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朝台回来没几天,去参加了崇善寺开的超度(盂兰盆)法会,期间抽空写完五个台,是怕拖的时间长了,热情退却,写不出当时的感受。现在法会开完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想写一写南台之后的事情,当从佛国净土回到滚滚红尘,一切归于平静,不知道以此时的心境,会写出一个怎样的朝台过程。</h3> <h3> 南台是五个台中地势最平缓,自然风光最绚丽的台,可现在回想了又回想,留在记忆里只有长长的路,当时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脚下,忽略了身边的旖旎风光。有些懊恼!还记得的就是,中途休息时,吃了师兄们分发的零食,师兄们背着这些食物,辗转了几个台,负重前行,很辛苦的,却被我们瓜分了,感恩师兄们!经过这几天,大家同吃、同住、同行,互相关怀帮助,已经完全融合成了一个大家庭,这其乐融融,温馨祥和的画面都存在我的记忆里,温暖而感动!</h3> <h3> 从南台下山,心里多了份不舍,五个台走到这里应该结束了。山路崎岖蜿蜒,我和金梅姐相跟着,因她腿疼,逐渐落在了最后,师父和娟娟师兄耐心地等着,没有说一句催促的话,在这次朝台的整个行程中,师父和娟娟师兄一直在队伍的后面压阵,不让一个队员落下!再次感恩师父和组织朝台的师兄们,一路上大事小情,各种操心。默默地为大家行方便,做好事,让大家不被琐事扰乱,一心朝拜。感恩!🙏🙏🙏</h3> <h3> 走了好长时间,山脚下的小村落,终于在我们想了无数遍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后出现在了眼前,还真的有些小激动呢!</h3> <h3> 坐车去台怀镇的路上,看到了磕长头匍匐大拜的虔诚朝台者,徒步朝台,于我们已是艰辛,何况磕长头三步一拜,没有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是难以完成的。默默地祈愿这些修行者,能得菩萨加被护持,功德圆满!</h3> <h3> 到了台怀镇已是傍晚,顺利入住黛螺顶附近的旅店,这是此行条件最好的一次住宿,坐在床上,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回顾着这几天的行程,路上曾遇到的艰难险阻,似乎都不值一提,那些个不畏艰辛的追求过程,最后都化成了记忆中最美好的风景,最难忘的时光。</h3><h3> 说到兴奋处,我们又把隔壁的神仙姐姐和楼师兄请来,五个人围坐在一张大床上,一边神仙姐给金梅姐治疗,一边聊天,那画面,现在想想都好温馨哦。说到神仙姐姐,忍不住又想多说几句,神仙姐姐最亮眼的就是那满头银白长发了,初见时,心想呢,这怎么像是武林哪一派的掌门重出江湖了呢,还真是,这一路上,神仙姐姐频频出手,用她那玄之又玄类似气功的手法,给大家治疗。登北台时,因为雨大路滑,我们穿着雨衣,拄着登山杖,行走艰难,可她老人家呢,穿一双绣花布鞋,左挎一个包,右挎一个包,一手举着伞,一手拎个目测能装三斤水的大水杯,根本不用登山杖,好似闲庭信步,不佩服真不行。而去金阁寺的那段碎石路,由于队伍拉的太长,老人家那软软的小布鞋怎么应付过来的,就不得而知了,我和另一师兄都快走崩溃了,后来师兄把卫生巾垫进鞋里,才好受了许多。(这真的是个可以借鉴的好办法),你看,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上个图让大家看看神仙姐姐。</h3><h3></h3> <h3> 楼师兄说,每一个来朝台的人,文殊菩萨都给了一份试卷,能答多少分,每个人都不一样,有及格的,有不及格的,我深以为然,我们不知不觉中在答着题,也许到现在也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更别说答的对错了。也许在以后,会慢慢回想起,或是在某个瞬间,突然悟出:某时某刻的某个起心动念,某个下意识的动作就是在做文殊菩萨的试卷呢!只是当时并不明了,所以,谨记一句“此时正当修行时”,时时不落这一正念。共勉!</h3> <h3> 若不是早起要去黛螺顶,或许我们就会通宵达旦,彻夜长谈了。</h3><h3> 早晨五点准时出发,去朝黛螺顶。 黛螺顶,又名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清凉山志》曾记载:唐释法念,“栖禅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风雨。法念尝坐其间,若昧不昧,见僧作老比丘形,说苦空法。”</h3><h3> 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的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h3><h3> 寺院内五方文殊殿是黛螺顶的主殿。殿内供奉着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铜像,五方文殊神态各异,金光夺目,庄严祥和。四出大门两边有联云:</h3><h3> 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螺顶,</h3><h3> 五尊金像龙吟虎啸坐青峰。</h3><h3> 我此道场一万菩萨常围绕,</h3><h3> 愿尔贤哲五台圣境唯至诚。 </h3><h3> 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为“大智路”。共有1080级台阶。这条路如天梯般陡立奇峭,渐次登临之间,鸟瞰四周景色,浩浩然若凭虚御风。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h3> <h3> 今天是七月初一,朝黛螺顶的善男信女特别多,好在我们早有心理准备,三步一拜,按着自己的节奏行进。当升起恭敬心,匍匐在地虔诚跪拜时,我们的心变得虚空澄明起来,无丝毫杂念,每一步都平稳从容,每一拜都心虔意诚。不知不觉中,已到山顶,之前是来朝拜过一次的,那次到山顶时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而这次至始至终气定神闲,毕竟是刚朝完五个台,底气足的很呢!</h3> <h3> 到山顶后,没有停歇,依然三步一拜,直至大殿,前几日在五个台拜过的五方文殊,此时正端坐在五方文殊殿内,法相庄严,历时五天,此刻应是圆满吧!虔诚上香礼拜供灯祈福!以为内心会激动呢,谁知竟是不悲不喜,平静如水,五天的历练,我已不是过去的我了。</h3> <h3> 从山顶沿马道下山,一路轻松,天气晴好,下到台怀镇,此时的台怀镇已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想起登五个台时,一路清冷,偶遇苦行的僧人与徒步的行者,都是默默前行,山上经幡飘动,只有万物生长的声音,好似所有生灵都在修行,草木荣枯,日出日落,斗转星移,静待着四季变换,岁月更迭,生命轮回。这一切都让你永生难忘,一眼万年!</h3><h3> 这与山下的热闹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宛若两个世界。相信每个来到这片佛国净土的人,心灵都会被熏染净化,所以个个面目和善,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和心愿,低眉合掌,焚香祈福,所有这一切大抵缘于一个爱字吧!</h3> <h3> 梦参老和尚说,能来五台山,起码要修七辈子的福报。民间更有“踏上五台山的土,生生世世不受苦。喝了五台山的水,生生世世不做鬼。”的说法。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围著黛螺顶绕清凉,由此,能来到五台山,都是和文殊菩萨都有大因缘的。五台山文殊道场妙不可言,加持力亦不可思议。</h3> <h3> 回到旅店,全体诵《普贤行愿品》,第一次完整诵《普贤行愿品》的我,没想到能很顺畅地跟下来,像是诵过无数次的模样,真好!之后,散团,大家依依惜别,各自散去。佛缘让我们聚在一起,相伴五天,共同成就这次难忘的朝台之旅。有缘再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的安排!</h3> <h3> 看着时间尚早,我和文革姐,金梅姐决定先去五爷庙拜五爷去。五爷庙也称万佛阁,寺中有一座龙王殿,供奉着从北台请下来的东海龙王的第五子——广济龙王菩萨。传说五爷乐善好施,有求必应,是许愿还愿最灵验的地方,所以也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地方,只是现在,可能为了防火安全起见吧,已经不让燃香点灯了,寺外众多善男信女举香许愿,然后交由工作人员集体处置。进了寺院,龙王殿前,人潮涌动,大家排着队拜见五爷,和五爷说一说自己的愿望,求五爷能达成心愿。我们三个排队虔诚拜过广济龙王菩萨,然后前往塔院寺。</h3> <h3> 塔院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林之一。耸入云天的大白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方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br></h3> <h3> 进入塔院寺时,天下起了小雨,进殿礼拜,然后去绕大白塔,绕塔的人中,藏地过来的僧人和藏民很多,我们一起转动转经筒,口念六字真言,虔诚而庄严。</h3> <h3> 五台山是唯一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存的地方,所以一路上看到许多穿着不同颜色僧袍的出家人,为了信仰,他们行走在五台山的各个寺院之中。许多藏民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如同我们向往西藏一样,在他们心里,五台山是他们想要到达的另一神圣之地,堪比布达拉。</h3> <h3> 出了塔院寺,雨还一直下着,我们带着一堆行李避雨,文革姐姐知道我一路念叨着殊像寺,便提议她们看行李,我独自轻装过去。小雨中,我匆匆疾走,心里忽地热起来,我心心念念的殊像寺的文殊菩萨啊,我看你来了!</h3> <h3> 殊像寺因供奉着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而得名,被誉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又因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也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祖庭!殿内正中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传说在塑此像时,文殊菩萨于天空显真容,匠人急中生智,拿出厨房和好的荞面照形捏制。然后把荞面头安在塑像上并贴上一层金,于是这一塑像就有了荞面头文殊菩萨的称谓。《清凉山志》云:“有文殊菩萨驾狻猊像,神人所造,见者肃然,生难有想。”康熙帝曾五次朝礼五台山,并为殊像寺题写“瑞相天然”御匾,而乾隆帝六度礼谒五台山,并题写“大圆镜智”御匾。<br></h3> <h3> 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博大深远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多彩,刻划逼真的彩色悬塑画,将整个大殿装饰得更加姿彩斑斓。</h3> <h3> 上次来殊像寺,因为有做佛事的,没能进入大殿,今日因着下雨,人竟是不多,终于得见心念已久的文殊菩萨了,殿外上过香后,进入大殿,感觉文殊菩萨,慈悲地看着我,我一头拜下去,眼睛湿润,不能言语,心中有一种情绪涌动着,不可描述,想来,这就是法喜吧。</h3> <h3>这张文殊图片,是网上下载的一直存在我的手机里,每次换手机都不忘先把他转过来。每每拿出来看,都会觉得慈悲庄严,心生欢喜。</h3> <h3> 从殊像寺出来,心意满足,可以回家了。</h3> <h3> 回家以后,上网查了查五台山到底有多少寺庙,众说纷纭,全盛时期,寺庙多达300余座。五台山虽几经衰落,建筑也屡遭破坏,但迄今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佛教建筑群。现存寺庙68座(百度百科)。</h3><h3> 想这千百年来,无数高僧大德,为了弘扬佛法,行走在这五台山间,历尽千辛万苦,用脚步丈量出这朝台的路。用双手搭建出这隐没在山间的大大小小的寺院,千百年来,又有多少僧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伴着古佛青灯,晨钟暮鼓,布衣素食,诵经修行,默默守护着这道场,加持着朝拜的十方信众。今天的我们才得以在菩萨护佑下,踩着前人的脚印有了这朝台的行程。而五台山这道场经千年而不衰,更是因为有无数僧众坚守信念,践行佛法,十方信众虔诚供养,香火才得以延续不断,兴盛至今,名扬天下。</h3><h3> 说到供养,其实是在给自己培福报,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更何况佛说:布施因缘,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所以在寺院中上香礼拜,一定要在功德箱里放些香火钱,无论多少,放即是功德。还有在五台山顶,斋堂吃饭,也是要放些功德钱的,虽说多少随意,但台顶物资缺乏,食物运到山上再做成斋饭,成本和山下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斋饭的钱取自他人布施,寺院又将饭菜施与有缘众生,能良性循环下去,你的布施很重要,不可断掉。所以给自己多积累些福报吧。</h3> <h3> 啰啰嗦嗦又写了这么多,夜已深,却毫无睡意,头脑越发清明起来,思绪万千,就任它信马由缰吧,回想起朝台的一幕一幕,仿佛像刚刚发生过似的,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当我们登上山顶,回看来处时的震撼,现在想起,依然象被电流击中,无法呼吸。每次都是这样,心中已是汹涌澎湃,却如鲠在喉,无力描述,用哪个词都显苍白,书到用时方恨少,一点不假。</h3><h3> 站在山巅与群山对视,那种苍凉空旷之美对视觉的冲击,不由得让你感怀万千,却无言以对。此时也只能祭出前人了,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仓央嘉措说,我独坐须弥山巅,将万里浮云一眼看穿……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h3><h3> 这千万年的等候,只这一瞬,属于我。此时的我已涕泪交加,不能自已。</h3><h3><br></h3> <h3>那一夜,</h3><h3>我听了一宿梵唱,</h3><h3>不为参悟,</h3><h3>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h3><h3>那一天,</h3><h3>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h3><h3>蓦然听见,</h3><h3>你诵经中的真言;</h3><h3>那一月,<br></h3><h3>我摇动所有的经筒,</h3><h3>不为超度,</h3><h3>只为触摸你的指尖;</h3><h3>那一年,<br></h3><h3>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h3><h3>不为觐见,</h3><h3>只为贴着你的温暖;</h3><h3>那一世,<br></h3><h3>转山转水转佛塔,</h3><h3>不为修来世,</h3><h3>只为途中与你相遇;</h3><h3> 我还是遇到你了,这首诗是否出自仓央嘉措,已不重要了。</h3><h3><br></h3> <h3> 就写到这儿吧,五台山,此一去,便是魂牵梦绕,再也放不下。修行的路上,惟愿慈悲垂加护!</h3><h3>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h3> <h3>朝台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