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为什么来土耳其?知道今年夏天我们要去土耳其,每个人都会这么问。想去一个地方有无数的理由。或者就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在心中悄悄长了草。当越来越多搜索或翻阅那些模糊而神秘的词汇,东罗马,拜赞庭,奥斯曼土耳其。。。的时候,我知道,我已经走在割草的路上。</h3><h3><br></h3> <h3>到一座城市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景点,而是街道,或光鲜,或破败。它们是这座城市最本真的样子。甚至就是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中的黑白照片的实景。对一个城市来说,说明它发展不够快。而对游客来说,却为这些依然能找到的时间的痕迹而倍感欣慰。</h3> <h3>在《纯真博物馆》里,芙颂对交通的定义是“行人,动物,机动车在公路上的状态和行动”。的确,猫和狗是街道上不可忽略的存在。据说因为流浪猫狗太多,根本收容不过来,也就任由它们了。人和动物相安无事,各自心安理得。不收容,并不意味着置之不顾。据说墙上的小洞就是专门用来给动物留放食物的。</h3> <h3>我们的酒店在苏丹艾哈迈德(Sultanahmet)区。距离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步行只要几分钟。到其它需要参观的博物馆都很近便。步行即可。</h3><h3><br></h3><h3>相比于欧洲其它艺术重镇,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和博物馆,参观任务绝对不重,而且分布集中。正因为如此,你有更多时间,走进这个城市,体验真正的市井。另外,强烈推荐买一张Istanbul Museum Pass(220TL),既经济又省去排队的时间。从开始启用,有72小时的时间,足够覆盖所有值得参观的博物馆。</h3><h3><br></h3><h3>这是我们参观的第一座清真寺 - 蓝色清真寺。事实上,在伊斯坦布尔的每一天,我们都在经过它,感知它。听完它的晚祷,我们入睡。清晨五点多,又被它的晨祈叫醒。</h3> <h3>尽管穿了长袖长裙,还是被要求戴上头巾套上裙子。平添了一丝朝圣的心情。</h3> <h3>宽敞的庭院,跟内殿面积相当。清真寺的布局大体相仿。线条清晰,内外都一览无余。</h3> <h3>我之前对于蓝色清真寺的浪漫想象,以为拱顶外观是蓝色。现在才知道,它得名于那贴附于内壁的两万多块手工制造的伊兹尼克蓝色瓷砖装饰。</h3> <h3>多看几座伊斯兰建筑之后,常常迷惑于这种在极简与极繁中游走的图案与颜色。繁是因为咋一眼看去的繁缛琐碎。简是因为切割开来,每一组都是极简单的几何图案。蓝白则是伊斯兰建筑的基本色调。</h3> <h3>蓝色清真寺拥有六座宣礼塔,是土耳其境内拥有宣礼塔最多的两大清真寺之一,其地位堪称圣殿。在清真寺对面的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终于找到了把六座宣礼塔统进镜头的地方。(注意有一只瘸腿的塔欧)</h3> <h3>一路向北,就是在心中盘旋了无数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索菲亚这个柔美的名字源于希腊。其实和女性一点关系都没有。它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智慧。当年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查士丁尼大帝亲自督建了这座辉煌的教堂。从拜赞庭时期的漫漫1500年间,历经战火以及数十次地震,屹立至今。这座基督教堂,在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之后变成清真寺,无疑是基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冲撞的现场。我怀着无比的好奇心,就想看看这老瓶装新酒的教堂的神奇命运。它的神奇在于,两种文化的冲突,带来的居然不是毁灭,而是传承。1935年,土耳其现代化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下令将这座清真寺变成博物馆,让公众共享。</h3> <h3>只有半边身子的教堂内部。另一半搭着脚手架。据说是常年在修整发掘中。但仅仅半个身体,也无法掩盖它的宏伟气势。墙上残缺的基督教壁画与黑底金字的伊斯兰书法并存,毫不违和。的确,也许再也没有其它地方,能够让两种宗教与文化同时跃入你的眼帘。</h3> <h3>墙上的壁画虽已残破,却依然闪耀着亮瞎眼的艺术光芒,让人无法不驻足,屏息,凝望。</h3> <h3>从教堂的某一个窗口,可以望见不远处的蓝色清真寺。</h3> <h3>石柱林立的地下水宫(Basilica Cistern)在灯光下魅影重重。水宫同样修建于查士丁尼大帝时期,作为拜赞庭时期的蓄水池。后来皇宫搬迁,水宫被关闭了。然后被遗忘,及至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以后,才重见天日。</h3><h3><br></h3><h3><br></h3> <h3>水宫中最有名的就是这座古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妖女美杜莎的雕像。传说她的眼神散发着致命诱惑。只要有人看过她的眼睛,都会被她的美丽和魔力吸引而失去灵魂变成一尊石像。所以。。。也许这就是要将她的雕像倒立的原因。</h3> <h3>这是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楼梯口的美杜莎头像。这一路上,我们会看到很多美杜莎以及跟她有关的传说。</h3> <h3>考古博物馆陈列着大量的石棺。虽然出自于2000年前,但石棺上华丽与精美的雕刻,仿佛出自昨天。</h3> <h3>托普卡帕宫(Topkapi Palace)是参观的另一个重头戏。从考古博物馆出来,就可拐进托普卡帕宫。从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伊斯坦布尔直到1856年,这里一直是奥斯曼苏丹的老皇宫。</h3> <h3>从皇宫后花园看到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苏丹当然要把最好的风景留给自己。</h3> <h3>皇宫博物馆里有很多刻有我大明印记的瓷器。</h3> <h3>这种水烟,在今天的土耳其咖啡馆餐馆还常常能够看到。抽的人不少。</h3> <h3>我承认,我的确带着猥琐的心态把参观的兴趣放在了后宫。居然连一张正殿的照片都没有。一直在想象,这后宫的铁笼子里面,关着怎样沉鱼落雁的阿拉伯天仙?</h3> <h3>这里应该是苏丹和嫔妃们嬉戏作乐的地方。。。</h3> <h3>距离前两座清真寺稍远,苏莱曼尼耶清真寺(Sulaymaniye Mosque)坐落在金角湾旁的一座山丘上。最伟大的伊斯兰建筑师锡南的杰作。说它是最美的清真寺,毫不夸张。大师的设计配以无敌海景,难道不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吗?</h3> <h3>从最美的清真寺出来,进入最热闹的俗世 - 大巴扎(Grand Bazaar)。</h3> <h3>琳琅满目的Turkish Delight是配搭土耳其红茶或咖啡的好伴侣。</h3> <h3>我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香料充满了敬畏。它们会被慷慨的调和在各种菜肴和米饭当中。有些因为味道太过强烈而无法下咽。而有些,即便吞下去,我也能想象它们在我的肚子里打架。</h3><h3><br></h3><h3>土耳其人最爱的红茶味道极浓,土耳其咖啡比意大利的espresso更加浓烈,Turkish delight 甜到让人产生罪恶感,无处不在的香料搅拌着土耳其人的每一天。如果说土耳其是一个重口味的民族,他们一定不会抵赖。</h3> <h3>据说有一些咖啡馆可以在晚上看到苦行僧旋转舞(Whirling Dervish Dance)。但最好还是去音乐厅看一场专门的表演。这是伊斯兰教苏非派一种修行的仪式。旋转的过程,是僧人的灵魂走向成熟与统一,最终与真主结合的一次精神之旅。一个小时的时间不算长。带有中东风格的音乐也蛮好听。</h3><h3>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屡次提到过呼愁(huzun),其中一种解释,就来自于苏非神秘主义思想。即“呼愁”是因为不够靠近真主安拉,因为在这世上为安拉做的事情不够而感受的精神苦闷。他的痛苦,不是因为“呼愁”的存在,而是它的不存在。他受苦,是因为他受的苦不够。呵呵,够烧脑的。宗教或哲学上的思辨,我们还是暂且放下吧。</h3> <h3>表演期间禁止拍照。只能用门口的木偶充数了。</h3> <h3>科拉教堂(Chora Church)在苏丹艾哈迈德区西边,距离老区稍远。这座不大的教堂保存了伊斯坦布尔最完整的拜赞庭时期金粉壁画和天顶画。不同于圣索菲亚教堂里遮遮掩掩的基督教壁画,在科拉教堂,这些光彩夺目的壁画突然以一种怒放的姿态出现在你的面前,四周墙壁,穹顶,仿佛要溢出眼球。每一幅都有一种让人窒息的美。所以,这座小教堂虽然一分钟就能看完,但一定不要那么快离开,请让自己的灵魂在拜赞庭的艺术氛围中多神游片刻。</h3> <h3>从科拉教堂到加拉塔的路上,绵延着君士坦丁堡城墙 (Walls of Constantinople)。残缺的城墙向路人展示着它沧桑的历史。君士坦丁十一世历经在二十多次的顽强抵抗之后,还是在1453年被穆罕默德二世用火炮和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攻破城池。自此,君士坦丁堡变成了伊斯坦布尔。这一段历史,是西方人眼中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却是东方人眼中对伊斯坦布尔的征服。帝国的衰落与崛起,从来都是此起彼伏。而将近500年以后,曾经一统阿拉伯世界的奥斯曼土耳其,因为在一战中站错队伍,只能接受分崩离析的命运。</h3> <h3>本来想一周后返回伊斯坦布尔再来参观这段城墙。所以就没有下车。遗憾的是,等我们回来那一天,出租车小哥竟然找不到这个地方。而我的GPS似乎也把我们领错了位置。我们没有机会爬上城墙。只能用路过拍下的照片凑数了。</h3> <h3>在加拉塔(Galata Tower)俯撖伊斯坦布尔全景。再一次感叹这座城市的得天独厚。拿破仑曾经说过:如果整个世界只有一个国家,首都必是伊斯坦布尔。起初我并不以为然。拿破仑一直做着古罗马的帝国梦,对伊斯坦布尔情有独钟可以理解。“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些都是各美其美的主观结论。但是,当站在塔顶,俯撖世界的咽喉,我这个外乡人,竟然没有理由反对。</h3> <h3>独立大街(Istiklal Caddesi)是成都的春熙路,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是时尚集结地,又不失土耳其风情。</h3> <h3>穿过独立大街,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Museum of Innocence)坐落在一条僻静的小街。这是个文青打卡地。如果你没有看过《纯真博物馆》这本书,可以完全忽略这个地方。</h3><h3>这个博物馆的特别之处是,它是完完全全根据一部小说建立的博物馆。地点就是女主人公芙颂的家。小说中应该在一个破落,脏乱的贫民区。实际上,博物馆看上去比我想象的好很多。</h3> <h3>把书中的这一页交给售票处盖章(正经是打卡哟),可以省去35里拉门票。</h3> <h3>《纯真博物馆》讲述了一个“永失我爱”的故事。已经订婚的富家公子凯末尔偶然遇到远房表妹芙颂,疯狂的迷恋上芙颂的美貌。但这对恋人疯狂的,掏空生命般的做爱只发生在小说的前半段。因为对芙颂的极度迷恋,凯末尔不得不取消婚约。但芙颂却却突然不告而别。当她再出现时,已为人妻。凯末尔在其后的九年时间,几乎每天去芙颂家探视,跟她的家人共进晚餐。这期间凯末尔只是毫无条件的追逐芙颂生活的气息。直到芙颂离婚。当他们终于可以结合时,芙颂却因为超速驾车,把自己撞死了。于是,这个以色欲沉迷开始的故事,止于no zuo no die。最后,凯末尔在芙颂家的小阁楼上,跟作者讲述这个故事。</h3><h3><br></h3><h3>是不是无感?是的,不知道是因为已经过了看爱情小说的年纪,还是翻译文字带来的情感疏离。我对这个故事毫无感觉。只是觉得帕慕克为一本书建立博物馆的念头颇为有趣。</h3><h3><br></h3><h3>这面墙贴满了芙颂吸过的四千多个烟头。</h3> <h3>这就是小说主人公凯末尔最后讲述故事的小阁楼。</h3> <h3>这样的烤肉架遍布土耳其的大街小巷。</h3> <h3>卷饼是当地最平常,且价廉物美的快餐。两个男人纷纷表示,天天吃,顿顿吃都没问题。</h3> <h3>一周后回到伊斯坦布尔。我们错过了君士坦丁城墙。却无意中闯入几条颇有气质的街道。</h3> <h3>土版范冰冰?😄</h3> <h3>是的,我故意漏掉了一个地方 - 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 Strait)。当伊斯坦布尔的夜幕在落日余晖中缓缓降下时,也许是游览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最好时辰。帕慕克在书中告诉我们,土耳其语的咽喉和博斯普鲁斯是一个词。所以你该明白它有多么重要。这里是丝绸之路的终点,是东方快车(开往巴黎)的起点,是两个大洲的结点,是世界的咽喉,没有一片海能被赋予跟它一样的意义。面对它,我好像失去了表达的能力。</h3><h3><br></h3><h3>而帕慕克所提到的呼愁,有另外一种更为世俗化的情绪体验。一种“混乱,朦胧的状态”,“一种排山倒海似的忧伤”。也许,在日暮下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你会将这种情绪体会得更为真切。</h3><h3></h3> <h3>终于要跟伊斯坦布尔说再见。我想起有人说过,不爱它,是因为没有遇见它。而爱上伊斯坦布尔,非常简单 - 只需要跟它相遇一次,只需要看它一眼。</h3><h3><br></h3><h3>再见,伊斯坦布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