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叫鳌花,南方叫鳜(guì)鱼

高玉双

<h3>视频来自于黑龙江小兴安岭伊春野生江鱼行</h3> <h3><br></h3><h3> 大黑龙江省水道密集,东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湿地行程丰富的淡水资源,春夏秋可坐上船捕鱼,冬季还有内容丰富的冬捕节。世人都知道东北炖菜是一绝,单就炖鱼就有鲶鱼炖茄子、鲤鱼炖白菜、鲫鱼炖豆腐、浇汁重唇、红烧鲟鱼美味无比。</h3><h3> 黑龙江人因鱼的种类太多,编了一句话,叫“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好懂易记。其中又以“三花五罗一岛子”为上品。</h3><h3> 黑龙江盛产鳜鱼,牡丹江镜泊湖鳌花尤其有名。出产的鳜鱼肉质细白,格外鲜嫩。冬季漫长,鱼类生长缓慢,鳌花大者可以长到十斤。将北方特产松子与鳌花放在一起做成“松子鳌花”。足已让你垂涎三尺!</h3> <h3>东北三省叫鳌花鱼,南方叫鳜鱼,学名叫红斑翘嘴鳜鱼。</h3> <h3>  鳜(gui)鱼有九种:翘嘴鳜(红纹翘嘴鳜)、大眼鳜、斑鳜、白头鳜、波纹鳜、暗鳜、长体鳜、高体鳜、柳州鳜。</h3><h3> 翘嘴鳜。东北叫鳌花鱼,南方叫鳜鱼,也叫桂鱼, 桂花鱼, 胖鳜鱼, 季花鱼, 螯鱼 ,花鲫鱼。因水域的不同而生长速度差异悬殊。南快北慢。</h3><h3> 翘嘴鳜鱼东北叫鳌花鱼,肉食性,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唐朝诗人张志和在其《渔歌子》写下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h3><h3>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向为鱼中之佳品。唐朝诗人张志和写下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h3><h3> 鳌花鱼是“三花五罗”中最名贵的鱼,即使在过去一般百姓也很难消费得起。那时每斤鳌花鱼的售价几乎是鲤鱼的两倍。鳌花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是黑龙江省中最美丽的一种鱼。</h3><h3> 其中以翘嘴镢生长最快。鳜鱼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肉刺少,可补五脏、益脾胃、充气胃、疗虚损,适用于气血虚弱体质,可治虚劳体弱、肠风下血等症。鳜鱼是世界上一种名贵淡水鱼类。身长扁圆,尖头,大嘴,大眼,体青果绿色带金属光泽,体侧有不规则的花黑斑点,小细鳞,尾鳍截形,背鳍前半部为硬棘且有毒素,后半部为软条。鳜鱼肉质细嫩丰满,肥厚鲜美,内部无胆,少刺而著称,故为鱼种之上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将鳜鱼誉为“水豚”,意指其味鲜美如河豚。另有人将其比成天上的龙肉,说明鳜鱼的风味的确不凡。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四鳃鲈鱼、兴凯湖大白鱼齐名,同被誉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它肉多刺少,肉洁白细嫩,呈蒜瓣状,肉实而味鲜美,是淡水鱼中的上等食用鱼。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主要吃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虾和小甲壳动物。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常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层,有时潜伏于泥穴中,窥视摄取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悄悄游近,瞅准时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袭击。鳜鱼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h3><h3> 翘嘴鳜鱼身体肥胖,高而侧扁。背部隆起较高,背缘呈弧形。</h3><h3> 体鳞较小,侧线在体中部稍向上弯。体色黄绿,腹部黄白色。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褐色斑块及斑点,奇数鳍条上有数列不连续的褐斑点。</h3><h3> 南至广东、北至黑龙江的几乎所有江河湖川,唯以长江中下游水域为多。</h3><h3> 鳜鱼吃食时十分仔细,吞下鱼、虾以后,会吐出鱼刺和虾壳,只把肉留在腹中。这种独特的特点,在其他食肉鱼类中是不多见的。</h3> <h3>  斑鳜,主要生长在桂江、西江的湖泊水域中。底栖,喜清水,特别喜欢藏于石块、树根或繁茂的草丛之中。生活适宜水温为15℃~32℃,在水温7℃以下时不大活动和摄食,潜于深水处越冬,到春天水温回升后,逐渐游到食物丰富的沿岸水草丛中觅食。</h3><h3> 斑鳜体长、侧扁,背为圆弧形,不甚隆起。口大。端位,稍向上倾斜,下颌略突出.犬齿发达,上颌仅前端有犬齿。前鳃盖骨、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的后下缘有绒毛状细锯齿。鱼体、鳃盖均被细鳞。头部具暗黑色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的环形斑。 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00~300毫米,产量不高。体棕黄色或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头顶、背部及侧线上卜都有近似圆形的大小不等的黑斑,但不呈条纹状。各鳍棘上有黑色斑点,胸鳍、腹鳍为淡褐色。</h3> <h3>  大眼鳜,属鲈形目鮨科鳜属。眼较大,头长为眼径之4.7一5.1倍。上颌骨后端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下颌前方犬牙不明显幽门盲囊较少,常在100以下。侧线有孔鳞85-98.颊部不被鳞。亦为肉食隆凶猛鱼类。食物以鱼为主,次为虾类,生长较鳜鱼慢,更喜栖息干流水环境中。体重1.5kg亲鱼,怀卵量可达10万余粒。分布于长江流域或淮河中、下游各地。休较大,肉质美,为重要经济鱼类。</h3><h3> 身体被圆鳞。鳃盖上有小鳞。体上部鳞大,下部鳞小。体侧棕黄色、灰黄或灰白,腹部灰白色。头部两侧各有一条贯穿眼的褐色斜带。头背部至背鳍前有一褐色带纹。背鳍基部有4个黑褐色鞍状斑纹。体侧满布有不规则的棕褐 色斑点和条纹。背、尾鳍上有数列棕褐色斑点。</h3> <h3>  白头鳜,喜生活于流水环境。白头鳜头略尖,口较大,下颌稍向前突出。鼻孔离眼前缘远。上下颌犬齿不发达。在同类鱼中鳞片稍大。眼后缘的鳃盖上有三条黑色狭条纹,后鳃盖骨上角有一黑斑。</h3><h3> 个体不大。分布于浙江、广西及海南岛等地主要河流中。</h3><h3><br></h3> <h3>  波纹鳜在淡水中生长,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多栖息于底质为砾石或沙滩的水域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贵州独山、安徽休宁、广西罗城。</h3><h3> 别称癞头桂、铁鳜鱼、花鳜鱼、母猪壳</h3><h3>体长圆形,侧扁。头大。眼多为蓝色。吻略尖突。口大,下颌稍长,两颌有尖齿。前、间鳃盖骨后缘有明显锯齿,鳃盖骨门缘有2刺。体、颊、鳃盖均被小鳞。侧线弧。背鳍基长;胸、尾鳍圆形;腹鳍前移.具1硬棘。体侧有数条黄色纵波纹。因其个体较小,且生长缓慢,故食用价值极低,适合水族箱饲养当原生观赏鱼,常见体长为100~150mm,最大不超过200mm,数量较少。</h3> <h3>暗鳜:鳜属的一个物种。体侧扁,背部呈弧形,口端位,上下颌几等长;口较小,上颌后端达眼中部。眼大。体色深暗。</h3><h3> 暗鳜体长为体高的3.0~3.9倍,体稍侧扁,头后微隆起,体背呈弧形。口端位,吻钝圆,且较短。上、下颌几乎等长,均具绒毛状的细齿,无明显的犬齿。前鳃盖骨后缘有11个显著的锯齿。鳃盖骨的后缘有2或3枚硬刺。鳞片细小。侧线与背部边缘平行,向后延至尾柄中部。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垂直上方,背鳍硬刺最长的是第5或6根。胸鳍圆形。臂鳍第2根硬刺最长。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近切截形。体深暗灰色,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斑。</h3> <h3>  长体鳜俗名竹筒鳜。体较细长。头尖长。下颌突出,犬齿成单行;上颌后伸至眼中部的上缘,其前部犬齿为多行。颊部、鳃盖及腹鳍前的腹面均有鳞片。</h3><h3> 生活于江河缓流地区,湖泊中较少。个体小,常见的体长100~200毫米。数量不多。</h3><h3> 长体鳜分布于湖南、福建、广西各水系。长江中下游镇江均有发现<br></h3><h3> 长体鳜体长形,头低,吻尖突,背缘低平,近圆筒形。体长为体高的4.6—5.4倍。眼较大。下颌发达,突出于上颌之前并外包上颌,其上犬牙发达,闭口时牙外露。鳃耙痕迹性,呈结节状。幽门盲囊少,一般6—8枚。被圆鳞、细小,头部及胸部不被鳞。体灰暗,体侧散布有斑点,侧上部至尾基隐约有4—5条带状斑。奇鳍上有斑点。体中大,肉食性,产量不多。<br></h3> <h3>  高体鳜近似大眼级,体较长,侧扁。头、背部轮廓线隆起,胸、腹部 轮廓线路呈弧形。口大,端位,略倾斜。下颌突出于上颂之前,口 闭合时下颂前端的齿不外露。上颂骨后端宽阔,末端伸至眼中部或 稍后下方,其中大个体的下颌末端常伸至眼后缘的下方。不同之处 在于间鳃盖骨下缘有锯齿,颊下部被鳞。</h3> <h3>  柳州鳜,大多生活在深水、岩石洞中,喜食小鱼小虾,是一种肉食类动物。目前仅分布于广西柳州柳江。体侧扁,头后低平,背缘浅弧形。口大,下颇突比于上颌之前。眼较大,侧上位上颌牙绒毛状。下颌两侧枝有膨大锥状牙一行。鳔盾形,后端钝圆体灰褐,头至背前部无一条斜带体侧有多数小圆形或短杆状密集暗斑体中大,特征与斑鳜略相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