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阶州八景考略</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尹万青</h3><h3> 八景,是将某地区的自然盛景,用艺术的语言高度提炼浓缩,经过长期演化建立起来的一个系统化的相对稳定的景观体系。它作为中国传统景观概念的范畴,常被记录与当地的地方史志中,且是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个性文化特质的表现。阶州,今武都的旧称,历史上也曾有“八景”之说,是丰富多彩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两代不乏咏景的佳作,细研读之,往往情景交融,妙趣横生。本文试图对阶州八景做详细分析,以探讨其历史文化渊源,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些景观特有的文化价值,并力图从中挖掘出对今天发展旅游产业的借鉴意义。</h3><h3> 阶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当是明万历年间,余新民修的《阶州志》,其中第一次概括了现今武都区境内的名胜景物,命其名曰“阶州十六景”。其后,清康熙年间祖肇庆修的《阶州志》(以下简称祖志)及乾隆年间葛时政纂的《直隶阶州志》(以下简称葛志),由于志书缺略不全,八景之说没有明文载之,但祖志最后收录的八首咏景诗应是这一时期的八景无疑。一方面祖志与葛志有明显的继承性,仅举一例示之,如关于城池·阶州条的记载,志云:“阶州,旧城在坻龙岗上,其始建不可考矣。历汉、唐、宋、元改名而不改地,明改地而不改名。”葛志载:“阶州,旧城在坻龙岗上,其始建不可考矣。汉、唐、宋、元更名而不改地,明更地而不改名。”相比只是少了“历”,变“改”为“更”而已。另一方面,比照明万历《阶州志》记载的十六景,及清光绪年间叶恩沛主纂的《阶州直隶州续志》(以下简称续志)载的十景,祖志记录的咏八景诗之题名,多在其中,此所述八处景观有明显的继承性、典型性。它们包括:</h3><h3>水濂瀑布 寿台晚照 旧城怀古 万象仙洞</h3><h3>犀牛江月 城南古渡 六月冰泉 露骨积雪</h3> <h3> 露骨积雪:又名太白积雪。而关于露骨山和太白山的地望,清人说法模糊。明万历《阶州志》载:“周南三十更,在南山后。一峰最高,石岭如屏,六月积雪不解。”清葛志云:“太白山,在锦屏山后,州南四十里,俗名露骨山。首洮尾茂,横折数千里,高峰积雪,盛暑不消,望如白虹。”吴鹏翱在《武阶备志》中,虽将露骨山与太白山当做相差十里的两地分裂述之,但在太白山条的最后又采摘了依据葛志而修成的《甘肃通志》的说法,曰:“首洮尾茂,横折数千里,高峰峭壁,积雪不消。” 如此看来,太白山就是露骨山。那么,太白山究竟在何地?且看清代以考据而名的先贤吴鹏翱的看法,云:“凡自岷州趋宕州,沿水而行。稍下行夫山中,入栈路。或百十步,复出。略崖崄崯不可乘骑,必步至临江寨,得白江,至阶州须七八日。其所经皆使传不可行。宕之山水秀绝,天下无有也。临江之上,一处当大山中,西望雪山,日晃如银,其高无际,出众山上。居人曰‘此雪山佛居也。’”按其所记太白山的位置大致是“至阶州须七八日”、“临江之上,一处当大山中,西望雪山”,由此判断此山正是今日宕昌县之“雷古山”。“雷古山”当是今人不了解上述“露骨山”缘由的误读。此山海拔4200米,常年积雪不消,在武都更是被人熟知。将太白积雪列为八景,一为述说其常年覆盖于白雪之下峰峦叠嶂的雄壮美,而更为重要者,当是寄托了古人对高山的崇拜与圣洁的信仰。认为如此巍峨、圣洁的高山只有佛当居之。述至此处,我不得不概叹古人选景的智慧。赵守正有诗云:“一带翠微横,茫茫白照。能消六月暑,常压四时青。奇硝堆琼树,尖峰列玉屏。谁修三海志,犹恨未图形。”</h3> <h3> 六月冰泉:冰泉,址在今城南之南山。明万历《阶州志》云:“州治前,魏然苍翠,相对如屏。上有驼树,其状肖驼故云。左陇有泉,六月凝冰不散。”这条史料里还包括了后来《续志》十景中的两景,即锦屏叠翠和南山驼树。武都城郭之于南山,相对高差较大,时令暖春,稍有寒流即可见山顶白雪皑皑,而临此穴,即使盛夏,亦有入冰室饮冰淋之感。葛志对于冰泉的记述就更为详细和传神了,曰:“冬则温和可浴,夏则冰坚凛冽,如琼瑶琅轩,诚一凌阴室也。”著作者一语道出了冰泉的特点即“冬温夏凉”。这种反季节的盛景,古人认为十分罕见,在加周围锦屏翠峰重峦叠嶂的秀美和南山驼树的雄奇,更是美不胜收。明代岁贡生赵守正赋诗赞曰:“琼团玉液浑天成,不溷凌阴自洁清。冷日长凝沆瀣露,冻云深锁水晶流。瑶池不信三冬砌,玉井原来六月盈。樵牧浑忘调变事,山头遥听冲冲声。”</h3> <h3> 水濂瀑布:水濂洞始建于唐朝,明末清初重建,雍正六年(1728)再建,乾隆年间补修。四周万山怀抱,草木苍翠,红女洞下一穴瀑布,垂若银河淙淙而流,泉水冰冽甘甜。葛志在山川考真武山条里记载水帘洞瀑布的盛景时曰:“山侧有水濂洞,悬崖瀑布时如千尺白练垂空而下,时如万斛贝珠倾囊而出,时如环佩琴筇婵媛杂鸣。下则壁崖环折,俨若断玦,内有怪石错出,间以桃花相映,如武陵胜境,州之一景也。” 明代此景亦名红女贞宫,《武阶备志》载:“在真武山麓,祀贞女红氏,生不知时,嫁不知姓,神夫早丧,舅姑强之嫁,神不从,舅姑遇不以礼,督以苦工,神气益奋志愈坚,忽风雨大作,神遂飞去,人后迹之,坐化于真武山麓石岩洞中,后人立祠祀之。”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女性经历各种苦难和压制,其身心受到束缚,个性得不到发挥。红女早年丧夫,婆家迫其嫁人,不从。于是婆婆变着法的折磨着她,忍受不住苦难生活的折磨,又戴着烈女不嫁二夫的道德魔咒,红女跳崖自尽,何其悲哉!只是书写者浪漫化的将其描述成“忽风雨大作,神遂飞去,人后迹之,坐化于真武山麓石岩洞中。”红女祠的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不幸(寡妇)的贞节牌坊,但我宁愿理解成它是对伟大女性苦难的独特同情和致敬!</h3><h3> 在武都历史文化不断积淀的过程中将水帘盛景和红女贞宫逐渐合融合,即富有自然风情,又饱含人文色彩。因此水帘瀑布和红女祠就成历代咏景者的意象了。清成县邑宰连登科《水帘洞》云:“飞泉百尺挂丹梯,步入仙源路不迷。织女祠边题跨凤,鱼人洞口觅闻鸡。吕震南赞曰:“倒泄银河水一泓,排空喷出珠帘擎。若非鹿竹新编就,定是神仙旧唾成。挂壁纹寒风欲卷,悬崖光冷燕难倾。夜来欹枕听澎拜,又作西山暮雨声。”</h3> <h3> 旧城怀古:旧城即今之旧城山。看到有的书籍,在介绍武都时曰:武都古称阶州,书作者有宣传武都历史文化悠久之意,但这样却是有违史实的。我认为武都既是一个古地名,又是一个新地名。述此,为了正本清源,这里有必要简单的梳理一下武都的郡治沿革地望。武都郡的设立史有明文,《汉书·地理志》云:“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千五百六十。县九: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 后来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中云:“武都郡,本广汉西部都尉治也。元鼎六年,别为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以为武都郡。天池大泽在西,故以都为目矣。王莽更名乐平郡,县曰循虏。常琚、范晔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地方百顷,即指此也。左右悉白马氐矣。”也就是说武都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年前111年)就已经设郡了,另外则知汉初故治在仇池之东无疑。后郡治于北魏真君九年(公元482年)移于仙陵山东,即今之旧城山。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改为阶州,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知州简原辅在州城之东建砖城,即今区政府驻地。</h3><h3> 咏景者以旧城为意象,概叹武都历史之悠久,望旧城山晚景不免发思古之幽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怀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怀古诗词以其独特的理性反思和苍凉的历史美感极大的开阔了历史的视野。州治的辗转迁移、州名的不断变更、北峪河水的多灾多难、随王朝兴衰的战乱征伐,悲恨相融,引得历代乡贤无限的伤感与深深的追思。怀古诗为武都的文化增添了一份伤感的悠悠情怀,也多了一抹难舍的阶州情怀!</h3> <h3> 万象仙洞:明万历《阶州志》曰:“万象洞,......,州东南三十里。”;清乾隆《直隶阶州志》云:“州东南三十里,山半有万象洞。”清嘉庆《武阶备志》曰:“五仙洞,在白龙江南岸。”光绪《直隶阶州志续志》亦云:“五仙洞,在白龙江南岸。”因此,万象洞又名五仙洞,距城30里,即位于今白龙江南岸杨庞村半山腰。关于万象洞景物描述,清乾隆《直隶阶州志》最为详尽,曰:“洞门仅可容人,入则高轩宏阔。万象森列,随意拟之辄肖。尤奇者,有吴白石柱,如玉削成,名‘五岳朝天’,又有白柱自上垂下,一从下接上,相距尺许,名‘地天交泰’。稍进则为卧龙坪,鳞甲蟠伏若生龙。再进有炼丹床、仙人床。......又有风洞,内有黄泥滩、枯木桥,人迹罕到。”这段记述生动详实的描绘了万象洞景物形态,为后志所沿用。</h3><h3> 万象洞,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有“华夏第一洞”、“地下文化长廊”、“地下艺术宫殿”等美誉。洞内留有历代石碑100多面,诗词题刻768首。这些人文景观为万象洞增色不少,同时也是研究万象洞和武都历史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万象洞乳石遍布,琳琅多姿,千奇百态,引得历代文人竞相吟咏,佳作连篇。郡人贾廷琯《万象仙洞》赞曰:“不是人世间,包罗万象天。卧龙何日起,玉柱及时悬?谁凿洪蒙窍,空留丹灶烟。洞深苔不滑,何处际神仙?”</h3> <h3> 城南古渡:在州城南半里许,是连接白龙江南北两岸的重要渡口,明清时常派兵驻守,为南江桥旧址。其兴废沿革《续志》南江桥记载,明嘉靖间抱罕人庞公,“造舟为梁”,此语出《诗经.大雅.大明》,即在江面上排列船只,跨船铺板,搭成浮桥,所以南江桥亦名“南浮桥”。明万历间,知州余新民,守备王用予创建折桥,类似今天公园建筑中的折桥,但只利步行涉水,不能运载东西。清顺治间,副将罗映台建平桥,然宜冬不宜夏,冬建夏撤。</h3><h3>据《重建武阶南浮桥碑记》康熙五年,时副将林忠重固河堤,捐资造舟桥。期间林公“捐重资、购良材、请工师、募夫役”,“造木舟九,广丈者二,高丈八。铁索二,长十雉,围一胡,重千锵。铁柱四,高一寻,重三十钧。横亘里余,阔中二轨。”此次造桥,为历次规模最大者,将天堑变为通途,既方便又安全,林公此举为时人所称誉,立碑以颂其功德。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先贤为民生造福一方敢于担当的勇气和责任。可惜的是在吴三桂叛乱时舟桥毁于战火,实为憾事。至吕震南修志时的光绪年间,桥已久废,故命曰:“城南古渡”,为八景之一。</h3><h3> 南江桥可谓命运多舛,期间的兴废沿革则更多的是突显了古人与自然抗争的智慧和勇气,以桥为景,也是对先贤关注民生的最好怀念。虽旧桥已毁,而今白龙江南北岸之间有南桥、彩虹桥、建民桥等设计美观、坚固。当是对先贤最好的致敬!李弼《江南浮桥》赞曰:“岷水渊源澎湃流,多年病涉熟殷忧?芳林先具济川楫,细柳长维度世舟.风雨奚频争旦暮,波涛空自妒春秋。三勤已溺腾舆诵,宝莜光聊庚亮楼。”</h3> <h3> 犀牛江月:旧治,康县属阶州,明置七防关,设巡检司,清置白马关,设州判一名,故将“犀牛江月”列为州之一景。《武阶备志》载:“犀牛江,又名西淮,自阶州东流入嘉陵江,……即西汉水也。……昔有神牛出江中为害,人逐之,化为石。”《续志》曰:“西汉水,在州北二百里,一名犀牛江……昔有神牛出江中为害,人逐之,化为石。”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二者的联系,西汉水流经康县境内称犀牛江,入嘉陵江,传说有神牛出入,故名之。</h3><h3> 在姓氏文化里,宋朝赵氏发达起家的风水传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如河南的济源和江西的信州为赵氏祖籍都宣传的异常热闹,在这些争论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赵氏祖坟埋在犀牛望月的风水宝地。同样,在甘肃陇南美丽的康县,也一样有关于赵氏的传闻异词。</h3><h3> 相传,这是当年犀牛出没之处。唐末,犀牛潭边南山上的赵家庄有一少年,每途酷暑炎日,便常到潭中游水。因每次都遇犀牛在潭中出没,惧怕心理渐消,进而和犀牛同潭嬉水。一天,有一年迈姓杨的地仙到此,静观其景,久不作声。待夕阳西下,犀牛沉没,方对这位少年说:“我给你一个小包(内裹地仙祖父骨灰),明日你将它喂入犀牛口中,保你长大前途辉煌。”地仙意在哄少年将其祖父骨灰葬于那最好穴道——犀牛腹中,可使他家业兴旺,降生真龙天子。但这少年心眼灵巧,回家后悄悄将他已故父亲的坟墓掘开,拣了几根短骨用布包裹。次日入潭游水,待犀牛浮出水面后,便先将他父的短骨喂入牛口。这犀牛吞了死人骨头,神灵之气顿消,开始迅速下沉。少年眼看犀牛将要沉没水中,来不及将地仙给他的小包再塞进犀牛口去,就急忙将小包挂在犀牛角上。从此,犀牛再也不出水面而永无踪影了。若干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政权,杨家掌握着军队,精忠报国,民间有了赵家为真龙天子,杨家为挂角之将的历史传说。</h3><h3> 1063年(嘉佑八年),宋仁宗赐犀牛寺“仁济院”匾额以示纪念。1073年将其刻于寺内石碑上。新近发现的《犀牛罗汉院碑》甘肃省通志中还有一段记载,其意是: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天子令地方官修建犀牛寺,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再令修建犀牛寺庙,赐额“仁济院”;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将其圣皆全文刻于寺内石碑。而新近发现的《犀牛罗汉院碑》更是印证了这一记载无误。</h3><h3>有人说犀牛寺被赐额,皇帝亲自题写匾额是出于宋仁宗对佛教的推崇。这样的解读我觉得过于草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能够引起朝廷和皇帝的重视,必定有它特殊的意义。一方面,赵宋之所以重视肯定与前面犀牛望月与赵氏地望发迹有密切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挖掘。另外,宋代对于“赐额封号”更是国家的重大宗教事务,如武都安化镇的《祥渊庙敕封碑》和三河镇的《广严院敕封碑》都被记录在备载宋代典章制度的《宋会要》里。朝廷之所以这么兴师动众,目的在于抬高所信奉神灵的地位,反映了民间信仰具有浓厚的正统意识。这应当就是犀牛江月所隐藏的人文内涵。</h3><h3> 时至今日,犀牛江水依旧日夜奔流不息,犀牛沉没的深潭仍形迹可鉴,潭边印有牛蹄的巨石安详地躺在那里,呈现出一副饱经沧桑的倦态。而关于犀牛江传奇故事说和犀牛寺所隐藏的人文内涵,更为康县和犀牛江增添了些许神秘感!吕震南有诗赞曰:“犀牛江上夜悠悠,晚景苍茫古渡头。两岸烟横沙鸟宿,三更云尽玉蟾留。月波欲共江波涌,天影还同水影流。相对前身频借问,酒酣万事不知愁。 民国诗人吕芾林在《犀牛江月》写道:仙人已乘犀牛去,罗汉殿前纪胜名。夜静潭以含月朗,更深水面秋江清。蜃楼海市须臾约,云影天光分外明。相对前身知我是,频来古寺听涛声。”</h3> <h3> 寿台晚照:寿台,在今城西端的北峪河大堤上,即万寿山寺之旧址。葛志寺观条记载:“宋知州李公畴重修。距西山之凹,日落光冥,寺复晚照。州之一景,又名西禅寺。”又《续志》祠祀条记载“西禅寺,在城西门外,宋知州李公畴建。距西山之凹,日落光冥,寺复晚照。州之一景也。旧名万寿山寺。”材料中交待了万寿山寺的沿革地望,尤其将晚照之盛景描写的传神壮观。当然,如将“寿台晚照”简单的理解为在万寿台上观看日落,那就未免太小看古人了。上面记载的“西山之凹”,即指南山和旧城山的西延部分与白龙江、钟楼滩坝之间形成的“凹”字形。黄昏时间,太阳从“凹”字形中间落下,此时在今天的北峪河大堤上观看日落,最好的地点就是万寿山寺。试想,清代的钟楼滩并无今日的高楼,但见地面白龙江水“半江瑟瑟半江红”,天边灿烂的晚霞布满西天,身后的万寿山寺在或明或暗的光影中万般可爱,诚可谓人在画中矣!吕震南咏诗赞曰: “黄昏风景正徘徊,夕阳苍茫万寿台。鸦背馀光归寺角,山家薄瞑映松隈。江翻石壁滔滔去,日送牛羊得得来。磨刀夕阳留不住,旧城新月已照回。”</h3> <h3> 述止此,“阶州八景”业亦交代完毕,但总感觉言犹未尽和些许遗憾。随着岁月的流逝,或因自然风蚀,或因人为破坏,加之生态的变迁,城市的拓展,景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美景几乎殆尽了,即使存在其意境也有了本质的改变。令人陶醉,遐想的“寿台晚照”再也不是古刹前“天涯不觉月横台”的那种意韵,“六月冰泉”再也寻不到“冰室凛冽”的那种味道。我们除了感慨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对历史的追思外,是否更应意识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些责任。“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应当是我们共同的梦想!</h3><h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应以提升地方文化自信为首要前提。当前,一些民众对地方文化认识不到位,尚未充分意识到自身在涵养文化自信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古人对“阶州八景”的提炼命名,无疑是在自然盛景中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内涵,是先贤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我们没有任何漠视、淡化、丢弃的理由。万象洞中历代文人的题刻诗作,水濂洞所反映的民间区域宗教信仰,“犀牛江月”隐藏的人文内涵,历代先贤的八景诗等都是优秀地方文化的承载者。对此,我们应以创新地方文化为切入点、突破口,着力释放地方文化潜力,使之更契合时代发展潮流。笔者认为,选定“陇南新八景”应该摆上议事日程,对于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甚至对于我们今天发展旅游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h3>