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象山又称象鼻山,位于桂林桃花江注入漓江处。象鼻山早在唐代已经是游览胜地,拥有近千年的开发游览历史。</h3> <h3>以象鼻山为主体的山石洞穴、亭楼寺院、园林绿化园地,总面积2.99公顷。</h3> <h3>象鼻山紧邻市中心最核心商业区,东邻漓江、七星景区,南邻穿山、塔山,西邻漓江大瀑布饭店、杉湖,北邻伏波山、叠彩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h3> <h3>景区内有四个出入口(大门、二号门、三号门、云峰寺门),以象鼻山为主体景观,景区目标是力致于成为集观光、体验、休闲、购物、民俗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国际精品旅游景区。</h3> <h3>象鼻山景点因有一座酷似大象的象鼻山而得名,以其独特的山形和悠久的历史成为桂林城徽标志。</h3> <h3>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镌刻洞中。水月洞与水中倒影宛如一轮明月,自古有象山水月的美誉,宋代蓟北处士有诗赞:“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2013年9月象山景区获央视新闻频道网络评选的“中国最美赏月地”称号。</h3> <h3>山顶上建有明代的供奉普贤菩萨的普贤宝塔,大象托宝瓶寓意吉祥美好,它也成为了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在桂林战役的历史见证者。</h3> <h3>象鼻山,简称“象山”,因其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饱饮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处正好有一个对穿的岩洞,叫“象眼岩”。山呈东北走向,长约180米,宽约100米,相对高度50米,海拔约200米。</h3> <h3>象鼻山因在漓江之滨,原名“漓山”。唐会昌年间(841—846年),唐代诗人、桂管观察使元晦以“漓山”之名与陕西临潼的“骊山”音同,为避其误会,又取风景宜人之意,更名“宜山”。后又将“宜山”写作“仪山”,因古文“宜”与“仪”通,音也一样。</h3> <h3>人们常常把象鼻山作为桂林山水的代表,象鼻山已成为桂林城的象征与城徽。象鼻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国内外盛名远扬,是游人到桂的必游之地。</h3> <h3>关于这座象鼻山,在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相传,这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变化而成。它原是为天帝驮宝瓶的神象,给天帝当坐骑。有一年,神象随天帝外出征战,战况异常激烈,很多天兵天将都受了伤,神象也为了保护天帝而负伤累累。到最后,天帝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h3> <h3>在象鼻山的后山有一个高19米,宽3.3米,长13米,南北对穿半封闭形的通道。因在象鼻后侧故而得名象鼻岩。</h3><h3>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卷篷式的半圆大洞,每当月明之夜,与江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个大圆形,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故称“水月洞”。水月洞长17米,高约12米,宽达10米。</h3> <h3>水月洞的形成是大自然造就的,大约二亿年前,象鼻山露出地表,山体前段裂隙较多,在地下河水长期的冲刷侵蚀下,逐渐形成这个大溶洞。桂林虽然处处有山,山山有洞,但像水月洞这样有水穿行,可乘舟而过的石洞却不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