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记忆——陇西行

李人旺

<h3>谨以此篇,致敬陇西李氏!</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次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李氏委员会李龙官理事长组团参加甘肃陇西中药文化旅游节,我们李火德文化研究中心由我和李相生顾问夫妇一行三人,于8月21日上午乘坐厦门飞郑州至兰州的山东航空的班机一同前往甘肃陇西,陇西不单是中国药都,便重要的是李氏文化发源地。之前陇西我有去过三次,分别是二0一二年的陇西首届李氏文化旅游节,二0一四年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全球恳亲大会,在厦门飞兰州的机上完成了我的一段“时光记忆——陇西行”。使我记忆最深的是,二000年首次参加第三届全国李氏文化研讨会的情景浮现脑海……。</h3> <h3>  二000年初夏五月,我受甘肃全国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和陇西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参加全国李氏文化研讨会和西部开发经贸洽谈会,这是甘肃全国李氏文化研讨会的第三次邀请了。前二次分别是一九九四年的五月和一九九七年的五月,都因工作忙没有参加。第一次召开时我曾寄去一篇题为《陇西李氏——南国李火德后裔》,在《陇西李氏文化》专辑上转载并上了电脑因特网。</h3> <h3>  五月六日,我受李氏宗亲的重托,经本人工作单位的同意,冒着盛夏的酷署,在“五一”长假还未结束便踏上了西去的征程,五月七日晚十时,我在漳州火车站与龙海一位副师级宗亲李柳先生乘座了厦门至西安的直快列车,李柳先生是原龙海市武装部长,原籍广东大埔,是李火德后裔,早年投身革命,四十年代末期在上杭打过游击,是刘永生将军的老部下,而今定居龙海,是李氏文化的热心人。</h3> <h3>  北去的列车带着我们对远古先民的崇敬之情,沿着祖先南下的足迹,沿途的山水似乎把我们带进了久远的岁月,列车上我们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同一包厢的西安渭南公安局一位刘警官和西安财政局的一位费小姐,他们都乘“五.一”长假到厦门游玩和探亲的,与他们的同行,使这孤独的旅途增加了几分快乐和安全感。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使我对西安古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北行的列车从江西进入了京九线,一片南国风光尽收眼底。经过湖北、河南,进入中原平原,这是远古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古代征战撕杀的战场,更是古代文明崛起的发源地之一,李氏先民曾在这片净土得到繁衍、发展和升华,是这里的果实给了李姓生命的延续。列车驰入郑州便开始进入陇海线,随着西行的列车,经过二天二夜的行程,于五月九日下午七时便到了古都西安。这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公元前1072年起,先后有西周、西汉、西晋、隋、唐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062年。在这里李氏先祖李渊创建了大唐皇朝289载,给李氏家族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关中八景“雁塔晨钟、草堂烟雾、曲江流饮、咸阳古渡、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大白积雪”,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在西安住了一个晚上,进入西北给我的感觉是有一种严重缺水之感,而西安的著名小吃是“羊肉泡末”,到西安给我总的印像是远古文明和现代科技同步发展的产物。</h3> <h3>  五月十日九时我便再次乘上西进甘肃陇西的列车,经过宝鸡进入甘肃真正使人领略到西北风光。早已没有住人的窑洞沿路还依稀可见,片片麦苗在40—50度的山坡上种植,可能是由于许久没下雨的缘故吧,枯黄的麦苗让人看后一种心痛的感觉,最多不过一尺来高,稀疏可看到几颗麦粒。列车沿着渭水河进入河西走廊,在这古丝绸之路上行走,浑浊的渭水使人感到似乎刚下过暴雨。光秃的石山上草木不生,偶尔的土山也不长草木,有的还种上了麦苗。列车在西进中停留,一群山里姑娘手提小篮苹果、开水和用她们巧手绣制的色彩鲜艳的鞋垫,向满载旅客的列车涌来,把她们手中的山货销售给客人。经同车的一位宝鸡姑娘介绍她们这里盛产苹果和花椒。沿途的沟坎都是碎石和少量的泥土,似乎在提醒这里的人们随着西部开发的脚步,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去创造另一种新的生活。退耕还林、还草,赶紧告别农业吧。</h3><h3>&nbsp;&nbsp;&nbsp; </h3> <h3>  晚上九时30分列车进入陇西站,随着下车的人流我也走出了车站。因为夜色笼罩着,看不到什么繁华,一群热情好客的出租车司机把我们接上了车,从火车站到陇西县城还有十公里,到陇西宾馆正是晚上十点了。会议安排真是满周到的,我被安排在416房,同房的客人是福建龙海的一个本家老板李丰技,他先一天从东北出差乘飞机到达。据他说我还没有到之前就有四川、广西、河南、江西众多李氏宗亲到房间来找我了,他们从会议“服务指南”中看到我的名字,知道福建上杭来了人。</h3> <h3>  会议于五月十一日上午八时在宾馆会厅隆重举行。大会由陇西县委副书记陈世杰致欢迎词,地委副书记景江讲话,然后是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李天昌讲话,最后是李氏宗亲代表广东惠来抽纱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雄发言。中午我们会同龙海李丰技、李柳先生到距县城2公里外的仁寿山陇西堂参观,下午是到渭阳中药材市场、文峰经济开发区参观,晚上广西、江西许多李氏宗亲前来房间串门,并问及李氏大宗祠的情况,听我介绍后他们纷纷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到上杭李氏大宗祠寻根谒祖。五月十二日上午会议集体组织前往仁寿山陇西堂举行《我李百万叶》光盘《陇西李氏文化系列邮资明信片》《陇西文学作品选》首发式,在陇西堂前,我有幸与陇西李氏文化研讨会的会长李天昌先生和副会长李雄先生合影留念,然后回到县城中心广场“威远楼”前观看大型广场舞蹈《古郡之春》,下午2时30分我们与会人员到“李氏龙宫”进香,在队伍的前头李氏大宗祠敬献的巨幅牌匾“陇西世族,柱下名家”由两名广西李火德后裔抬着前行,在李氏龙宫我们进了香并留影。我作为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的宗亲代表,在李氏祖地寻根谒祖,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述的虔诚心情溢于言表。在这片贫脊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在这里铸就了一种勇者顽强拼搏的精神。</h3><h3><br></h3> <h3>  陇西因地处陇山以西而得名,是镶嵌在丝绸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史前时期,华夏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留下了雄浑神奇的足音。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始设陇西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陇西为其中之一。汉初置襄武县,汉末移金城,陇西二郡治襄武,从此陇西成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之西陲边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曾是甘肃最早的省会。二千多年的历史浩空,陇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群星闪烁,汉将廉褒、药师封衡,后秦“文桓皇帝”姚兴,唐朝宰相赵憬、李石,尚书右丞李蔚,历侍御史李中敏,琴王董庭兰,传奇小说家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宋代军事家王德,明代散曲家金銮,等等。陇西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西汉大外交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隋炀帝西巡张掖,唐玄奘去天竺取经,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联姻,都曾涉足陇西。因而李氏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陇西李氏的始祖就是从有李姓开始的第二十六代李崇为陇西太守,陇西李氏从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其声誉经久不衰,根深叶茂,直至生长于陇西成纪的李渊父子,统率十万关陇军,逐鹿九州,一统天下,创立了唐朝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在中国文明史上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h3><h3>&nbsp;&nbsp;&nbsp; </h3><h3>&nbsp;</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 <h3>  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的李氏文化,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辉煌神奇的历史足音,而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在这片热土上我们找到了远古先民开拓创业的脚迹,听到了渭水河畔振兴时的呐喊,领略到先民不甘守旧敢超前人的精神。下午四时文化研讨开始,在会上专家、学者、李氏宗亲纷纷发言、交流论文、精研发展,发表见解,畅叙亲情,为宏扬李氏文化畅所欲言,为中华传统文明侃侃而谈,是一个李氏文化盛会,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晚上九时我踏上了归程,于五月十六日下午回到上杭稔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