“更息自”,外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美人靠,因为苗族女子通常都喜欢坐在这里挑花刺绣。如今,蔚为壮观、鳞次栉比的西江苗寨吊脚楼群,其建筑工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1> <h1>  风雨桥也称得上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多数苗寨通常都会在自己的村寨附近建造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在西江苗寨,早期架设在河面之上的风雨桥是木质的,所用的木材都取自山中,桥梁是利用传统的工艺建造,桥身极其稳固。不过,如今为了追求更加美观和稳固,当地原来的木质风雨桥已经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和木质混合的桥梁,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h1> <h3> <h1>  白天的西江苗寨是美丽的,而夜晚的西江苗寨也是格外迷人的。黄昏时分,那千户苗寨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寨子的灯火就越来越亮,那每一盏柔美的灯光仿佛在照亮着千年苗寨不朽的传说,给人们又一种视角的美感。我站在观景台望下看去,那简直就是一片灯的海洋,美轮美奂,美不胜收。看着满地星斗,熠熠发光,我在思忖着这万家灯火的后面,不知道正在演绎着什么样的故事呢。</h1></h3> <h1>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在西江苗寨,如果你要感受最好的苗族风情,那便是观看这里的《美丽西江》的演出了。《美丽西江》展现的是一幅原生态文化的苗族历史画卷,讲述苗族从诞生、迁徙、定居和生活的过程并真情演绎着枫木化蝶、西江风月、苗乡锦绣等民族风情。各种民族服饰鲜艳夺目、应有尽有。那姑娘出嫁,那长桌宴,那16个姑娘给你一人同时敬酒的高山流水近在眼前。还有那最富有山野味,古朴且具粗犷风格的苗族歌舞,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整台演出,让人身临其境,如痴如醉。</h1> <h3> <h1>  西江苗寨的清晨是宁静的,它的风光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向来有早起的习惯,那天清晨,我醒来就听见窗外潺潺的溪水声,推开窗户,那声音是从吊脚楼下的大片稻田里传过来的。走下吊脚楼,漫步在稻田中央的羊肠小道上,我深深地呼吸着山野里特有的新鲜而湿润的空气,陶醉在荚裹着稻穗和野花混合的香气中,眺望那远处山林、寨子上空漂浮起的缕缕薄雾,一种心旷神怡、沁人心脾的感觉油然升腾。</h1></h3> <h3><h1>  早晨,我们离开了苗寨,前往黔东南的千年古镇镇远。</h1><h1> 美丽的西江啊,昨天的我,匆匆地来了,迎接我的是难得一见的双道彩虹,它为苗寨的天然水墨画卷增添了无比绚丽的色彩,那色彩是真挚、友善、淳朴、喜庆而吉祥的,令我心旷神怡。</h1><h1> 迷人的苗寨啊,今天的我,恋恋不舍地走了,但我却带走了抹不去的美好记忆,那记忆是神秘、古朴、厚重、宁静而和谐的,让我良久回味。</h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